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栓弹力图与脂蛋白(a)和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

李园园;刘改玲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a),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脂蛋白(a)[LP(a)]和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方法 检测2014年3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70例(观察组)ACI病人和60名(对照组)健康人员的TEG参数、LP(a)、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MA、CI值、a角明显升高,R、K值明显降低;相关性结果如下:①R、K值与DD、FIB、LP(a) 呈负相关,与PT、APTT呈正相关;② MA、CI值、a角与PT、APTT呈负相关,与DD、FIB、LP(a) 呈正相关.结论 ACI病人的LP(a)及凝血指标水平异常(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TEG参数与LP(a)及凝血功能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及LP(a)检测可及时为ACI病情诊断、评估与治疗提供依据.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理疗法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临床应用

    脑卒中后抑郁(PS)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以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在国内外发病率均较高,由于其为情志障碍性疾病,因此心理治疗在PSD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近年来心理治疗在PSD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献予以综述,以提升医生和病人对PSD的认识,为其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作者:庄丽华;詹松华;孔营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降脂灵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病人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目的 观察降脂灵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病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方法 10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降脂灵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EGF、NO、CRP、SO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脂、VEGF、NO、CRP、SOD、IMT及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IMT及斑块面积明显降低(P<0.05),VEGF、NO、SOD、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降脂灵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

    作者:张晓兰;沈洋;段雄波;张国锋;李辉;柴伟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PCI术前单次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CS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单次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择期PCI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予以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cTn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Tnl、CK-MB水平分别为(0.30±0.09)μg/L、(2.85±0.65)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0.42±0.13)μg/L、(6.09±0.6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水平(5.22±1.69)mg/L,低于对照组(6.72±1.7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CK水平(29.10±8.03)U/L、(93.10±11.10)U/L,与治疗后(32.92±9.17)U/L、(92.35±10.02)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单次强化服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心肌保护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作者:林旭城;吴平彬;许贤彬;庄曼茹;陈兰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基于精准医疗优化高危PCI病人的抗血小板治疗

    精准医疗是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模式,基因组学是精准医疗的基本知识,主要将个人的基因变异、环境和生活方式考虑在内.通过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检测,识别个体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或降低的等位基因,进行早期干预和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优化治疗,减少不必要的经济花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病人获益大化.

    作者:李晓红;安健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分析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76例颈动脉狭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颈动脉造影治疗,试验组采取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炎症因子变化情况、凝血因子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Modified Rankin Scaje9(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试验组评分情况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试验组术后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可持续一周,其术后变化水平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FDP)水平以及术后1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试验组的Barthel指数机堪的那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介入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虽然对病人凝血因子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其水平均在术后1周有明显改善.

    作者:田荣;毛更生;李冬梅;杜世伟;聂庆彬;孙剑;陈琳;张煜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丹参酮注射液联合乌司他汀对颅脑损伤病人脑保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酮注射液联合乌司他汀对颅脑损伤病人脑保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颅脑损伤常规治疗.观察组在给予颅脑损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酮注射液.对比两组脑神经损伤指标s100b、脑血流及炎症指标.结果 观察组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动态阻抗(DR)、脑血管特征性阻抗(ZCV)、脑血管外周阻力(R)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分别为(16.9±2.5)ng/mL、(4.6±0.5)pg/mL、(5.3±0.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 d、14 d观察组S100B水平高于治疗前,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8 d观察组S100B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结论 丹参酮联合乌司他汀可以对颅脑损伤病人脑保护,改善其炎症反应.

    作者:路顺利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在七氟醚后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发挥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30 g ~260 g,采用随机数字标示法分为5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组)、七氟醚后处理加用锌原卟啉(ZnPP)组(SP+Zn组)、锌原卟啉组(Zn组).S组丝线穿过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不结扎,I/R组、SP组、SP+Zn组、Zn组结扎30 min后松开结扎线并再灌注120 min.I/R组、Zn组再灌注前3 min分别单次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Znpp(5 μg/kg)稀释液1 mL并吸入纯氧3 min;SP组、SP+Zn组再灌注前3 min分别单次注射生理盐水1 mL,ZnPP(5 μg/Kg)稀释液1 mL并吸入2%七氟醚3 min.再灌注满120 min后,①取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②取心尖缺血组织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③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测心尖缺血组织中HO-1含量.结果 与S组相比,其余各组cTn-I、HO-1、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SP组cTn-I、MDA含量明显下降,HO-1含量、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SP+Zn组、Zn组两两比较cTn-I、HO-1、MDA含量和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1在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李翔;范志强;王建刚;田首元;金弋乔;杨春;段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低频振动对2型糖尿病(脾虚湿阻型)病人脂联素、FFA的改善情况

    目的 观察低频振动对于2型糖尿病(T2DM)脾虚湿阻型病人脂联素、游离脂肪酸(FFA)的改善情况.方法 将40例符合西医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中医符合脾虚湿阻型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口服西药治疗,振动组加用低频振动治疗.分别比较每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的脂联素、FFA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脂联素、FFA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振动组治疗前后比较,脂联素、FFA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和振动组比较,脂联素、FFA水平变化明显(P<0.05).结论 低频振动可以改善T2DM(脾虚湿阻型)病人脂联素、FFA水平,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作者:盖迎男;赵建国;陈冰;殷中来;安月梅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自拟利心冲剂联合新活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利心冲剂联合新活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利心冲剂口服联合新活素,初始负荷量1.5 μg/(kg·min),继续以 0.075 μg/(kg·min) 的速度静脉维持 5 d.利心冲剂组方:黄芪 30 g,黄精 15 g,补骨脂 12 g,葶苈子12 g,益母草30 g.每次1袋,冲服,1次/日,14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临床显效率 (62.5%) 和总有效率 (87.5%) 均较对照组 (16.7%和50.0%) 显著提高 (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 (NT-proBNP)、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 (FS ) 均有显著改善 (P<0.05 ) .结论 采用利心冲剂联合新活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且较安全.

    作者:姜卫东;姜晨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炎性因子水平、调控因子活性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研究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炎性因子水平、调控因子活性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14年2月1日-2015年2月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109例.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病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4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对照组每日一次给予注射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组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一次口服10丸,每日3次.治疗时间为两个疗程,1个疗程为4周.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因子活性及胰岛素抵抗改善情况.结果 在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治疗效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两组间,治疗组的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人,治疗方案选用地特胰岛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调节因子活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血糖控制良好、症状明显改善,减少冠心病急性发病危险.

    作者:孟宪杰;李莉;常绍菊;李会;曹丽慧;杨柳;张丽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静脉溶栓流程改造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流程改造前后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收集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发病4.5 h内,均予以静脉溶栓治疗,根据病人诊治时间分为早期溶栓组和流程优化溶栓治疗组.选择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病人13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36例溶栓病人,溶栓24 h和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静脉溶栓治疗出血风险相对增高,流程优化组较早期溶栓组出血率降低,而疗效更好.结论 给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进行静脉溶栓流程优化治疗,疗效优于同期保守治疗者.

    作者:王红洲;王万华;陆丽芸;马召玺;吴亚平;唐晴;钱小燕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泰舒达对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肢体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的影响

    目的 分析泰舒达对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肢体感觉及自主神经的影响.方法 选取144例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给予泰舒达联合美多巴治疗;对照组给予美多巴治疗.经过12周治疗,分析病人H-Y分级转化情况,肢体感觉症状以及自主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H-Y分级:观察组4级转化为1.5级~3级病人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感觉症状:观察组肢体疼痛、肢体寒凉、肢体痉挛、不安腿综合征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神经症状:观察组尿频尿急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干、便秘、出汗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泰舒达联合美多巴治疗老年帕金森病合并糖尿病病人较单独应用美多巴治疗,可较好改善病人的运动症状,肢体的感觉症状,以及部分自主神经症状.

    作者:岳秉宏;范磊;刘星亮;潘妍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颈丛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观察

    目的 探讨颈丛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A)的效果.方法 60例ASAⅡ级~Ⅲ级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颈丛复合右美组(DC组)30例和颈丛组(C组)30例.DC组在超声引导下颈深丛使用罗派卡因麻醉,同时复合右美托咪定持续泵注.C组在超声引导下颈深丛使用罗派卡因麻醉,同时复合生理盐水持续泵注.比较两组病人CEA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DC组的高血压、心动过速明显低于C组.C组有些病人因不能配合手术改为全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血压降低、心动过缓、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围术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在CEA术中右美托咪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颈丛阻滞中,并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非计划改全麻的发生.

    作者:凡浙录;孙秀俊;王春燕;薛朝霞;杨春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究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以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病人Hcy水平分为高Hcy组(28例)和正常Hcy组(2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血压变异性.结果 高Hcy组病人在血压变异性与正常Hcy组病人之间差异显著.比较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SCV),高Hcy组与正常Hcy组分别是(0.10±0.01)比(0.11±0.04)(P<0.001);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DCV)高Hcy组与正常Hcy组分别是(0.12±0.02)比(0.14±0.03)(P<0.001);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高Hcy组与正常Hcy组分别是(0.07±0.01)比(0.08±0.02)(P<0.001);比较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高Hcy组与正常Hcy组分别是(0.10±0.04)比(0.13±0.04)(P<0.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具有正相关性,Hcy越高,血压变异性越大.

    作者:王蕾;卜星彭;李丽;李春霞;鹿育萨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心脏康复治疗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心脏康复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病人根据综合康复方案训练,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按自行需要活动.结果 出院时两组病人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生存质量量表(QOL) 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发现,观察组BNP水平、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改善(P<0.05),QOL 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心脏康复治疗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有利于增强运动能力,促进心脏康复,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蒋庆渊;陆铭;李锦玉;李志强;刘春兰;刘莹莹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脑脊液PCR检测对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系统评价和双变量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脑脊液多聚酶链反应(PCR)对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查找评估PCR对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曲霉菌感染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月10日.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统计并Meta分析,评估异质性及发表偏倚.结果 终纳入8个研究,共130例病人,确诊/可信病人数为27例(20.8%).针对3篇病例对照及1篇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4[95%CI(0.796,0.992 )]、0.930[95% CI(0.837,0.971)]、14.09[95% CI(5.87,33.82)]、0.016[95% CI(0.001,0.843)]、847 [95% CI(16,4536)]、0.99[95% CI(0.97,0.99)].但有一定的异质性(I2=37%)和发表偏倚(P=0.095)存在.脑脊液PCR阳性率显著高于脑脊液GM检测(P=0.018)和血PCR检测(P=0.02).结论 脑脊液PCR对中枢神经系统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CR检测方法学上存在异质性,发表偏倚可能高估PCR方法的诊断价值,上述结论仍需谨慎看待.

    作者:刘真君;贺光明;董伟;赵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69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的脑钠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肌钙蛋白I、左室射血分数及Gensini积分.结果 双支病变组的脑钠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肌钙蛋白I及Gensini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的脑钠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肌钙蛋白I及Gensini积分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则为双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低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脑钠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其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可通过其水平来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作者:李同社;高振华;杨智宏;靳飞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栓弹力图与脂蛋白(a)和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脂蛋白(a)[LP(a)]和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方法 检测2014年3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70例(观察组)ACI病人和60名(对照组)健康人员的TEG参数、LP(a)、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MA、CI值、a角明显升高,R、K值明显降低;相关性结果如下:①R、K值与DD、FIB、LP(a) 呈负相关,与PT、APTT呈正相关;② MA、CI值、a角与PT、APTT呈负相关,与DD、FIB、LP(a) 呈正相关.结论 ACI病人的LP(a)及凝血指标水平异常(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TEG参数与LP(a)及凝血功能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提示TEG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及LP(a)检测可及时为ACI病情诊断、评估与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园园;刘改玲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肾功能保护及对TGF-β1、内皮素-1的影响

    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人肾功能的保护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人8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给予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肾功能、TGF-β1、内皮素-1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观察组为[(122.13±20.12)mmHg、(76.45±11.32)mmHg],低于对照组的[(132.89±18.45)mmHg、(82.13±13.28)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以及内皮素-1都所有下降,观察组为[(24.12±5.18)ng/L、(35.46±5.90) ng/L],低于对照组[(30.45±7.12)ng/L、40.23±6.39)n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都有所下降,观察组为(20.12±3.12)mg/L,低于对照组(27.45±5.02)m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晕、腹泻、低血压、咳嗽以及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症状,对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不良反应低,效果显著.

    作者:连海燕;陈东 刊期: 2017年第09期

  • 瑞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将1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57例)与尿激酶组(56例),观察两组溶栓冠脉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死亡情况,比较两种药物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瑞替普酶组治疗后30 min,1 h及2 h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距溶栓时间在6 h以内和(6~12) h再通率相比较,瑞替普酶组均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瑞替普酶较尿激酶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能够早期快速开通血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作者:王爱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