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骞秀芳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癫痫发作与血清白介素6(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据有无癫痫发作,分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组和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不伴癫痫发作组。同时选取非病毒性脑炎性癫痫患者13例及健康志愿者1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者血清 IL 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组较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不伴癫痫发作组血清 IL 6水平明显升高(P<0.05)。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发作组血清 TNF 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伴癫痫患者血清IL 6水平明显高于、TNF α则明显低于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不伴癫痫者。
作者:高变芳;孙美珍;范秀琴;石志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10 min的方法建立 CI/R大鼠模型,并进行12 h再灌注,试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七叶皂苷钠高、中、低剂量组(10 mg/kg、20 mg/kg、40 mg/kg),术前3 d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术后1 h给药1次。再灌注12 h后,ELISA法检测脑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白介素1β(IL 1β)水平。结果七叶皂苷钠高、中剂量可显著降低CI/R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叶皂苷钠各剂量均能降低 CI/R损伤大鼠脑组织的 TNF α水平,高、中剂量可明显降低脑组织IL 1β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预处理对CI/R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张雪梅;骞秀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 PCI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起效时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ACS并成功完成PCI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n=45)和替格瑞洛组(n=45),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600 mg,后给予氯吡格雷标准剂量(75 mg,1次/日,口服)治疗;替格瑞洛治疗组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后给予替格瑞洛标准剂量(90 mg,2次/日,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以及PC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未予负荷剂量治疗前、给予负荷剂量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负荷量180 mg比氯吡格雷组负荷量600 mg起效更快;随访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42);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的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起效更迅速,能够更好地降低人群中 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卫海松;贾永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成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癫痫病人一般情况问卷、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中文版)对207例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癫痫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 SPSS17.0软件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筛选出的可能相关因素作为协变量,癫痫生活质量总分高低作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发作类型、用药类型及家族史可能不是成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可能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性别、年龄、发作年龄、婚姻状况、病因、情绪障碍、发作频率、病程、经济情况、文化程度、就业情况和目前用药数目;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情绪障碍及病程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可能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情绪障碍及病程是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应当引起关注。
作者:张玉婷;孙美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针刺以人迎、水突为主穴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脑血管病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人迎、水突穴为主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在脑血管病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吞咽 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VFSS评分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 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水突为主穴配合功能恢复训练能明显提高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0例腔隙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在卒中二级预防基础上予调肝理脾之中药逍遥散加味内服,对照组25例患者单纯行卒中二级预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明红;杨爱明;艾清龙;胡璘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1]。卒中后由于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PSD主要为卒中后以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行动迟滞、语言动作减少、睡眠障碍、神疲乏力或同时伴有心烦气躁、易发脾气,甚至绝望和自杀等特征,为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严重妨碍了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目前,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合用抗抑郁药物是治疗PSD的主要手段,但副反应多,疗效欠佳,病情易反复[24],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精神和经济负担。为此有学者进行了针灸治疗PSD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针刺治疗PSD有一定疗效,副反应小,简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56]。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 PSD 效果,本研究拟对五行针灸治疗 PSD的理论进行探讨,以报道如下。
作者:梁妮;黄丽燕;黄树武;曹亚平;刘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一种方便、快捷、大量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的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材料。方法利用改良的组织贴块法进行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离培养的细胞。结果改良的组织贴块法成功培养出大鼠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3d~5d可见细胞爬出,7d~9d即可传代。镜下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呈典型“峰谷”样生长,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阳性细胞率在95%以上。结论本研究介绍的改良组织贴块法技术成熟,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使用该法不仅可以获得纯度高、活性好的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而且缩短了培养周期。
作者:敖锋;张自力;宋健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自制增液行舟方治疗帕金森便秘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制増液行舟方及心理疏导治疗老年帕金森便秘,并以莫沙必利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以增液行舟方治疗的观察组通便疗效总有效率93.33%,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00%和6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増液行舟方治疗帕金森便秘优于对照组,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高琛;李春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法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30例,给予祛痰化瘀法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1年时间。结果药物组和对照组相比,药物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显著改善(P<0.01)。药物组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显著降低(P<0.01),药物组 baPWV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痰化瘀法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患者的动脉结构和功能,以祛痰化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赵沿祥;周文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饮对老年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降低血糖、降低血脂,冠心病常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饮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证候变化、血清总胆固醇量、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完成92例,脱落8列,每组4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总有效率80.5%,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量、三酰甘油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祛痰化瘀饮具有改善性老年糖尿病冠心病血脂代谢的作用。
作者:王晶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国医大师张学文在5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本病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宝玲;方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养心通痹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痹汤治疗。结果在治疗后2 h~24 h内,两组患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均不断升高,24 h后开始逐渐下降。观察组hs CRP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2 h~24 h内,两组患者肌酸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及高敏肌钙蛋白 T(TNT HS)水平均不断升高,24 h后开始逐渐下降。观察组 CK、CK MB及 TNT HS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及治疗后7 d,观察组心肌梗死面积(MIS)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 d及治疗后7 d,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通痹汤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改善左室射血功能,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魏坤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院前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在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30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院前替罗非班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30 d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TIMI血流分级,心肌梗死后30 d左室射血分数、出血事件、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死亡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出血事件、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死亡数、病死率和血小板集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后30 d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介入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功能,明显降低血小板集聚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岳胜;朱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介绍徐瑛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及加减用药方法,并举例说明。
作者:秦佳枫;徐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 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许多干细胞中都发挥积极作用,心脏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 s,CSCs)作为研究比较多的对心肌缺血性疾病有重要治疗作用的细胞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发现 CSCs活化对于治疗的意义非常明确,而 IGF/HGF是激发其活化态的重要分子,并且二者作用的信号通路有一定重叠,对于研究 CSCs活化的分子机制有重要作用。二者还可以促进 CSCs的迁移、促进增殖、抗凋亡等。
作者:邱光昊;张正斌;翟蒙恩;程亮;刘洋;孙云蕊;宋思敏;梁宏亮;刘金成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B组给以心衰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A组在 B组基础上给以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两周后,结合 B型尿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血浆 BNP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标准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左卡尼汀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勇;王贤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7 d、术后8周的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LDL C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术后7d、术后8周的hs CRP浓度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术后8周的 hs CRP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 d、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 TC、LDL C水平,明显抑制炎症因子 hs CRP。
作者:陈永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和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245例,分为 TIA1组、TIA2组、TIA进展为梗死组、小卒中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均在第二天清晨空腹检测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各亚型间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尿酸水平比较:TIA进展为梗死组>小卒中组>TIA2组>TIA1组,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尿酸水平异常率:TIA进展为梗死组>小卒中组>TIA2组>TIA1组。结论血清尿酸和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的严重性相关。
作者:李利峰;张淑娟;张永红;杨华;李兰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 P 选择素(CD62P)分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社区3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随访两组患者5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以及 CD62P分子的表达;按照是否规律治疗,将老年组分为两个亚组,分为规范治疗亚组和非规范治疗亚组,探讨两亚组患者在5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以及 CD62P分子的表达。结果在随访患者5年时,老年组和青年组两组发生脑梗死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5);两组血小板膜CD62P分子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两亚组5年发生脑梗死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两亚组血小板膜 CD62P分子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较年轻人易发生脑梗死,CD62P分子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规范治疗亚组的 CD62P分子较不规范治疗亚组低,血糖规范治疗亚组的脑梗死发生较不规范治疗亚组低。
作者:张安兴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