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通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神经科, 学术
摘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2009年1月—2013年11月150例确诊为 NSTEMI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口服治疗,首剂量300 mg,以后每日75 m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日,两组均治疗14 d。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钠肽(BNP)、血清肌钙蛋白(CTnT)的水平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观察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BNP、CTnT 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BNP、CTnT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 NSTEMI患者,能降低其 BNP、CTnT含量,有效缓解心肌梗死症状,临床疗效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作者:李翠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照研究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2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QRS波时限(QRSd)、收缩达峰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缩短了左室不同部位收缩达峰值时间,减小了 QRSd宽度。

    作者:王丹阳;丁绍平;胡东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 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 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作者:邹远泉;周跃;钟山;孔范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服用芪参益气滴丸,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很好的疗效和改善作用。

    作者:沙树伟;曹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78例 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输注,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 Hcy水平。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 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明显降低 ACS患者Hcy水平。

    作者:霍刚;李文军;苏华科;赵生家;林燕飞;田嘉欣;郝永哲;甄怀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骨小窗开颅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肢体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第28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偏瘫患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延萍;景蓉;李水清;白瑞;杨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与血清脂肪因子表达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常见中医证型的分析和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的检测,研究 MS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与血清脂肪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对2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痰瘀互结组、痰浊阻遏组、气阴两虚组和阴虚热盛组,检测其血清脂肪因子,并对中医证候进行频数分析。结果痰瘀互结组和痰浊阻遏组血清瘦素(L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 6)、血清抵抗素(Resist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 1)水平较高,与气阴两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和痰浊阻遏组血清脂联素(APN)水平较低,与气阴两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较高,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中医症状、舌脉及病机出现的频次和频率具有一定规律,其病机出现的频次和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浊阻遏>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阴虚热盛。结论痰浊和血瘀可能是脂肪因子分泌及代谢异常并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关键病理环节。

    作者:肖铁刚;何道同;邢练军;陈珺明;季光;王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5例,并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尿酸水平,高血尿酸诊断标准:男性>416μmmol/L、女性>357μmmol/L。发病14 d时进行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入选的5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166例,血尿酸异常34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低血红蛋白、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高尿素氮、高血肌酐、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高尿素氮、高血肌酐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肌酐、高尿素氮、高血尿酸、血尿酸异常、入院 NIHSS评分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 NIHSS评分、血尿酸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尿酸水平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无预测价值。

    作者:刘瑞芳;骆艳伟;高峰;齐海英;安学良;王志东;王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室上性早搏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治疗老年室上性早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210例室上性早搏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参松养心组、前列地尔组及联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24 h平均心率、慢心律(HRmin)、血脂进行监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患者经治疗后24 h平均心率、HRmin及血脂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在改善24 h平均心率及 HRmin方面均显著优于参松养心组和前列地尔组(P<0.05),联合治疗组血脂水平显著低于参松养心组(P<0.05)。各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参松养心组和前列地尔组(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人室上性早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好。

    作者:张方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芦丁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研究芦丁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CF)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利用 Langendorff实验系统,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观察溶剂及不同浓度芦丁(0.3μmol/L,1μmol/L,3μmol/L,10μmol/L,30μmol/L)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先用正常台式液灌流大鼠心脏,待各指标稳定后,记录冠脉流量(CF)、左心室收缩压(LVDP)、左心室舒张压(LVED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 )和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 )。30 min后,用含溶剂或芦丁的台式液灌流大鼠心脏,再记录各参数。观察芦丁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0.3μmol/L,1μmol/L,3μmol/L,10μmol/L,30μmol/L芦丁浓度依赖性增大CF值,使CF值从7.3 mL/min±1.2 mL/min增大到12.6 mL/min±1.1 mL/min;芦丁浓度依赖性增大LVDP值和+dp/dtmax值,使LVDP值从60 mmHg ±2 mmHg增大到73 mmHg ±4 mmHg ,使+dp/dtmax值从1135 mmHg/s±102 mmHg/s增大到1427 mmHg/s±115 mmHg/s;不同浓度芦丁对 LVEDP和-dp/dtmax值无显著影响。结论芦丁增加离体大鼠心脏冠脉流量,对离体大鼠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

    作者:李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硝普钠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硝普钠对难治性心力衰竭(RHF)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功能、血清 N末端脑钠肽原(NT pro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RHF患者6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 rhBNP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前、用药后7 d血清 NT proBNP、去甲肾上腺素、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 vs 50.00%;91.43% vs 66.67%, P<0.05);用药后7 d,两组血清 NT proBNP和 NE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观察组血清 NT proBNP和 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用药前相比,观察组 LVEDD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 LVEDD降低不明显(P>0.05),两组LVEF值均提高(P<0.01)。结论 rhBNP联合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单用硝普钠,并改善患者心功能,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作者:薛蓉;张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益气化痰活血法对高血压病气虚痰瘀证互结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法对高血压病气虚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87例高血压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属气虚痰瘀互结证型者,随机分为益气化痰活血法加西医常规治疗的治疗组(44例)、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加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3例),观察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斑块数量与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化痰活血法中药具有改善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张国英;郭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诊断及治疗进展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若诊治不及时,48 h 内死亡率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AHA)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25/100万~30/100万,目前国内尚无详细统计资料。SCAD 过去主要在尸检中偶然发现[3],近年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临床工作中其病例数及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数见于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妇女[1]。

    作者:郭海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痰瘀型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探讨痰瘀型代谢综合征(MS)及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和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痰瘀型单纯 MS组(16例)、MS合并 CHD组(17例)、健康对照组(14例)MCP 1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并收集 MS的其他有关数据如腰围、空腹血糖、血脂等,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结果单纯 MS组、MS合并 CHD组 MCP 1分别为(77.83±17.64)ng/mL和(89.15±22.92)ng/mL,与健康对照组(58.71 ng/mL±16.15 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MS组、MS合并CHD组HOMA IR分别为1.75±0.98、1.60±0.89,与健康对照组(1.02±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 1与腰围、高血压呈正相关;HOMA IR与MCP 1、糖尿病、高血压、hs CRP均呈正相关。以 MCP 1为因变量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MCP 1与腰围、HOMA IR具有相关性。结论痰瘀型 MS患者 MCP 1水平增加,MS合并 CHD患者增加更明显,并与HOMA IR相关,提示MS和CHD均存在IR,MCP 1所引起的IR可能加重了 AS的进展,在 MS发展为 CHD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作者:鹿小燕;高永红;李耿;冯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脑小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与痴呆、卒中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发现和处理血管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总结近年来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玲;王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尿激酶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5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 AMI诊断标准的82例老年 AMI患者,其中尿激酶溶栓治疗35例为溶栓组,未溶栓治疗47例为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老年 AMI患者静滴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率65.8%,病死率减少19.8%,无颅内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结论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老年 AMI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翟素英;张占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MicroRNA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一个具有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全球性疾病。冠心病(CHD)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冠心病冠脉管腔狭窄到严重程度后,心肌氧需量(myocardial oxygen demand, MVO)与供氧量之间的尖锐矛盾,心肌细胞因缺氧导致不可逆性的损伤导致心肌梗死发生[1,2]。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并由此可引发心脏疤痕形成和左心室重构包括心脏扩张、收缩功能障碍。心肌组织缺氧所造成的内皮细胞凋亡、毛细血管密度不足进一步使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并加重左室功能障碍[3]。而在这一系列变化中,MicroRNA (miRNA)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洋;甘宇;周建业;杨新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虽然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有百余年,但迄今为止应该说人类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和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AS仍然是心血管领域公认的研究热点和难点。AS的复杂在于其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多种危险因素和环境作用于复杂的遗传基因背景发病。AS只是一种病理学描述,也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经典认知:血管内膜损伤后脂质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泡沫细胞形成。围绕AS发生及血栓形成这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的损伤反应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感染及炎症反应理论等都有较大进展,但各有侧重、缺乏系统性,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十年,随着研究手段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打破了既往着眼于某一细胞、某一分子、某一通路的研究思路,汇聚于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概述。

    作者:葛均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

    血瘀是高血压病重要病机之一,瘀血既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病因。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滋养肝肾、益气等治疗以标本兼顾。

    作者:李洁;解品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60例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脑电超慢涨落图的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EFG)特征。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实验,选择60例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为心肾不交组,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 EFG分析技术检测脑内神经递质的值,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全脑平均值及同一脑区同一脑神经递质进行比较,运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找出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心肾不交组脑神经递质强兴奋递质(EXE)全脑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P=0.029);两组其他脑神经递质全脑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肾不交组右额部脑神经递质 EXE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同一脑区的相同脑神经递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的发生与右额部脑区相关。

    作者:吴文哲;李跃华;赵翠萍;相田园;林晓柔;许大剑;汪振杰;崔宁;孙锦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