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贤
[目的]探讨改良无缝合固定方式在血液透析临时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血液透析临时置管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采用改良无缝合导管固定装置思乐扣联合Ⅳ3000透明敷贴固定血液透析临时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合固定联合Ⅳ3000透明敷贴固定血液透析临时导管,比较两组病人临时导管的脱出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人疼痛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导管脱出率、导管相关并发症、病人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改良无缝合导管固定方式可减少血液透析临时导管脱出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疼痛度,是导管固定中较好的固定方式。
作者:姚春瑛;陈蕾;曲晓璐;漆映辉;郭智慧;白联缔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效果。[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100例胆囊炎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根据医嘱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观察实施后两组病人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缓解了病人右胁胀痛症状,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方案能有效改善胆囊炎病人右胁胀痛等症状,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作者:吴继萍;张雅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量化功能锻炼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RA 病人10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量化功能锻炼,分别于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5周、干预8周后测量两组病人生化指标及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年龄、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CRP)、肌力、健康评定量表(HAQ)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各关节活动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8周后两组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肌力、HAQ 评分、ADL 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P <0.05),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量化功能锻炼可提高 RA 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王秀丽;唐玉萍;孙树萍;潘瑞;张洁玉;冯淑芬;徐慧芳;郭佩佩;李小峰;郭锦丽;李艳春;郭珍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舒缓疗护对社区居家晚期肿瘤病人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居委会管辖内的晚期肿瘤病人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居家舒缓疗护“蒲公英护理团队”,评估病人及家属需求,根据需求每月提供1次或2次上门个体化护理,每周1次电话随访,为期6个月。运用舒适度调查表、团队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及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研究对象进行服务前后效果评价。[结果]护理干预后晚期肿瘤病人舒适度提高(P <0.05),家属焦虑程度下降(P <0.05),对蒲公英护理团队的服务满意度达到100.00%。[结论]对社区晚期肿瘤病人开展居家舒缓疗护能有效提高晚期肿瘤病人舒适度、减轻家属焦虑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姚梅梅;周丽凤;王欣国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技能强化培训对专科护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我校2013级658名专科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330人)和观察组(328人)。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在实习前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复合式技能强化培训模式,比较两组护生职业能力。[结果]观察组技能操作考核、综合评定成绩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7.8%的护生对“复合式技能强化培训”效果表示满意,自我评价满意度达90.5%。[结论]复合式技能强化培训提高了专科护生实习前职业能力。
作者:要雪晴;师艳萍;陈春燕 刊期: 2016年第20期
许多病人因需要长期的呼吸支持而选择气管切开[1]。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达85.7%[2],国外文献报道此类感染发生率为65.0%[3]。气管内导管对病人有一定刺激,可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而出现躁动[4],此时若气管切开导管的固定翼与气管切开处皮肤距离较大则会导致气管切开导管滑动和气管切开切口污染,进一步加重肺部感染;若气管切开处皮肤与气管切开导管固定翼之间的距离过小,则会导致固定翼紧贴气管切开处皮肤,导致气管切开处不易消毒和放置无菌保护敷料等。同时普通气管切开导管只有1个气囊,若长期安置,气囊充气不足则口鼻腔分泌物会坠落进入气道造成或加重肺部感染,若充气过足则易导致气道壁损伤。针对此类问题,我院重症医学科神经 ICU 课题组查阅相关资料及信息后,设计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气管切开导管,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岩;刘帆;郑岚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新的护理服务模式下提高临床带教师资综合水平的有效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护理带教人员,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法]建立并实施符合新模式下的临床护理教学体系。[结果]通过严格规范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使师资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完善临床护理教学体系、严格临床教学管理是培养临床带教师资、加强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淑贤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身心康复锻炼对乳腺癌病人放化疗后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将110例乳腺癌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治疗组给予积极的身心康复锻炼,干预周期为3个月。[结果]两组干预后的自我效能评分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干预后治疗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在功能、情感、社会/家庭、生理状况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9.09%和100.00%,治疗组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皮肤过敏、肺部感染、肝肾毒性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身心康复锻炼应用于乳腺癌病人放化疗过程中,能有效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程平;易珑;陈艳;杨继红;王顺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效果,为开展护理教学改革及社区普及急救知识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的《急救护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用户评价表对社会学习者、校外教师及在校学生进行《急救护理》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效果测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急救护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改革,课程结束后评价学生的理论、操作技能成绩。[结果]社会学习者、校外教师及在校学生认为《急救护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效果较好。学生应用平台资源学习后理论成绩、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未应用平台资源学习的学生(P <0.05)。[结论]借助《急救护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便于学习者学习,为自主远程学习提供了资源,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刘俊香;杨柳清;丁洪琼;张晶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总结高颈段髓外肿瘤术后脊髓损伤加重的早期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高位颈段髓外肿瘤切除术后4例因脊髓损伤加重病人的临床资料。护理中早期判断识别脊髓再灌注损伤加重的表现,维持颈椎局部的稳定性,及时实施呼吸道管理、用药观察、心理疏导及个性化康复训练。[结果]4例病人康复后步行出院。[结论]通过对脊髓再灌注损伤的早期观察与护理,第一时间发现和辨别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促进病人康复。
作者:李喆雯;严虹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改变食物性状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的影响。[方法]将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可自主选择食物进食,试验组根据病人吞咽 X 线荧光透视检查法(VFSS)结果调整食物的性状后进食,比较两组病人误吸情况。[结果]对照组误吸率为26.7%,试验组误吸率为3.3%,两组误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适当改变食物性状可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病人的误吸率。
作者:范丽婵;周惠嫦;陈丽珊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化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年龄≥65岁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住院病人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肿瘤专科一般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 CGA 护理模式。采用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和肺癌特异性量表(EORTC QLQ C30& LC13)对两组接受化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接受化疗后功能领域得分高于对照组,症状领域及单项测评得分低于对照组。[结论]CGA 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化疗护理中能够防止治疗中病人功能继续下降,减少化疗后并发症,改善老年肿瘤病人生存质量。
作者:杨剑霞;孙丽凯;王容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自我评价、护生评价以及护士长评价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带教老师各40人、带教老师所在科室护士长3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及带教满意度评分均低于带教老师自评及护士长评分,其中临床实践教学风格和方法、临床实践教学态度3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生评分高和低的条目分别为全面、系统掌握本科室疾病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3.47分±0.50分)、能够指导护生进行与临床实践有关的科研(2.14分±0.44分)。[结论]应尽快制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资格准入标准,严格带教老师选拔,同时加强带教老师相关培训,提高其科研能力;引导护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提高带教老师的他评满意度。
作者:王晓芬;王丽朵;黄蓉;廖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多媒体健康教育在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9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共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上增加多媒体形式的教育方法,对照组予以传统健康教育模式。所有病人均由同一组关节外科医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均纳入常规康复计划并行临床随访。比较两组病人 KSS 评分。[结果]两组病人术前及出院前1 d 的 K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病人术后1个月、6个月、1年 KSS 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多媒体健康教育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可增强病人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作者:薛翌蔚;钱燕;董文君;胡平;汪菲;陈亚文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成都市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病人狂犬病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主城区21个狂犬病暴露门诊977例病人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同时对21个门诊的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现场观察。[结果]病人狂犬病相关知识总体合格率为43.2%,答对率较高的依次是狂犬病是否是传染病(95.5%)、能否预防(89.5%)和被猫狗伤害后要打疫苗(85.3%);正确率较低的依次为严重伤是否要注射免疫球蛋白(40.6%)、被打过狂犬病预防针的动物咬伤后也要打狂犬病疫苗(47.5%)、伤后的首要处理措施(49.1%);影响病人狂犬病防治知识认知的因素是文化程度、暴露级别和有动物伤害史;21个犬伤门诊没有建立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制度,犬伤病人主要是通过医护人员(42.5%)、亲朋好友(41.4%)、电视和广播(35.5%)获取狂犬病相关知识。[结论]狂犬病暴露者对狂犬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有待提高,应在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开展首诊护士负责制下的“三环节”健康教育综合干预,以提高病人的认知度。
作者:欧志梅;朱昆蓉;陈超;周晓静;罗远沛 刊期: 2016年第20期
山西医学期刊社系列期刊(《护理研究》《全科护理》《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循证护理》《Chinese Nurs-ing Research》)从未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授权其他网站和论文中心代为组稿、收取各种费用和出版杂志。请广大作者通过山西医学期刊社唯一官方网站索医网(http://www.suo1.cn)进行投稿。山西医学期刊社的唯一办公地点设在太原市,并无其他分部。请广大作者谨慎投稿、汇款,以防上当受骗。
作者:山西医学期刊社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本科护理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名本科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教学法,观察两组护生干预前后临床评判能力及评判性思维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评判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5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循证护理实践在培养护生临床评判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作者:何花;蒋谷芬;董大立;高娟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无创血红蛋白检测在急诊贫血病人分级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急性贫血病人65例。2015年1月医院为我科购进 Welch Allyn 生命体征监护仪一部,此监护仪除了可以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外,还可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无创血红蛋白监测。按病人就诊时间以2015年1月为界线将其分为对照组(n=31例)和观察组(n=34例),对所有病人行分级分诊处理,其中对照组行有创血样采集检查,观察组用 Welch Allyn 生命体征监护仪行无创血红蛋白检查,比较两组病人候诊时间、护理满意度、分诊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利用生命体征监护仪进行无创血红蛋白检测,在急性贫血病人分级分诊中具有实用性、无创性,缩短了就诊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作者:潘茵玘;黎春常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及行为现状,为社区健康促进和探索医学高等院校介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提供相关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10个社区共2026位居民进行生活习惯及行为状况调查。[结果]75.6%居民不吸烟;79.6%不饮酒;每天摄盐5g~6g者占50.6%;66.7%食用油较少;53.7%不喝牛奶;48.2%每天睡眠时间7h~8h,56.6%每次运动时间少于30min。[结论]武汉市部分社区居民能基本做到限酒、低盐、低脂的日常饮食习惯,建议坚持健康、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
作者:陈靖;贾迪;黄万琪;詹婷莉;曾露;司元;付平 刊期: 2016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路径在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56例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基础治疗+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路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体重、腹围、24 h 尿量。[结果]2周后干预组共完成121例,对照组完成118例,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体重、腹围、24 h 尿量明显改善;治疗后干预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总体健康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路径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体重、缩小腹围、增加24 h 尿量,提高了生存质量。
作者:程雪花;王丽钧;徐丽萍;冯瑞珍 刊期: 2016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