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丽君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应用,有取代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成为外科临床胆囊手术的金标准的趋势.但LC中转OC时有发生,LC并发症较OC高.B超检查对LC术前客观预测手术难度,有选择地进行LC手术,降低手术并发症与手术中转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分析了B超对LC手术难度预测的评价.
作者:李修彤;彭毛加措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病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不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已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的艾滋病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收治艾滋病成为基层医院面临的问题.下面我们对1例合并有肺孢子虫肺炎(PCP)的AIDS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同提高.
作者:邵国辉;吕开雪;刘春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诊断时的应用价值,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漏诊、误诊发生率.方法测定35例AMI病人在发病的第4小时、8小时、24小时,5天等四个时间段的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肌钙蛋白T(cTnT)及肌红蛋白(Mb)浓度,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者体检时的血清相应项目数据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MI患者发病后4~8小时血清cTnI、cTnT开始上升,24小时达到峰值,5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浓度以及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Mb在4~8小时上升幅度更大,但24小时后浓度以及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中,Mb的优势明显;cTnI、TnT可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但更适用于那些因就诊时间较晚、心肌酶已正常的心梗病人.三者联测可更早、更可靠地提高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李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 结肠直肠癌分期与预后的关系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占全球常见肿瘤的第3位,40岁以上的人群患结肠直肠癌的危险性增加,尤其是50~55岁这一年龄段发病率迅速升高,且其发病危险性每10年就会增加1倍,呈持续的指数增长.
作者:杨华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60岁以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1].我院1996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肺癌120例,其中60岁以上病理诊断明确的老年肺癌58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何开玲;王体兵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医院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门诊药房作为医院的服务窗口,如何加强药品的管理,如何保证病人准确、快捷地取到药品,如何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原来的手工操作、人工管理已不能适应这些需求,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无疑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应用微机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杜绝管理漏洞,使药品管理更具科学性.
作者:吴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护理道德是指护士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调整护士与患者之间以及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其实质是要求护士认真履行职责,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的护理工作中,要严格遵循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中获得身心健康安全.安全护理和病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稍有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临床上因护理工作失当导致治疗失败甚至病人死亡的教训很多.只有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培养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提高护理质量,才能够真正做到安全护理.
作者:龚怀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医疗保险正在对医疗服务及医院产生深远的影响,医院原有的经营机制受到严峻的挑战.医院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规模,增加床位,购买高精设备,开展特色项目等策略来提高业务收入已经行不通.
作者:黄窕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由于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而日益受到重视.我科于1995~2004年共收治川崎病25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曹海琴;毛金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MTX加中药异位妊娠方以及中药藤剂,大黄芒硝联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洪伟;王元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1995年7月~2005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胃癌患者75例.本文结合文献讨论该类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作者:刘昭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创伤外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闭合性腹部外伤是创伤外科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尤其是我院地处交通繁忙的市中心,此类病人更为常见.闭合性腹部外伤死亡原因多为腹内脏器破裂失血过多、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引起.我院自1999年3月~2004年3月共收治闭合性腹部外伤病人186例,本文通过对本组所有病例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陈红霞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急性、亚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液化引流术.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无1例有并发症.讨论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安全、创伤小、简单、费用低,利于基层推广.
作者:仇劲松;杨华;薛新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传统腹股沟疝的各种修补方法,都存在共同的特点,缝合处张力过大,术后刀口疼痛剧烈,容易出现尿潴留和疝复发.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份,我院共治疗腹股沟疝(包括斜疝和直疝)共310例,其中对201例斜疝和直疝采用疝补片做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改变了传统的修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供应室作为院内感染重要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病人的安危.因此,要从基础抓起,确保所提供的一切物品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①规范基础设施;②保证高压蒸汽灭菌的质量达到规范要求;③加强无菌室的管理;④加强各项制度的落实.结果各项工作质量达标,综合满意率达98%以上,无菌物品抽样检验均合格.结论供应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消毒灭菌物品的全部合格.
作者:许惠琴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抗争,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对RA的认识逐步深入.时至今日,人类虽然还不能根治RA,但通过合理的诊治,已能做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该病.当前诊疗中的关键问题就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用药.本文就RA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两方面作简要概述.
作者:徐朝焰;庄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化疗在治疗中晚期食管癌中的作用.方法对1996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3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行化疗+放射治疗(放化组),并与1989年10月~1996年9月收治的45例只行放疗的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单放组)对比.放化组的化疗方案为DF方案,即5-Fu 425 mg/m2,iv.drop,d1~5,DDP 20mg/m2,iv.drop,d1~5,21天为1周期;放射治疗在化疗2周期后行三野等中心放疗,以6mV-X射线照射,放射量为60 Gy/30Fr/6周,放疗后根据病情再化疗1~2周期.单放组放射治疗方案同放化综合组.结果全部患者随访至2004年12月底,放化组的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6.7%、58.1%,单放组的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48.9%,两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X2=2.09,P=0.108).放化组的1年远处转移发生率为11.6%,低于单放组的28.9%(P<0.05),2年后两组远处转移无统计学差异.放化组的毒性反应大于单放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以DF方案化疗配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虽然降低了近期远处转移发生率,但其没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反而增加了患者的毒副反应,不值得提倡.
作者:肖小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2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2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以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者34例,占47.2%;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38例,占52.8%.导致低血糖的相关因素:①进食与用药配合不当37例,占51.3%;②运动量过大11例,占15.3%;③忽视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用药16例,占22%;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胰岛素用量未及时调整4例,占5%;⑤忽视基础治疗,用药操之过急2例,占3%;⑥其他2例,占3%.结论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时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常见.进食过少、用药量大、忽视基础治疗和老年人病理生理特点用药是导致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主要原因.
作者:罗悦性;张志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食管癌是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消化道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根治食管癌的主要手段,部分病人可达到根治的效果.乳糜胸是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达20%~35%.但只要正确地认识乳糜胸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生理变化,通过积极地精心护理与治疗,是可以提高其治愈率的;如术中注重预防,亦可以降低其发生率.现结合本院3例患者的护理及治疗,谈谈我们的体会.
作者:张丹莉;王高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病人,按照传统的方法肌肉注射,药液和水肿液在拔针后易返溢和外渗,我们采取以下办法,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杜春芳;郭静;杨金荣;邹春晖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