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施一对一导乐陪产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乔红霞

关键词:导乐陪产, 一对一, 护理质量, 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导乐陪产在产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63例,本组产妇均接受一对一导乐陪产护理,作为观察组。另选63例同期产妇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也明显减少。结论导乐陪产能有效提升产科护理质量,并能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让产妇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每搏输出量变异度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治疗反应的评价观察

    目的监测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容量治疗的反应,观察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当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分,ICU住院时间≥3 d,3分≤GCS≤8分,需机械通气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扩容后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达10%目标导向治疗组(即试验组),另一组监测扩容后中心静脉压(CVP)达8~12 mm Hg(即对照组)。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随访记录患者受伤后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2组患者NSE水平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中的NSE水平低,预后较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扩容后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SVV达10%目标导向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NSE水平,改善预后。

    作者:张文青;郑鹏;徐坡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不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不同感染患者130例,其中细菌感染100例,病毒感染30例;健康体检人员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以血清PCT≥0.1 ng/L为阳性临界值,细菌感染组PCT检测阳性率为82%(82/100),病毒感染组的阳性率为6.7%(2/30)。结论血清PCT检测是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一个敏感指标,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及鉴别感染的类型,对于临床抗生素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任朝阳;吴新宏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存在的危险情况。方法选取我院46名医务人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其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解决措施。结果护士的职业暴露率高,职业暴露原因主要为针刺伤,职业暴露种类主要为空心针针刺伤,职业暴露主要污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结论大多数医护人员存在职业暴露掌握欠缺的情况,为改善职业暴露情况,需要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加强培训,大限度降低由于职业暴露导致发生血源性疾病传播。

    作者:陈建国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扩张支气管、氧疗法、维持酸碱平衡来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伤呼吸机治疗。观察2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试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伤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部功能改善,血液含氧量明显增多。

    作者:李志书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翻身枕的保洁

    压疮被认为是当今突出且有极大负面影响的健康问题之一,神经科患者多数存在瘫痪,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因此是压疮的高发人群。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及住院危重者常见的并发症,压疮并发感染会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威胁生命,所以预防压疮是护理工作者和家庭照护者的重要责任。

    作者:常宇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如意金黄散与绿茶水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如意金黄散与绿茶水混合后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在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的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如意金黄散加绿茶水调和后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MgSO4)湿敷。结果观察组痊愈57%,对照组痊愈2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如意金黄散与绿茶水混合使用,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疗效,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刘小玲;席华;王海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实施一对一导乐陪产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目的:研究导乐陪产在产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63例,本组产妇均接受一对一导乐陪产护理,作为观察组。另选63例同期产妇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也明显减少。结论导乐陪产能有效提升产科护理质量,并能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让产妇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乔红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压疮的治疗与预防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压疮的发生是临床上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一旦发生压疮治疗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Ⅳ期压疮,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压疮难以治愈,终使患者死于全身感染或全身衰竭。因此,正确引导、积极治疗是临床上预防压疮的主要方法。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并严密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发现异常随时报告病情,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作者:张丽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在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QCC)小组,选定“提高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合格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对活动前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并制作“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改善药品存放条件,优化药品管理流程,加强药品安全管理思想教育,严格落实五常法管理。结果经过QCC活动,特别是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的应用,使病区注射类备用药品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结论“活动式隔层内盒药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药品存放条件,而且降低了药品管理不良现象,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洁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的对策,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率。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患者300例,对其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各类抗菌药物中,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加替沙星的使用率高,其中头孢哌酮所占的百分比为32.33%,在抗菌药物中利用广泛。结论通过强化抗菌药物的专项管理,采用合理用药相关的网络干预系统,以及医嘱审核制度,可以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作者:刘晓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收治的131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并随访1年,观察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迅速减轻,骨折复位及椎体成形情况满意,脊柱稳定性无丢失,有8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造成明显影响。结论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但必须精化手术操作技术,谨慎操作,以尽量减少骨水泥渗漏等情况的发生。

    作者:王瑞斌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新生儿气胸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胸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新生儿气胸的发病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6例新生儿气胸,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年来共收治新生儿2326例,发生26例新生儿气胸,发病率为1.1%,其发病与生后窒息复苏、羊水污染、剖宫产、机械通气有关,多在生后24 h内发病。结论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新生儿气胸逐渐被重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细节应引起重视,正压通气要掌握好压力,积极推广T组合。气管插管位置准确,不能过深。新生儿呼吸机应用掌握好参数的调节,及时复查胸片。新生儿气胸要早发现,及时干预。

    作者:冯秀芳;宫奇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PCT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PC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RP检测结果,且PCT阳性检出率78.13%(125/160),明显高于CRP阳性检出率38.75%(62/160)。结论降钙素原是一种对细菌性感染敏感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彭海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以肢体活动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1例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调节障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病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起病年龄多在20岁~40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我国多发性硬化患者多见于亚急性起病,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具有时间及空间的多发性,空间上的多发特征是由于病变部位的多发,从而导致临床症状及体征多种多样;时间上的多发导致病情多次缓解与复发,病情每况愈下[1]。由于上述特点,导致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相对困难,很容易误诊。我院2013年3月收治了1例以肢体活动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芳;梁学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2011年-2013年我院药房退药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药房退药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措施,以减少退药现象,加强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药房2011年1月—2013年12月的退药处方284张,按退药时间、退药科室、退药品类、退药原因、退药趋势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1年—2013年共调配处方123480张,退药处方共284张,占0.23%;分析对策并采取措施后的退药处方2011年126张,2012年94张,2013年64张。结论通过退药因素分析,实施对策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作者:段景然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腰椎退行性变的X线分析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156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X线表现,并在年龄分组后结合临床加以分析。结果156例门诊患者中,95.51%有腰椎椎体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86.54%的患者韧带钙化,48.08%的患者有腰椎上下骨板关节面增白硬化,40.38%的患者骨质疏松,32.69%的患者椎体间隙变窄等X线表现,30.77%的患者有腰椎附件椎间小关节面狭窄、模糊、硬化,20.51%患者有椎体滑脱,部分患者同时有两种及以上X线表现。结论 X线平片在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腰椎退行性改变程度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常规X线检查从诊断和经济出发仍然是首选方法。

    作者:段虎顺;王正辉;任艳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浅谈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18个月)的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佝偻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我科系统管理的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0岁~2岁的485例儿童中,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发现佝偻病儿56例,发病率为11%。本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影响胎儿、婴儿及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既是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又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除了对骨骼的影响之外,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1]。由此可见佝偻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作者: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5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产妇病死率。方法选择200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6例矿区女职工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产妇发病率为76.8%,明显高于初产妇的23.2%;阴道助产55.4%及剖宫产30.3%,较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率的14.3%明显升高。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占76.8%,软产道裂伤占14.3%,胎盘粘连占7.1%,子宫切口裂开占1.8%。发生时间以产后2 h内占多数(50例,89.3%,)2 h以上6例占10.7%。结论产后出血主要的原因是宫缩乏力。因此,针对出血的病因,及时有效止血、使用缩宮素,纠正休克,产时严密观察产程,产后2 h严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体高度及阴道流血情况,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史小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体会

    慢性盆腔炎是妇产科常见病之一,临床并发症多,治疗上比较困难。目前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仍是以西医为主,却忽略了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在笔者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行了总结对照,认为应用中医治疗优于西医治疗。2003年—2013年共治疗慢性盆腔炎414例,其中西药治疗169例,中医治疗245例,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霍晓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两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采取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后的总体恢复情况均较好,但是椎管内麻醉患者的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椎管内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要优于全身麻醉,适合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中使用。

    作者:袁志忠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