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

李志丹;王周会;蒲民哲;孙一琼

关键词:特点诊断, 肾嗜酸细胞腺瘤, 低密度肿块, 病灶, 右肾, 肾嫌色细胞癌, 占位性病变, 现报告如下, 圆形, 手术, 三期扫描, 肾皮质, 良性肿瘤, 快进慢出, 病理证实, 病理诊断, 边界, 延迟期, 斑块状, 增强
摘要: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1],我院遇到1例,由CT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患者,男,67岁,农民。以腰部隐痛1周,B超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入院。 CT检查:CT平扫示右肾下部实质内类圆形呈等或略低密度肿块,大小约3.6cm×2.8cm×4.0cm,边界欠清,肿块向肾盂内突出,密度较均匀,CT值30 Hu,中见斑块状钙化(见封三图1)。CT增强三期扫描示皮质期右肾下部实质内类圆形等或低密度肿块轻度均匀强化,CT值约35~40 Hu;髓质期病灶继续明显强化,CT值约65~70 Hu,病灶边界更清;延迟期病灶强化减弱,CT值约45 Hu,但仍高于肾皮质期,病灶强化呈“快进慢出”之特点(见封三图2,3,4,5)。结合临床及CT特点诊断意见:①肾嗜酸细胞腺瘤可能性大;②肾嫌色细胞癌待排。后经手术除切病灶,病理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收治的52例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 2组各26例。 A组患者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B组采用常规药物(吗丁啉、乳酶生片等)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2组患者肠上皮化生以及胃黏膜病理学改善程度。结果 A组患者肠上皮化生以及胃黏膜改善程度明显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服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临床效果良好,患者肠上皮化生以及胃黏膜病理学改善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杨薛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经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间收治的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腹腔镜组,传统组34例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3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腹腔镜子宫肌瘤挖除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且适用于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翻身枕的保洁

    压疮被认为是当今突出且有极大负面影响的健康问题之一,神经科患者多数存在瘫痪,意识障碍,感觉障碍等,因此是压疮的高发人群。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及住院危重者常见的并发症,压疮并发感染会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威胁生命,所以预防压疮是护理工作者和家庭照护者的重要责任。

    作者:常宇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替普酶组(治疗组)与尿激酶组(对照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胸痛症状、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94%,心电图有效率93.9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6.67%,心电图有效率78.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疗效优于尿激酶。

    作者:丁淑婧;侯开花;张建华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浅谈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尤其是3个月~18个月)的常见病之一,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佝偻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我科系统管理的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0岁~2岁的485例儿童中,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发现佝偻病儿56例,发病率为11%。本病是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位,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影响胎儿、婴儿及儿童的健康成长。其既是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又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除了对骨骼的影响之外,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1]。由此可见佝偻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喂养方式、出生情况、生活习惯、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因此,婴幼儿佝偻病的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作者:张丽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代谢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7例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按随机原则分配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观察治疗12周前后对照,用PANSS评分评定疗效,同时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评定代谢状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总体疗效、阳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在阴性症状维度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代谢方面,阿立哌唑组对体重、胆固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在阴性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利培酮,对体重和胆固醇的影响比利培酮小。

    作者:张德强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浅谈残根残冠的修复

    目的:探讨残根残冠的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54例72颗残根残冠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后行桩和冠修复。结果随访2年成功修复64颗,成功率达88.9%。结论采用玻璃纤维桩进行残根残冠修复,具有操作简单,复诊次数少,后牙根管预备磨除牙体组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尿分析仪检测尿隐血与显微镜检测红细胞370例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对尿分析仪检测尿隐血与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结果。方法对370例门诊患者留取的随机尿液进行尿液分析仪检测尿隐血及显微镜检测红细胞。结果370例患者中尿分析仪尿隐血阳性162例,显微镜检测有红细胞101例,无红细胞61例;尿分析仪检测尿隐血阴性208例,显微镜检测无红细胞204例,有红细胞4例;尿隐血阴性符合率98.1%,尿隐血阳性符合率为62.3%,尿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检测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临床工作中尿常规检查时,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将尿液分析检查及显微镜检查联合使用。

    作者:王沛芳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实施一对一导乐陪产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目的:研究导乐陪产在产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产妇中随机选取63例,本组产妇均接受一对一导乐陪产护理,作为观察组。另选63例同期产妇实施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也明显减少。结论导乐陪产能有效提升产科护理质量,并能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让产妇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乔红霞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医改的探索期已结束,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层层深入,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体现的“终端”--公立医院,既是新医改的主战场,也是新医改是否成功的关键点,对公立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当前公立医院改革的难点、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应对谈几点看法,以供商榷。

    作者:钱梅军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压疮的治疗与预防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压疮的发生是临床上护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一旦发生压疮治疗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Ⅳ期压疮,因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压疮难以治愈,终使患者死于全身感染或全身衰竭。因此,正确引导、积极治疗是临床上预防压疮的主要方法。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并严密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发现异常随时报告病情,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作者:张丽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小切口非乳化手术治疗老年白内障临床观察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防盲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老年白内障检出率大大提高,老年患者多伴其他全身性疾病,手术风险大,因此,在选择手术时应优先考虑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对79例(84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钟雪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扩张支气管、氧疗法、维持酸碱平衡来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伤呼吸机治疗。观察2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试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伤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部功能改善,血液含氧量明显增多。

    作者:李志书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胆囊壁增厚的B超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胆囊壁增厚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壁增厚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非胆囊壁增厚的患者24例作为对照组。了解患者病史、超声显像、病程、X射线、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白蛋白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胆红素为(126.3±68.5)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889±716)U/L、丙氨酸转氨酶(1051±792)U/L,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诊断胆囊壁增厚中具有无创伤、准确率高等优点,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该方式在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邱施政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经方治病偶得

    我国中医博大精深,而其中的经方更是中医学魅力四射的部分,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临床实践的经验,只要药证相应往往两三味药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芍药甘草汤治上臂痛1.1基本资料患者,女,发病时60岁。症状:右上臂痛,活动受限,蹊跷的是右手提重物时可如同往常一般,但不能平端,空着的盆和碗都不能端,一端就痛,同时腕部不能转动,一转即痛,痛得牵扯到整个手臂,程度严重到如厕都很困难,为此特别苦恼。曾服用一般的止痛药及局部理疗效果不佳。

    作者:郭俊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收治的131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给予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并随访1年,观察该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迅速减轻,骨折复位及椎体成形情况满意,脊柱稳定性无丢失,有8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造成明显影响。结论闭合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但必须精化手术操作技术,谨慎操作,以尽量减少骨水泥渗漏等情况的发生。

    作者:王瑞斌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惊厥发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惊厥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87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按照是否存在惊厥发作分为A(无惊厥发作,211例)、B (惊厥发作,76例)2组,2组患儿均采取抗生素、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对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惊厥发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嗜睡、肢体瘫痪、败血症、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5×108个/L、脑脊液培养阳性、脑电图异常均为患儿惊厥发作的危险因素。结论密切注意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首发症状、病因、脑脊液、脑电图及MRI检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效果及评估预后。

    作者:李岗;冯秀芳;王莉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我院2008年-2012年出院患者分析

    目的:分析出院患者情况,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2年出院患者疾病报表数据,分析、统计出院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年龄、患者来源及其变化情况。结果5年来,出院人数逐年增多,患者疾病构成基本稳定,结核病高发年龄集中在16岁-25岁,本市和本省其他县市区患者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有效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发生,在校园和外来流动人口中加大结核病宣传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作者:高菱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腰椎退行性变的X线分析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156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X线表现,并在年龄分组后结合临床加以分析。结果156例门诊患者中,95.51%有腰椎椎体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86.54%的患者韧带钙化,48.08%的患者有腰椎上下骨板关节面增白硬化,40.38%的患者骨质疏松,32.69%的患者椎体间隙变窄等X线表现,30.77%的患者有腰椎附件椎间小关节面狭窄、模糊、硬化,20.51%患者有椎体滑脱,部分患者同时有两种及以上X线表现。结论 X线平片在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腰椎退行性改变程度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加重,常规X线检查从诊断和经济出发仍然是首选方法。

    作者:段虎顺;王正辉;任艳婷 刊期: 2014年第35期

  •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PCT免疫比浊法测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比较。结果 PC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CRP检测结果,且PCT阳性检出率78.13%(125/160),明显高于CRP阳性检出率38.75%(62/160)。结论降钙素原是一种对细菌性感染敏感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彭海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