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平
临床上有些年老体弱、血管较细或长期穿刺形成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其内瘘触之易滑动,在拔针时极易出现血管滑动移位导致渗血或皮下血肿。为此,我科采用2人合作拔针法,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罗芳;王璐;孙娜;王晶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IPC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前开始应用IPCD联合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和药物预防。所有患者术后10 d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出现下肢DVT 1例(2.2%),对照组出现下肢DVT 7例(17.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出血倾向发生率分别为15.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IPCD在骨科大手术后可获得持续、有效的抗凝效果,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损害后出现的以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内分泌异常、代谢产物潴留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后可对肾脏造成慢性进行性损害,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即尿毒症)。新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达1.195亿人,而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者超过200万[1],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西医治疗有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脏移植等方法,但受限于技术条件、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大多数患者及家庭仍难以承受。中医中药在防治CRF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具有明显改善肾脏微循环、保护残余肾功能及延缓病程进展等作用,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本文就近年来中医中药在防治CRF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余敏;陈艳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5例,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临床体会。结果75例患者经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1例胆管损伤,经置入T管引流,14 d后拔除T管,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恢复良好,瘢痕小,未影响美观。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伤口小,损伤小,不会影响美观,安全有效,可作为切除胆囊的理想方法。
作者:杨谋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分别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A组)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术(B组)两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值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P<0.05);而在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PFNA 2组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应力分布分散、组织相容性好、愈合效果佳、适合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临床推广。
作者:赵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对成人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前后的临床CT征象演变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间收治成人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87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螺旋CT征象转归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87例患者肺结核活动期的螺旋CT征象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在抗结核治疗之后,其磨玻璃影、肺实变、空洞、模糊结节、树芽征等的吸收率均超过85%以上,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T检查有助于对临床活动性肺结核治疗后的转归观察,并可将其作为治疗效果评价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王述秀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膀胱直肠贯通伤临床上较少见,多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事故、生活意外、打架斗殴所致。由于损伤涉及泌尿、消化两大系统,损伤后尿液粪便严重污染伤口,极易导致伤口感染;又常合并腹腔内脏器损伤和骨盆骨折等,临床处理非常棘手,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感染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1995年2月-2012年1月间,我院对15例膀胱直肠损伤患者实施了成功救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巩新成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其为冠心病中的严重类型,发病急,病死率高,已成为全球性致死与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发现近几年来心肌梗死不再局限于老年人,逐渐呈现年轻化,中青年AMI的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尽相同。因此了解中青年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对防治此类疾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现将我院2008年-2013年间50例中青年AMI患者的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米改玲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以及肝脏、胆管、胰腺的急性出血,主要表现是呕血、黑便,以及由大量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该病起病急,进展快,严重时伴失血性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因可以分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两种,前者多见于肝硬化。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120例非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丽坤 刊期: 2014年第14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控制抗生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1]。近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已成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控制细菌耐药,如何经济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成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版)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文详细介绍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和实施细则,以供同行交流参考。我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限定50个品规,2012版是在之前版本基础上结合我院临床实际适当调整形成的,符合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能够满足我院临床上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需求。
作者:傅霄汉;李宏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农民,48岁,主因咯血10 d,加重1 d入院。患者20年前患肺结核,入院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咯血,呈鲜红色,每次量约10 mL,间断服用云南白药、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入院1d前突然出现大咯血2次,鲜红色,每次量约200 mL左右。入院后查体,精神紧张,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2 mL+垂体后叶素36 U以3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持续泵入24 h以后,静脉穿刺皮肤处出现1.5 cm×4 cm暗红色区域,表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水疱形成(见图1)。立即拔掉静脉留置针,并给予冰块冷敷,次日,暗红色皮肤转为紫黑色,皮肤变硬。
作者:樊利芳;石云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左氧氟沙星是消旋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广谱抗菌药,其抑菌浓度相当于抗菌活性的2~4倍,临床上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肠道等感染的治疗。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开始凸显,主要是对胃肠道、神经系统、心脏、软骨等损害,具体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意识模糊、抽搐、喉水肿等。
作者:周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340例行腹部手术患者,在围术期予以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并对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340例腹部切口患者在有效的综合护理下,患者满意度高达96.8%(329/340);仅5例(1.47%)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2例(0.59%)出现切口感染,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妇产科腹部切口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切口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均具积极作用。
作者:王杨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6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交锁髓内钉组及经皮锁定板组,各35例及3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8个月,平均12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板都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交锁髓内钉对于软组织条件差、胫骨干多段骨折具有优势,胫骨干骺端骨折选用经皮锁定板更具有稳定性。
作者:靳艳斌;罗润明;李兵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导乐陪伴分娩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在我院行导乐陪伴分娩的410例产妇作为陪产组,414例非导乐陪伴分娩的产妇作为常规组,比较2组的剖宫产率、剖宫产原因、新生儿窒息率。结果导乐陪伴分娩组剖宫产率22.2%,显著低于非导乐陪伴分娩组的35.02%(P<0.01);前者因宫缩乏力剖宫产比率显著低于后者,因胎儿窘迫剖宫产比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导乐陪伴组与非导乐陪伴组在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的分娩过程当中,采用导乐陪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对于产妇的健康分娩来说意义重大,具有临床推广与实践的价值意义。
作者:吴桂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流程及效果。方法我院从2011年4月开始实施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手术的所有器械,包括未用器械统一由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发放。结果手术室器械的灭菌质量合格率100%,减少了手术室护士非护理性操作,保证了手术需求,极大地减少了手术感染概率。结论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提高了手术室的工作效率,为手术器械的清洗及灭菌提供了保障,避免了交叉感染。
作者:任美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6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治疗组33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2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作者:闫素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13年11月间我院手术治疗285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5例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共19例,发生率为6.67%,采取非手术治疗者16例,行横结肠造瘘手术治疗者3例,均成功治愈,瘘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9.2±5.6)d;年龄、肿瘤位置、合并糖尿病、身体状况均对吻合口瘘的发生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年龄、肿瘤位置、合并糖尿病、患者身体状况等是吻合口愈合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术中吻合质量、及早发现、合理治疗是减少吻合口瘘发生及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黄安振;曾庆智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癌痛规范化治疗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入院评估存在癌痛的50例癌症患者,建立癌痛病历,实施癌痛规范化治疗,记录影响癌痛治疗的因素及处理方案。为癌痛规范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大限度地控制癌痛。结果正确的癌痛评估直接决定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通过癌痛的规范化治疗后癌痛评分逐渐降低,患者的癌痛缓解率高,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癌痛规范化治疗可以让癌痛患者无痛生存。
作者:李海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肺炎病原学的变迁,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呈增多趋势,占小儿肺炎的10%~20%,流行年份高达30%以上[1]。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近年,肺炎支原体分离出耐药菌株,提示肺炎支原体耐药现象存在,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疗效,本文对6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并与红霉素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玉书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