学术投稿

手术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何睿新

关键词:手术护理, 不安全因素, 分析, 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相关对策。方法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手术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手术护理工作中各种不安全因素可以归纳为护理技术、护理人员以及管理因素等,针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手术护理过程中出现危险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医院手术护理质量。结论医院手术护理工作质量将会对患者的康复时间、康复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管理层要能够做好手术室管理制度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和水平,做好护患沟通,以降低手术护理过程中各种护理事故的发生,提升总体护理质量。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我国国情需要的护理人才,本文从目前国内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阐述现有护理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病及滞后现象,分析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的科学构建,达到优化我国高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本科护理人才教学水平的目的。

    作者:李冉;李昕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66例焦虑症患者,将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比2组患者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分别为(7.46±1.68)h和(9.84±1.65)h,睡眠质量评分为(91.57±2.52)分;对照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分别为(3.15±1.01)h和(11.04±1.08)h,睡眠质量评分为(55.16±0.7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朱政仁;罗俊梅;喻露杨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点触式探针超声碎石的围术期护理分析

    目的:总结点触式超声碎石术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3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采用EMS-5和点触式超声探针碎石清石,给予术前护理、术后常规护理,术后引流管与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30例患者均取得碎石速度快、清石效率高、患者安全的满意效果。结论采用点触式超声探针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全面而系统的围术期护理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卞玉霞;黄永斌;卓冬砚;鲁蕴芹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PTCD治疗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治疗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均予PTCD治疗,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者,成功治愈28例,成功率(93.3%);1例穿刺失败,行急诊开腹手术治疗;1例术后引流效果不佳,感染加重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于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PTCD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梅郑洲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2015年第19卷上旬刊主题词索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上相比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值得关注。

    作者:岳文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腹腔镜下小儿疝修补术的围术期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儿疝修补术围术期对患儿实行健康教育的影响。方法对103例疝气患儿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在术前对家属及其患儿进行心理指导,术后进行专业护理知识教育。结果绝大多数患儿能配合医生手术和护士治疗,术后安静,情绪稳定。结论对腹腔镜下小儿疝修补术围术期的患儿实行健康教育,患儿恢复快,无护理并发症,愈合良好。

    作者:贺南翔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住院患者压疮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压疮护理缺陷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2月—10月我院上报的247例院外带入的压疮患者进行跟踪、督查,对护理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和修正对策,1周后再次督查,观察修正后的效果。结果首次督查发现护理缺陷比例高达57.89%;经指导和纠正,1周后再次督查中,护理缺陷比例降至26.72%。讨论强化护理人员的压疮护理业务和沟通技能培训,重视压疮护理工作落实,加强压疮护理质量管理,是减少压疮护理缺陷、提高压疮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凤妹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不同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对采用不同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探讨。方法将124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62例及高剂量组组62例。其中低剂量组服药剂量为15 mg/(kg·d),高剂量组服药剂量为30 mg/(kg·d)。2组患者均口服给药,疗程为1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高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低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克拉霉素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使用高剂量给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

    作者:高宏飞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青年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18岁~45岁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Hcy水平;将病例组按Hcy水平分为2组,比较2组之间的基本特征。结果病例组的Hcy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男性Hcy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5);病例组的组内比较,较高Hcy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Hcy正常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可能是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伴有高血压的青年男性应常规筛查Hcy,对防治青年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桂芬;林枫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护理中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3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情相关知识掌握、住院花费、护理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住院时间、病情相关知识掌握、住院花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花费,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黄微;胡敏娟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利多卡因糖浆在置胃管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糖浆在置胃管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置胃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口服利多卡因糖浆,观察2组患者各项指标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置胃管期间的不适程度及自行拔管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置胃管期间运用利多卡因糖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适程度及自行拔管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许芬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初治肺结核患者行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价值探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在肺结核患者初治期间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肺结核初治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路径模式下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对肺结核疾病初治过程中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肺结核疾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肺结核疾病治疗总体方案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改善肺结核患者初治期间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魏美云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对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检验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2月间45例肝功能异常的甲亢性肝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选择45例肝功能正常的甲亢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总甲状腺素、血清促甲状腺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2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甲亢患者容易存在肝功能异常表现,若患者血清检验指标发生异常,要考虑为肝功能损伤,及时予以治疗。

    作者:陈桂明;冯晓鸿;葛海燕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Luminal B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钼靶X线表现

    目的:探讨Luminal B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钼靶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理证实的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61例中,年龄26岁~83岁,钼靶X线表现:①不规则肿块43例,其中肿块伴毛刺25例,肿块伴分叶18例;②钙化38例,其中仅单纯钙化18例,肿块伴钙化20例,仅表现为钙化18例;③淋巴结肿大16例,仅肿块伴腋窝淋巴结肿大14例,仅钙化伴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④远处骨转移5例,胸锁关节转移2例,胸骨体转移1例,肋骨转移1例,腰椎转移1例。结论 Luminal B型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翁丽强;王红燕;吴志娟;朱玉春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月经过多的女性患者108例,所有患者止血后进行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及其与子宫肌层的分界情况,观察内膜病变的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同时显示血流信号,测量血流频谱,记录其阻力指数,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统计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诊断的患者为108例,病理学诊断的患者为90例,其余18例患者诊断结果为正常,符合率为83.33%(90/108)。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对于部分不典型病例需动态观察,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以免误诊。

    作者:胡碧娟;黄志平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做好病房卫生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观察2组患者SAS、HAMD评分、QL-Index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SAS、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疾病认知、行为能力、健康感觉、社会支持、总体状况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能够改善SAS、HAMD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海英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高位折叠缝扎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高位折叠缝扎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3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18例)采用高位折叠缝扎注射术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直肠缝扎注射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排粪造影的变化,统计好转治愈率。结果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位折叠缝扎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疗效优于直肠缝扎注射术。

    作者:李志鹏;苏云;刘红丽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小儿慢性脓胸围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小儿慢性脓胸围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慢性脓胸患儿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儿实施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患儿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慢性脓胸患儿在接受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的围术期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王玉倩 刊期: 2015年第34期

  • 优泌乐25与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优泌乐25与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优泌乐25组和优泌林70/30组,均1日2次餐前注射,治疗12周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的空腹血糖(FBG)、平均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治疗后明显改善,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相似,但优泌乐25组平均餐后2 h血糖控制优于优泌林70/30组,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相比优泌林70/30,优泌乐25能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选择。

    作者:何铁斌;凌艳 刊期: 2015年第34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