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分娩过程中未给予任何镇痛处理,观察组使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镇痛效果显著,可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廉三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控制抗生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1]。近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已成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细菌耐药,如何经济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文详细介绍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和实施细则,以供同行交流参考。我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限定50个品规,2012版是在之前版本基础上结合我院临床实际适当调整形成的,符合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能够满足我院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需求。
作者:傅霄汉;李宏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育龄妇女宫颈病变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防癌普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我中心体检育龄妇女684例自愿接受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技术筛查,依2012年第二版《NCCN宫颈癌筛查指南》,由专业培训医师规范性取材,美国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制片,由细胞学专职医师进行TBS描述性报告方式报告结果。结果684例宫颈病变筛查中,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高发年龄为36岁~45岁,接触性出血为主诉的筛查对象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觉症状,肉眼观察宫颈光滑、外观无异常的高度病变(HSIL)、宫颈癌的发病率高于其他慢性宫颈炎。结论36岁~45岁已婚育龄妇女为宫颈病变高发年龄,加强重点筛查,特别对临床上无自觉症状但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外观正常者不容忽视,应加强管理和随访。
作者:张爱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我所2007健康教育年前后高血压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减少了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高血压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仕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分别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A组)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B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值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P<0.05);而在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PFNA 2组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组织相容性好、愈合效果佳、适合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骨科疾病,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比较薄弱,是密质骨和松质骨的交界处,在遭受外界暴力时,很容易发生骨折。我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9例,疗效较为肯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宝怀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急诊胆囊切除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佳手术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收治需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46例,随机分为急诊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急诊开腹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2组术后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在术中胆管损伤率、手术时间以及再手术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急诊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不良率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急诊开腹组(P<0.05)。结论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较传统的急诊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微创的优势,适于临床推广。
作者: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调查中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方法利用阳曲县中小学生2010年学校体检中视力检查项目的相关数据,对6615名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近视患病人数检出率为58.56%,其中女生62.37%,男生55.04%;数据显示高三年级患病率高为78.04%,小学四年级患病率低为24.83%。结论阳曲县中小学生近视患病问题严重,应引起学生、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
作者:何爱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62例气管切开患者于吸痰前均做气道评估,做到按需吸痰,戴无菌手套执笔式持吸痰管头端5 cm处,以每5 cm/s的速度轻柔准确迅速将吸痰管插入痰液积聚部位,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捻动吸痰管由下向上边吸边退,时间不超过15 s。操作完毕将吸痰管缠绕于右手4指然后翻脱手套系口,扔入医疗垃圾箱内。结果2010年1月-2012年2月62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45例。结论手指捻动式吸痰法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气道阻塞,肺部感染,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痰效果。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农民,48岁,主因咯血10 d,加重1 d入院。患者20年前患肺结核,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咯血,呈鲜红色,每次量约10 mL,间断服用云南白药、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入院1d前突然出现大咯血2次,鲜红色,每次量约200 mL左右。入院后查体,精神紧张,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2 mL+垂体后叶素36 U以3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持续泵入24 h以后,静脉穿刺皮肤处出现1.5 cm×4 cm暗红色区域,表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见图1)。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并给予冰块冷敷,次日,暗红色皮肤转为紫黑色,皮肤变硬。
作者:樊利芳;石云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33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闫素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卵巢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急,到目前仍无特殊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却因临床表现的巨大差别而带来不同的治疗结局。有的仅有突然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不留任何后遗症,临床诊治工作中甚至可忽略。有的则发生剧烈难忍的腹痛,出血多者形成持续性腹痛,严重者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皮肤苍白、湿冷,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因此,正确认识黄体破裂并适当处理已经受到广大妇科医师的重视。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8例黄体破裂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其为冠心病中的严重类型,发病急,病死率高,已成为全球性致死与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发现近几年来心肌梗死不再局限于老年人,逐渐呈现年轻化,中青年AMI的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尽相同。因此了解中青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对防治此类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2013年间50例中青年AMI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米改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成人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后的临床CT征象演变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成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7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螺旋CT征象转归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87例患者肺结核活动期的螺旋CT征象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在抗结核治疗之后,其磨玻璃影、肺实变、空洞、模糊结节、树芽征等的吸收率均超过85%以上,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T检查有助于对临床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后的转归观察,并可将其作为治疗效果评价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述秀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流程及效果。方法我院从2011年4月开始实施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手术的所有器械,包括未用器械统一由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发放。结果手术室器械的灭菌质量合格率100%,减少了手术室护士非护理性操作,保证了手术需求,极大地减少了手术感染概率。结论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提高了手术室的工作效率,为手术器械的清洗及灭菌提供了保障,避免了交叉感染。
作者:任美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口服多潘立酮联合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6个月~5岁大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7d总有效率以及定期随访3个月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和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发病次数、咳嗽、喘息天数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多潘立酮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对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单用布地奈德组,同时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因此口服多潘立酮在治疗婴幼儿哮喘中有特殊的地位。
作者:杜天仁;赖延忠;曾庆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对照组给予舒血宁和胞二磷胆碱。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作者:潘宁;吕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产后早期泌乳、减少乳房胀痛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我院产科2011年-2012年开展早期乳房按摩,观察对产妇乳胀产科、泌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利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剖宫产是指经腹切开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一种外科手术[1],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许多产科难题的重要手段。剖宫产率异常升高是整个医学界及社会的热门话题,WHO 2010年2月报道:我国剖宫产率为46.2%,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总结剖宫产对母儿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及手术时机问题,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1月-2012年11月16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颜面再发性皮炎为颜面部发生的一种轻度红斑、鳞屑性皮炎,多发于女性,一般初起在眼睑周围,逐渐扩展至面颊、耳前方,甚至整个面部,表现为局限性轻度红斑,细小糠状鳞屑,自觉瘙痒。发于春秋季,发病突然,有复发性,经久难愈。我科采用内外结合对该病进行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关炜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