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Ⅲ期煤工尘肺高千伏X线胸片与CT检查的临床对比分析

王彩云

关键词:CWP Ⅲ期, CT, 高千伏X线片, 诊断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高千伏X线胸片与CT在煤工尘肺((CWP)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1年-2013年在我院确诊的47例Ⅲ期CWP患者的高千伏X线胸片和胸部CT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观察CWP大阴影及其继发性改变来确定Ⅲ期CWP大阴影的主要诊断方法。 CWP大阴影绝大多数双侧对称,伴有肺门、肺纹理改变,阴影内伴发钙化影、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等,这些改变对确定Ⅲ期CWP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果高千伏X线胸片和CT检查在Ⅲ期CWP诊断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CT检出大阴影的范围与程度明显优于高千伏X线胸片,CT较易发现与Ⅲ期CWP合并的肺门、肺纹理改变,空洞钙化、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因此CT诊断可作为X线胸片的必要补充,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临床观察CT检查是Ⅲ期CWP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且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手指捻动式吸痰法对气管切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62例气管切开患者于吸痰前均做气道评估,做到按需吸痰,戴无菌手套执笔式持吸痰管头端5 cm处,以每5 cm/s的速度轻柔准确迅速将吸痰管插入痰液积聚部位,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捻动吸痰管由下向上边吸边退,时间不超过15 s。操作完毕将吸痰管缠绕于右手4指然后翻脱手套系口,扔入医疗垃圾箱内。结果2010年1月-2012年2月62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45例。结论手指捻动式吸痰法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气道阻塞,肺部感染,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痰效果。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产后早期乳房按摩对乳胀及泌乳的影响

    产后早期泌乳、减少乳房胀痛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我院产科2011年-2012年开展早期乳房按摩,观察对产妇乳胀产科、泌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利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普外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普外科手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20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基本资料进行观察,对比不同方式、不同时间、不同抗生素对切口感染情况的影响。结果2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10例,感染率为5%;患者在术前、术后使用抗素比在术中使用的抗生素感染率更高,而在以后的二、三联用药较之一联感染率更高。结论普外科手术在预防切口感染时要严格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掌控,控制其使用时间和指征,从根本上做到合理用药。

    作者:都明森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5例,随机分为2组,均在采用儿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静滴,观察组应用热毒宁静滴,疗程3 d~5 d,比较2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佳。

    作者:李新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临床特点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其为冠心病中的严重类型,发病急,病死率高,已成为全球性致死与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发现近几年来心肌梗死不再局限于老年人,逐渐呈现年轻化,中青年AMI的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尽相同。因此了解中青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对防治此类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2013年间50例中青年AMI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米改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卵巢黄体破裂28例临床分析

    卵巢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急,到目前仍无特殊检查方法明确诊断,却因临床表现的巨大差别而带来不同的治疗结局。有的仅有突然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不留任何后遗症,临床诊治工作中甚至可忽略。有的则发生剧烈难忍的腹痛,出血多者形成持续性腹痛,严重者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皮肤苍白、湿冷,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尿量减少,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等,如不积极治疗可危及生命。因此,正确认识黄体破裂并适当处理已经受到广大妇科医师的重视。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8例黄体破裂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超声对高龄初产妇孕期胎儿侧脑室增宽的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初产妇不同孕期胎儿侧脑室增宽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高龄初产妇不同孕期侧脑室增宽的胎儿产前行超声检查、孕期观察,胎儿产后进行随访至12个月(包括引产后的结果对照)。结果32例轻度脑室增宽的胎儿(侧脑室宽10 mm~15 mm),28例预后良好,4例发展为脑积水(侧脑室宽>15 mm),其中1例伴单侧肾积水,终止妊娠。结论高龄初产妇行孕中期胎儿在超声下轻度侧脑室增宽,不合并其他畸形的预后多良好。

    作者:梁鲜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9例体会

    桡骨远端骨折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骨科疾病,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这个部位比较薄弱,是密质骨和松质骨的交界处,在遭受外界暴力时,很容易发生骨折。我科2011年3月-2013年3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89例,疗效较为肯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宝怀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临床体会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5例,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临床体会。结果75例患者经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1例胆管损伤,经置入T管引流,14 d后拔除T管,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恢复良好,瘢痕小,未影响美观。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伤口小,损伤小,不会影响美观,安全有效,可作为切除胆囊的理想方法。

    作者:杨谋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IPC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前开始应用IPCD联合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所有患者术后10 d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出现下肢DVT 1例(2.2%),对照组出现下肢DVT 7例(1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5.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IPCD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获得持续、有效的抗凝效果,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胎儿消化道闭锁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消化道闭锁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0例引产胎儿,经尸检解剖,分析胎儿消化道闭锁产前超声声像特征及漏诊情况。结果共有54处消化道闭锁,16处为食管闭锁,4处胃幽门闭锁,6处十二指肠闭锁,18处肛门闭锁,10处空回肠闭锁。经产前超声确诊30处消化道闭锁,检出率55.6%;24处发生漏诊。结论胎儿消化道闭锁经产前超声显示属于典型性闭锁症状,因此需提高晚孕期检查水平,对畸形胎儿、羊水含量异常等情况均予以消化道检查,减少漏诊率。

    作者:雷鸿雁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栓塞术(TAE)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2013年6月52例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29例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23例采用血管穿刺技术(seldinger)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用子宫动脉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进入双侧髂内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行明胶海绵颗粒介入栓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23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对照组29例患者保守治疗均无效,后行妇科手术双侧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并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止血。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有效率高等优点,不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喜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择9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低分子肝素,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自拟方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2.23±1.89) d及住院时间(16.89±1.56) d,短于对照组的(4.16±2.04) d、(20.90±4.89) d(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熊安保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阳曲县中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中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方法利用阳曲县中小学生2010年学校体检中视力检查项目的相关数据,对6615名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近视患病人数检出率为58.56%,其中女生62.37%,男生55.04%;数据显示高三年级患病率高为78.04%,小学四年级患病率低为24.83%。结论阳曲县中小学生近视患病问题严重,应引起学生、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

    作者:何爱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4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分别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A组)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B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值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P<0.05);而在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PFNA 2组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组织相容性好、愈合效果佳、适合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再次剖宫产160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是指经腹切开子宫壁将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一种外科手术[1],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许多产科难题的重要手段。剖宫产率异常升高是整个医学界及社会的热门话题,WHO 2010年2月报道:我国剖宫产率为46.2%,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总结剖宫产对母儿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及手术时机问题,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1月-2012年11月160例再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芳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体检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684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育龄妇女宫颈病变的现状,为进一步做好防癌普查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2012年4月-2013年9月在我中心体检育龄妇女684例自愿接受宫颈病变三阶梯诊断技术筛查,依2012年第二版《NCCN宫颈癌筛查指南》,由专业培训医师规范性取材,美国新柏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制片,由细胞学专职医师进行TBS描述性报告方式报告结果。结果684例宫颈病变筛查中,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高发年龄为36岁~45岁,接触性出血为主诉的筛查对象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觉症状,肉眼观察宫颈光滑、外观无异常的高度病变(HSIL)、宫颈癌的发病率高于其他慢性宫颈炎。结论36岁~45岁已婚育龄妇女为宫颈病变高发年龄,加强重点筛查,特别对临床上无自觉症状但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外观正常者不容忽视,应加强管理和随访。

    作者:张爱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细菌性肺炎患儿3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32例,分别检测入院后第2天、治疗第4天、出院时CRP的变化。结果随着病情的好转,2组患儿的CRP值及阳性率均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细菌性肺炎组在入院时、治疗第4天,CRP值及阳性率均高于支原体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当天2组患儿CRP值基本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在小儿细菌性肺炎初期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而支原体肺炎在病情较重或并发感染时才会升高。 CRP是两种肺炎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

    作者:董素娥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Ⅲ期煤工尘肺高千伏X线胸片与CT检查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高千伏X线胸片与CT在煤工尘肺((CWP)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1年-2013年在我院确诊的47例Ⅲ期CWP患者的高千伏X线胸片和胸部CT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观察CWP大阴影及其继发性改变来确定Ⅲ期CWP大阴影的主要诊断方法。 CWP大阴影绝大多数双侧对称,伴有肺门、肺纹理改变,阴影内伴发钙化影、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等,这些改变对确定Ⅲ期CWP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果高千伏X线胸片和CT检查在Ⅲ期CWP诊断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CT检出大阴影的范围与程度明显优于高千伏X线胸片,CT较易发现与Ⅲ期CWP合并的肺门、肺纹理改变,空洞钙化、阴影内支气管扩张及瘢痕旁肺气肿,因此CT诊断可作为X线胸片的必要补充,在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通过临床观察CT检查是Ⅲ期CWP的主要辅助检查方法,且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彩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导乐陪伴分娩对剖宫产率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导乐陪伴分娩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在我院行导乐陪伴分娩的410例产妇作为陪产组,414例非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作为常规组,比较2组的剖宫产率、剖宫产原因、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导乐陪伴分娩组剖宫产率22.2%,显著低于非导乐陪伴分娩组的35.02%(P<0.01);前者因宫缩乏力剖宫产比率显著低于后者,因胎儿窘迫剖宫产比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导乐陪伴组与非导乐陪伴组在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的分娩过程当中,采用导乐陪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对于产妇的健康分娩来说意义重大,具有临床推广与实践的价值意义。

    作者:吴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