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卫生院对胆结石患者行微创保胆治疗的效果评价

吴保平

关键词:基层医院, 胆结石, 微创保胆,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对胆结石患者行微创保胆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2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行微创保胆治疗,对照组行常规三戳孔法行胆囊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术中出血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行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疗效肯定,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治疗

    左氧氟沙星是消旋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广谱抗菌药,其抑菌浓度相当于抗菌活性的2~4倍,临床上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肠道等感染的治疗。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开始凸显,主要是对胃肠道、神经系统、心脏、软骨等损害,具体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意识模糊、抽搐、喉水肿等。

    作者:周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导板腭杆与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矫治安氏Ⅱ类错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导板、腭杆与直丝弓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安氏Ⅱ类错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45例下颌后缩为主的恒牙安氏Ⅱ类错患者,随机分成2组,23例采用直丝弓矫治系统配合导板、腭杆联合治疗(治疗组),22例采用单纯直丝弓系统用“摇椅弓”打开咬,分别观察2组打开咬的时间及治疗完成的时间,矫治器脱落情况。结果治疗组无论在打开咬的时间上还是治疗完成的时间上都明显缩短,咬障碍所致矫治器脱落率明显降低。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与导板、腭杆的早期联合应用,可提高错畸形的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

    作者:张风琴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垂体后叶素治疗肺结核大咯血致皮肤坏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农民,48岁,主因咯血10 d,加重1 d入院。患者20年前患肺结核,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咯血,呈鲜红色,每次量约10 mL,间断服用云南白药、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入院1d前突然出现大咯血2次,鲜红色,每次量约200 mL左右。入院后查体,精神紧张,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2 mL+垂体后叶素36 U以3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持续泵入24 h以后,静脉穿刺皮肤处出现1.5 cm×4 cm暗红色区域,表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见图1)。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并给予冰块冷敷,次日,暗红色皮肤转为紫黑色,皮肤变硬。

    作者:樊利芳;石云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经闭孔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19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安全性。方法我院采用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9例,并对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追踪随访。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个月~18个月,治愈17例,明显改善2例。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对性生活无影响。结论 TVT-O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在基层医院开展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对合并阴道前后壁脱垂者可同时行修补术,以减轻其经济负担。

    作者:林俊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体检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684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育龄妇女宫颈病变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防癌普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我中心体检育龄妇女684例自愿接受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技术筛查,依2012年第二版《NCCN宫颈癌筛查指南》,由专业培训医师规范性取材,美国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制片,由细胞学专职医师进行TBS描述性报告方式报告结果。结果684例宫颈病变筛查中,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高发年龄为36岁~45岁,接触性出血为主诉的筛查对象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觉症状,肉眼观察宫颈光滑、外观无异常的高度病变(HSIL)、宫颈癌的发病率高于其他慢性宫颈炎。结论36岁~45岁已婚育龄妇女为宫颈病变高发年龄,加强重点筛查,特别对临床上无自觉症状但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外观正常者不容忽视,应加强管理和随访。

    作者:张爱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超声对高龄初产妇孕期胎儿侧脑室增宽的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初产妇不同孕期胎儿侧脑室增宽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高龄初产妇不同孕期侧脑室增宽的胎儿产前行超声检查、孕期观察,胎儿产后进行随访至12个月(包括引产后的结果对照)。结果32例轻度脑室增宽的胎儿(侧脑室宽10 mm~15 mm),28例预后良好,4例发展为脑积水(侧脑室宽>15 mm),其中1例伴单侧肾积水,终止妊娠。结论高龄初产妇行孕中期胎儿在超声下轻度侧脑室增宽,不合并其他畸形的预后多良好。

    作者:梁鲜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IPC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前开始应用IPCD联合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所有患者术后10 d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出现下肢DVT 1例(2.2%),对照组出现下肢DVT 7例(1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5.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IPCD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获得持续、有效的抗凝效果,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桥式缝合术在阴道壁脱垂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阴道壁作为桥体进行阴道壁修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诊治70例阴道壁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桥式修补术,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结果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采用桥式修补术治疗阴道壁脱垂时间短、效果佳、副作用少。

    作者:王芳妮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X线鉴别骨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X线检查在鉴别骨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X线摄片检查,对其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X线检查,诊断出良性骨肿瘤38例,恶性骨肿瘤32例,6例诊断为其他性质。其中1例恶性骨肿瘤诊断为良性,2例良性骨肿瘤诊断为恶性,诊断正确率为88.16%(67/76)。良性骨肿瘤的X线片表现主要为骨壳完整,肿瘤轮廓完整清晰等;恶性骨肿瘤的X线片表现主要为边界浸润、局部骨小梁及骨皮质消失、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模糊等。结论临床鉴别骨肿瘤的良、恶性,除了要根据肿瘤组织来源和患者病史判定,还需进行X线检查,结合X线片表现加以鉴别。

    作者:贾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半夏厚朴汤合西药治疗老年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食道灼痛或烧灼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多不满意。笔者近年来对经胃镜检查确诊的3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病例采用半夏厚朴汤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经过及体会报告如下。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食道灼痛或烧灼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本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临床治疗效果多不满意。笔者近年来对经胃镜检查确诊的30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病例采用半夏厚朴汤配合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经过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凌线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再次剖宫产160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是指经腹切开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一种外科手术[1],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许多产科难题的重要手段。剖宫产率异常升高是整个医学界及社会的热门话题,WHO 2010年2月报道:我国剖宫产率为46.2%,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总结剖宫产对母儿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及手术时机问题,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1月-2012年11月16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聚酯泡沫敷料在临床中的应用

    临床中骨科和脊柱损伤患者大多数是车祸或建筑伤,普遍存在皮肤擦伤,有较多的渗出液,无法保持皮肤清洁,同时也加大了护理工作量。也有患者因自身情况导致,例如:水肿、低蛋白、被动体位、皮肤潮湿等[1]。使得患者皮肤的恢复有一定的难度,皮肤护理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郭福蝶;汪丽;龙海丽;杜凤;杜瑶瑶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子宫破裂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破裂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总结经验教训,减少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方法对我院1994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阻性难产是引起子宫破裂的第一位原因,其次是不规范使用宫缩剂。有过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不适合试产,更不宜催产。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严密观察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及阴道助产指征,合理使用宫缩剂,提高基层产科质量,是预防子宫破裂的关键。

    作者:李婵秀;高清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非静脉曲张破裂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以及肝脏、胆管、胰腺的急性出血,主要表现是呕血、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该病起病急,进展快,严重时伴失血性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因可以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两种,前者多见于肝硬化。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120例非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丽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手指捻动式吸痰法对气管切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62例气管切开患者于吸痰前均做气道评估,做到按需吸痰,戴无菌手套执笔式持吸痰管头端5 cm处,以每5 cm/s的速度轻柔准确迅速将吸痰管插入痰液积聚部位,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捻动吸痰管由下向上边吸边退,时间不超过15 s。操作完毕将吸痰管缠绕于右手4指然后翻脱手套系口,扔入医疗垃圾箱内。结果2010年1月-2012年2月62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45例。结论手指捻动式吸痰法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气道阻塞,肺部感染,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痰效果。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浅析超声监护在基层医院宫腔操作中的应用

    基层医院常见的宫腔操作有上环,取环,人工流产术,刮宫术等,传统的手术操作方法均是在盲视状态下,凭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由于无法实时了解到宫腔情况,可能会发生漏吸、吸宫不全、子宫穿孔、出血、节育器移位或者取环失败等情况。采用超声监护下进行宫腔操作,可提高宫腔操作的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现将我院自2011年开始实行在超声监护下进行宫腔操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峰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颜面再发性皮炎53例护理体会

    颜面再发性皮炎为颜面部发生的一种轻度红斑、鳞屑性皮炎,多发于女性,一般初起在眼睑周围,逐渐扩展至面颊、耳前方,甚至整个面部,表现为局限性轻度红斑,细小糠状鳞屑,自觉瘙痒。发于春秋季,发病突然,有复发性,经久难愈。我科采用内外结合对该病进行治疗与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关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卵巢黄体破裂28例临床分析

    卵巢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急,到目前仍无特殊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却因临床表现的巨大差别而带来不同的治疗结局。有的仅有突然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不留任何后遗症,临床诊治工作中甚至可忽略。有的则发生剧烈难忍的腹痛,出血多者形成持续性腹痛,严重者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皮肤苍白、湿冷,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因此,正确认识黄体破裂并适当处理已经受到广大妇科医师的重视。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8例黄体破裂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Ⅲ期煤工尘肺高千伏X线胸片与CT检查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高千伏X线胸片与CT在煤工尘肺((CWP)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1年-2013年在我院确诊的47例Ⅲ期CWP患者的高千伏X线胸片和胸部CT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观察CWP大阴影及其继发性改变来确定Ⅲ期CWP大阴影的主要诊断方法。 CWP大阴影绝大多数双侧对称,伴有肺门、肺纹理改变,阴影内伴发钙化影、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等,这些改变对确定Ⅲ期CWP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果高千伏X线胸片和CT检查在Ⅲ期CWP诊断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CT检出大阴影的范围与程度明显优于高千伏X线胸片,CT较易发现与Ⅲ期CWP合并的肺门、肺纹理改变,空洞钙化、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因此CT诊断可作为X线胸片的必要补充,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临床观察CT检查是Ⅲ期CWP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且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彩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有效率。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60例,按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分为观察组85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75例(非脑梗死患者),通过超声进行诊断,观察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20.00%,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0.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诊断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高诊断意义,明确脑梗死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强联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牛媛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