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伶;徐素娥;吴同和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1]是指脑卒中发生后,经常规正确治疗后短时间内神经系统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的一类难治性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其具有致残率高、预后差、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进展性脑卒中一直是临床工作者较为重视的一种卒中,广大学者也对其发病的机制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大量研究。现就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有研究综述如下,旨在增强对PIS的防范意识,提高早期预见性,为其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解红;刘学政;刘新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前后血流分级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24 h行 TCD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TIBI)。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溶栓治疗后24 h大脑中动脉 TIBI分级。结果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 TIBI分级之间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呈负相关关系。溶栓治疗后第90天时,改良 Rankin(mRS)评分提示疗效良好者60%(30/50)、疗效不良者40%(20/50),不同 TIBI分级之间 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二者之间呈负相关。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TIBI血流分级与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恢复程度相关,能够反映溶栓治疗效果并有助于判断预后,TCD可作为评估脑梗死血流的一种检测方法。
作者:刘淑萍;刘淑敏;李英;陶红;佟明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7只清洁级 C57BL/6小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和干预组饮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干预组在造模前1周给予阿托伐他汀灌胃,持续42 d至实验结束。比较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8(IL 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核转录因子(NF κB)和 VE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道黏膜的炎症表现明显,血清 IL 8和 VEGF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血清 IL 8和VEGF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法提示小鼠主动脉NF κB和 VEGF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而发挥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艳丽;陈还珍;刘帅;刘子源;魏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西洛他唑和瑞舒伐他汀联用的基础上,长期加用贝前列素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 T2DM合并 LEAD病人62例,均经住院药物治疗两周后,按院外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予以口服西洛他唑100 mg,2次/日,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日;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贝前列素钠40μg,3次/日,总疗程均12周。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测定大行走距离及无痛行走距离、踝肱指数(ABI),多普勒血管超声测定足背动脉血流量变化,检测治疗前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肝功能、肌酸激酶及凝血功能,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 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大行走距离及无痛行走距离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联用西洛他唑和瑞舒伐他汀相比加用贝前列素钠治疗老年 T2DM合并 LEAD病人的疗效更好,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王芬;王彦;孟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周绍华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工作,在中药治疗多系统萎缩(MSA)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对于多系统萎缩采用益气温阳法治疗,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司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人采用益心舒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对照组病人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刘文立;陈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探讨张文高教授运用益气温阳活血与解毒配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机理分析,通过验案介绍临证方药运用经验。
作者:季倩倩;张文高;杨传华;郭金昊;陈永志;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解毒活血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84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血管扩张、降脂等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活血方,每日1剂,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分别检测载脂蛋白 B/载脂蛋白 A Ⅰ(ApoB/ApoA Ⅰ)、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白介素6(IL 6)、白介素8(IL 8)、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 ApoB/ApoA 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产物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hs CRP、IL 6、IL 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MPO、MDA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而SOD活性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解毒活血方可有效下调 ACS病人脂质,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陈丽萍;陈岩;张强;赵淑贤;苏振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舒郁散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均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舒郁散水煎汤剂,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空腹温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血清hs CRP水平、HRV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清 hs CRP水平降低(P<0.01),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高频指标(H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治疗后 HF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郁散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的临床症状,抑制动脉血管内炎症反应,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
作者:乙伶;徐素娥;吴同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4例,随机分为 PCI组(27例)和溶栓组(27例)。所有病人于治疗前后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MIDAS)分别进行评分,同时测定其抑郁发生率。结果与溶栓组治疗后相比,PCI组 SDS、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MIDAS评分明显升高(P<0.05);PCI组抑郁情绪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与溶栓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会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情绪程度。
作者:李荣;郑义;肖艳平;陈文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分析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将11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8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对比分析两组心功能指标变化、血脂指标变化、疗效和心电图改善情况、肌酸激酶(CK)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压(CVP)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 LVEF、S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 CV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 TC、TG、LDL 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 ST段下降≥50%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 CK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0%)显著低于对照组(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病人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可;汪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老年帕金森氏病(PD)病人抑郁、焦虑情况,分析影响抑郁、焦虑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老年 PD病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对病人的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焦虑组和非焦虑组,利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抑郁、焦虑相关因素,并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78例 PD病人中抑郁43例(55.12%),在 HAMD 17评分中出现频率高的5个项目(评分≥1分)依次为抑郁情绪、全身症状、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工作兴趣减退;焦虑46例(58.97%),在 HAMA评分中出现频率高的5个项目(评分≥1分)依次为认知功能、紧张、焦虑心境、失眠、躯体性焦虑(肌肉系统);病程和 UPDRS Ⅲ评分与老年 PD病人伴发抑郁的密切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和 UPDRS Ⅲ评分与老年 PD病人伴发焦虑密切相关(P<0.05)。结论抑郁、焦虑在老年 PD病人中发病率率较高,病程和 UPDRS Ⅲ评分是病人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和 UPDRS Ⅲ评分是病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针对 PD病人高危因素,及早诊断和治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马金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美托洛尔及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所有病人均予以冠心病心力衰竭综合治疗,对照组病人采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研究组病人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对比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并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 36)评估两组病人入院、出院时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为84.62%,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对照组为13.46%,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及SF 36评分均有所改善,而研究组病人心功能及SF 36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美托洛尔及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病人心功能,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病人不良反应,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姚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冠心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21例冠心病病人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比较病人冠心病发病率以及与年龄、体重指数、家族遗传病史的关系。结果入选病例共计321例,其中男198例(61.7%),女123例(38.3%),年龄28岁~85岁,冠心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以痰湿质(23.4%)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9.0%)、阳虚质(14.3%)、瘀血质(14.3%)和湿热质(10.6%)。病人体质同时受到年龄、体重指数(BMI)、家族遗传病史、不同病情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9种体质类型中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的冠心病发生率高,提示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更易发生冠心病。
作者:单艳梅;周华;戎靖枫;苑春元;黄牧华;王佩;尹琴;徐基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病毒性心肌炎以心悸、心前区疼痛、气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心瘅”“心痹”“心痛”等范畴,临床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常在心,而对肝的防治常被忽略。但从其病理特点来看,其病位虽然在心,但同时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与肝的关系为紧密,二者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情志活动上关系密切,故治疗本病时兼顾肝脏,从肝心同治,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尝试从两者在经络、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联系入手浅谈从肝心二脏共同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作者:陈水龄;殷惠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病人血清胱抑素C(CysC)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冠心病病人9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联合用药组与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用药组则在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静脉输注。两组病人治疗时间均为14 d。同时纳入健康体检者9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胱抑素 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结果入院时,冠心病病人 TC、CysC、T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而 HDL C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与阿托伐他汀组病人 CysC、TC、TG、HDL C、LDL 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间比较,联合用药组CysC、TC、TG、HDL C水平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血清 CysC显著升高,表明炎症因子在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丹参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炎症因子表达。
作者:张姝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CHD)伴高脂血症的降脂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 CHD伴高脂血症病人,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在常规 CHD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病人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三酰甘油(TC)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TC、TG、HDL C、LDL 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两组病人 TC、TG、HDL C、LDL 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是一种不良反应少、降脂能力强的药物。
作者:赵洪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判断心力衰竭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前后的 BNP值,分析 BNP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病人 BNP值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升高,相邻两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治疗后不同心功能分级间 BNP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 BNP值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增加,且心功能改善后射血分数值升高,BNP值降低,BNP是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邓荣花;韩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康航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95例,根据血浆 Hcy将其分为高 Hcy组(159例)和低 Hcy组(136例)。比较两组病人基线情况,使用Spearman法分析Hcy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心血管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低Hcy组比较,高Hcy组病人,男性比例高、年龄大、入院时血压偏高(P<0.05);颈动脉斑块包括双侧颈动脉斑块病例数量显著增加,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也显著增厚(P<0.05);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偏低,尿酸水平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Hcy水平与高血压、颈动脉斑块显著正相关性,与叶酸、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上海浦东新区周康航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Hcy病人以高龄、男性多见,颈动脉斑块显著增加,可能与长期叶酸、维生素 B12摄入不足相关。
作者:王赛华;赵志宏;罗俊;金灿;蒋伟坚;成均;田蓓;孙红霞;陆旦洁;李新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的叶酸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运城市卫校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高血压病人共300例。根据叶酸服用剂量不同分为3组,每组100例,分别为叶酸片5 mg/d组、1.25 mg/d组、0.8 mg/d组,每组100例。服用叶酸片前及服用叶酸片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监测血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服药前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统计学意义,服药后1个月3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3个月、6个月后5 mg/d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1.25 mg/d组、0.8 mg/d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叶酸片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下降,但5 mg/d叶酸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疗效更好。
作者:杜梦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