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服多潘立酮在治疗婴幼儿哮喘中的地位分析

杜天仁;赖延忠;曾庆生

关键词:婴幼儿, 哮喘, 多潘立酮, 布地奈德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多潘立酮联合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6个月~5岁大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7d总有效率以及定期随访3个月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和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发病次数、咳嗽、喘息天数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多潘立酮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对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单用布地奈德组,同时不良反应未见增加。因此口服多潘立酮在治疗婴幼儿哮喘中有特殊的地位。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栓塞术(TAE)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2013年6月52例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29例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血管穿刺技术(seldinger)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用子宫动脉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进入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栓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对照组29例患者保守治疗均无效,后行妇科手术双侧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并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止血。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有效率高等优点,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喜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4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分别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A组)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B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值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P<0.05);而在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PFNA 2组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组织相容性好、愈合效果佳、适合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6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交锁髓内钉组及经皮锁定板组,各35例及3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8个月,平均12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板都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交锁髓内钉对于软组织条件差、胫骨干多段骨折具有优势,胫骨干骺端骨折选用经皮锁定板更具有稳定性。

    作者:靳艳斌;罗润明;李兵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损害后出现的以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内分泌异常、代谢产物潴留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后可对肾脏造成慢性进行性损害,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新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达1.195亿人,而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者超过200万[1],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西医治疗有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脏移植等方法,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大多数患者及家庭仍难以承受。中医中药在防治CRF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具有明显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残余肾功能及延缓病程进展等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就近年来中医中药在防治CRF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余敏;陈艳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浅析超声监护在基层医院宫腔操作中的应用

    基层医院常见的宫腔操作有上环,取环,人工流产术,刮宫术等,传统的手术操作方法均是在盲视状态下,凭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由于无法实时了解到宫腔情况,可能会发生漏吸、吸宫不全、子宫穿孔、出血、节育器移位或者取环失败等情况。采用超声监护下进行宫腔操作,可提高宫腔操作的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现将我院自2011年开始实行在超声监护下进行宫腔操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峰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胎儿消化道闭锁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消化道闭锁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0例引产胎儿,经尸检解剖,分析胎儿消化道闭锁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诊情况。结果共有54处消化道闭锁,16处为食管闭锁,4处胃幽门闭锁,6处十二指肠闭锁,18处肛门闭锁,10处空回肠闭锁。经产前超声确诊30处消化道闭锁,检出率55.6%;24处发生漏诊。结论胎儿消化道闭锁经产前超声显示属于典型性闭锁症状,因此需提高晚孕期检查水平,对畸形胎儿、羊水含量异常等情况均予以消化道检查,减少漏诊率。

    作者:雷鸿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IPC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前开始应用IPCD联合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所有患者术后10 d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出现下肢DVT 1例(2.2%),对照组出现下肢DVT 7例(1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5.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IPCD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获得持续、有效的抗凝效果,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半夏厚朴汤合西药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食道灼痛或烧灼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多不满意。笔者近年来对经胃镜检查确诊的3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病例采用半夏厚朴汤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经过及体会报告如下。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食道灼痛或烧灼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多不满意。笔者近年来对经胃镜检查确诊的3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病例采用半夏厚朴汤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经过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凌线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5例,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临床体会。结果75例患者经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1例胆管损伤,经置入T管引流,14 d后拔除T管,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恢复良好,瘢痕小,未影响美观。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伤口小,损伤小,不会影响美观,安全有效,可作为切除胆囊的理想方法。

    作者:杨谋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分娩过程中未给予任何镇痛处理,观察组使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比较2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分娩过程中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镇痛效果显著,可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廉三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非静脉曲张破裂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以及肝脏、胆管、胰腺的急性出血,主要表现是呕血、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该病起病急,进展快,严重时伴失血性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因可以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两种,前者多见于肝硬化。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120例非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丽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择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低分子肝素,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自拟方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2.23±1.89) d及住院时间(16.89±1.56) d,短于对照组的(4.16±2.04) d、(20.90±4.89) d(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熊安保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山莨菪碱联合抗生素及补液治疗急性肠炎53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山莨菪碱联合抗生素以及补液措施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肠炎患者5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抗生素和补液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山莨菪碱联合抗生素以及补液措施治疗急性肠炎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林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基层卫生院对胆结石患者行微创保胆治疗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对胆结石患者行微创保胆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2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行微创保胆治疗,对照组行常规三戳孔法行胆囊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术中出血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行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疗效肯定,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吴保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CT检查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成人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后的临床CT征象演变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成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7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螺旋CT征象转归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87例患者肺结核活动期的螺旋CT征象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在抗结核治疗之后,其磨玻璃影、肺实变、空洞、模糊结节、树芽征等的吸收率均超过85%以上,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T检查有助于对临床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后的转归观察,并可将其作为治疗效果评价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述秀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

    随着肺炎病原学的变迁,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呈增多趋势,占小儿肺炎的10%~20%,流行年份高达30%以上[1]。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近年,肺炎支原体分离出耐药菌株,提示肺炎支原体耐药现象存在,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疗效,本文对6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并与红霉素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玉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5例,随机分为2组,均在采用儿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静滴,观察组应用热毒宁静滴,疗程3 d~5 d,比较2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佳。

    作者:李新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应用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后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5例,持续服用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对照组患者8例,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后患者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应慎重,否则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作者:王海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导板腭杆与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导板、腭杆与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45例下颌后缩为主的恒牙安氏Ⅱ类错患者,随机分成2组,23例采用直丝弓矫治系统配合导板、腭杆联合治疗(治疗组),22例采用单纯直丝弓系统用“摇椅弓”打开咬,分别观察2组打开咬的时间及治疗完成的时间,矫治器脱落情况。结果治疗组无论在打开咬的时间上还是治疗完成的时间上都明显缩短,咬障碍所致矫治器脱落率明显降低。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与导板、腭杆的早期联合应用,可提高错畸形的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

    作者:张风琴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目的:探讨高血压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我所2007健康教育年前后高血压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减少了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高血压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仕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