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消化系统多发病和常见病.上一讲中给大家讲了胃痛的总论部分和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在这一讲中,书接上回,具体为大家讲解胃痛的分证论治.
作者:马喜民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不同内镜下止血治疗方法 的疗效.方法 选择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58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95例,胃溃疡38例,复合性溃疡17例.吻合口溃疡8例,随机分成药物(肾上腺素)注射法组(A组)49例,APC止血法组(B组)58例,金属钛夹止血法组(C组)51例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对比观察各组间止血效果.结果 A组、B组、C组3组即时止血率均为100.0%,A组有效止血率为89.8%,B组为91.4%,C组为92.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上3种内镜下止血方法 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副作用少,临床医师可根据自己熟悉的治疗技术来选取内镜下治疗方法 .
作者:李俊英;徐海荣;刘刚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胸腹水标本检验结果 ,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56例胸腹水标本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计算出均值±标准差.结果 胸腹水标本的乳酸脱氢酶、淀粉酶的均值偏高于正常血清均值,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葡萄糖、氯化物、酸碱度的均值都高于正常血清均值,总蛋白、总胆固醇的均值约是正常血清均值的一半,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胚抗原的阳性率为12.5%,临床诊断符合率100%.结论 胸腹水标本生化、免疫组合项目联合检验,不仅有利于指导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更有利于提高疾病的检出率,有效地避免了漏诊.
作者:郝陆飞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尿常规用于初步筛查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600例无糖尿病史及糖尿病症状的患者行尿常规检测,对于尿糖阳性者进一步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以确诊或排除糖尿病.结果 600例无糖尿病史及糖尿病症状患者中共检出尿糖阳性者26例,占4.33%,经进一步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确诊糖尿病患者23例,占3.83%,糖耐量异常者2例,占0.33%,肾糖阈降低1例,占0.17%.结论 尿常规用于筛查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方法 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施春晓;徐磊 刊期: 2009年第19期
产后出血一直是产科领域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尤其在我国农村发病率较高.因此,必须积极防治.但在基层防治产后出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本病的防治,使其发生率仍然较高,时刻威胁着产妇的生命,直接影响着孕产妇病死率的下降.
作者:史绍蓉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浏阳山区早产发生的主要原因,以有效地降低早产儿出生率,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控制围生儿病死率.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11例早产(活产数415例)为研究组进行回顾性个案分析,详细地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及后结局;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分娩的411例足月产(活产数415例)为对照组.结果 ①研究组中胎膜早破146例,占35.5%,感染128例,占31.14%,妊娠并发症47例,占11.34%,分居第一、第二、第三位;②研究组中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发病率、围生儿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研究组中孕前检查率、孕妇系统管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0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 提倡孕前检查,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早发现和治疗有可能引起早产的高危因素,是降低早产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芝芬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大咯血运用纤维支气管镜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方法 38例大咯血患者运用纤支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运用冰盐水配肾上腺素及立止血进行局部喷洒治疗.结果 本组中一次纤支镜止血29例,二次纤支镜止血5例,3例转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1例死亡.结论 对急诊大咯血患者运用纤支镜检查治疗是安全合理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小明;钟小兰;龚彩霞 刊期: 2009年第19期
为了加强旅客列车餐车配送食品卫生的管理,提高配迭食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我们针对西安铁路局客运段配送中心运用HACCP方法 ,对该中心生产的每一种自制食品,从食品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危险分析、关键点控制,同时对采取HACCP方法 前后生产的食品质量进行了细菌学的检测.采用本方法 后,从食品进货源头,监控食品的产地、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有效地提高了旅客列车餐料配餐质量,解决了列车往返途中餐料存储时间、存储条件限制等难点问题.
作者:蒋成量;穆克华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5例晚期胃癌采用L-OHP 135 mg/m2,d1;CF 200 mg/m2,d1;5-Fu 400 mg/m2,d1,5-Fu 2 400~3 000 mg/m2,CIV(46 h),每14 d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总有效率(CR+PR)44.45%,CR 6.67%,PK 37.78%,NC 40.00%,PD13.33%,主观症状缓解率73.4%.常见的毒性反应为血液学毒性、神经毒性及胃肠道毒性.结论 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可靠,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延红;卢雨霖;李若英;韦爱纯 刊期: 2009年第19期
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MRI检查时,在骨髓内常常能发现片状水肿信号,而X线片和(或)CT除发现骨折线外不能发现骨髓内其他异常密度改变.不伴有骨折的患者,也常有骨髓水肿发生,骨挫伤是创伤所致的骨髓出血、水肿和骨小梁的微骨折,没有骨折线和骨变形,因此X线平片、CT均不能发现创伤部位,MRI是惟一能发现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通过132例骨挫伤的随访观察,旨在探讨其影像学变化的规律和特征.
作者:牛志林;王雪;杨培林;郝丽 刊期: 2009年第19期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急症之一.传统的鼻腔填塞较痛苦,且部分患者因出血部位隐蔽,填塞效果不佳.2004年1月-2008年6月我科行鼻内窥镜下鼻出血探查止血术共201例,疗效好,患者痛苦小.
作者:陈晓川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中药菌栀黄加苦参素注射剂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疗程均为30d.2组对比,综合分析,判定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2组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各主要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苦参素加菌栀黄注射剂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章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阃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3年3月-2008年6月对33例股骨粗隆问骨折行DHS内固定.患者年龄32岁~81岁,平均年龄61岁.结果 随访时间为8个月~32个月.33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7个月~18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无1例感染,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经治疗后痊愈,无髋内翻.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压5例,患肢缩短3例,均在2 cm以内,行走无跛行,2例逆粗隆型骨折向后移位,肢体短缩约3 cm.结论 DHS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作者:肖飞;张建辉;张清涛 刊期: 2009年第19期
中药资源中近80%的种类来源于野生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中药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过度采收、捕猎;又由于违反自然规律的垦殖等原因,使一些药用动、植物丧失了适宜的环境,减弱了中药资源的再生能力,造成中药资源的减少和枯竭,致使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危灭绝.
作者:邹广珍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早孕妇女进行无痛人工流产中使用丙泊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自愿终止妊娠妇女38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190例,未用药组190例.丙泊酚组术前给予丙泊酚2.5mg/kg静脉注射,未用药组为人流时不用任何静脉药物.观察术中及术后疼痛、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扩宫器扩张宫颈容易程度及人流综合征等情况.结果 丙泊酚静脉麻醉术中镇静、镇痛作用效果显著.结论 丙泊酚麻醉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可保持心血管功能稳定,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预防人流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张欢楷;杨文科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手术麻醉后下呼吸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治疗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26例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在神经外科,胸、心血管外科和肝胆外科次之;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明显高于其他麻醉方式;60岁以下高龄患者较其他年龄段更易于发生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结论 对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要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作者:周静芸 刊期: 2009年第19期
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几年医疗事故明显减少,但医疗纠纷却成倍增加,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并呈现暴力倾向.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这已成为社会大众、政府部门和医务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具有忧惠意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尽力改善医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作者:钱呈兴 刊期: 2009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19例外周动脉闭塞动脉导管留置间断给药溶栓的治疗过程与疗效观察.结果 通过影像学手段发现栓塞部位与长度,选择适合的穿刺方式,导丝开通,导管送入适当位置,留置导管间断给药.血管再通或基本再通可达59.1%,症状显著好转至基本消失的达77.3%,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改善.结论 留置导管间断给药是治疗外周动脉血栓的有效手段,创伤小、易操作、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向东;卢春雨;吴平;许亚春 刊期: 2009年第19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9期
我所自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85例,其中有34例由于长期输液穿刺,血管破坏严重,输注高渗液降低颅内压时,出现穿刺部位局部水肿.采用33%硫酸镁溶液湿敷局部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胡星保 刊期: 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