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锋;张自力;宋健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国医大师张学文在50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本病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宝玲;方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PAI 1)分子在老年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冠心病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按照性别分为女性组和男性组,检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 PAI 1分子含量,女性组患者病情稳定后一月复查 PAI 1含量。结果女性组患者血清 PAI 1为(43.18±2.80)mol/L,男性组 PAI 1的血清含量为(41.22±2.40)mol/L,两组含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5);出院一周后女性组复查 PAI 1的血清含量为(38.68±2.30)mol/l,与发病急性期 PAI 1分子含量相比,两组含量之间有统计学意义(t=10.97,P<0.05)。结论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中检测 PAI 1的变化更能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且 PAI 1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有明显相关性,但是对于已经接受冠心病规范治疗的患者,其血清 PAI 1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相关性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蒋守涛;黄华;何洪中;张润希;龙友红;杜俊贤;聂鹏飞;陈蓓蓓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房室传导阻滞是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个部位(有时两个以上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心房向心室传布的过程中,或者传导速度延缓,或者部分甚至全部冲动不能下传的现象[1]。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甚至短暂晕厥。新的一项关于208例长R R间期患者的观察与分析研究表明[2],房室传导阻滞是引起长R R间期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集中发生于晚上,也就相对增加了患者发病的风险。目前没有很好的西药用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主要通过给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用电脉冲暂时或长期刺激心脏以达到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的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多患者会因心理压力而难以接受。故转而问道于中医药者越来越多。
作者:董瑞红;王承龙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图(VNG )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61例BPPV患者的VNG资料,分析总结各型BPPV在Dix Hal pike和滚转试验中VNG上的眼震特点。结果61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PSC BPPV)36例(59.0%),水平半规管 BPPV(HSC BPPV)14例(23.0%),前半规管 BPPV(ASC BPPV )1例(1.6%),混合型 BPPV10例(16.4%)。VNG上显示 PSC和 ASC管石症 Dix Hal pike 悬头位垂直相眼震分别向上、向下,水平相眼震均向同侧,回到坐位时眼震反向。HSC BPPV 滚转试验向两侧转头均可诱发出眼震,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时,可判断为 HSC管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时,则为 HSC嵴顶结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弱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结论VNG 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 患者的眼震情况,准确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为BPPV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作者:张姝娟;刘彩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改善生活方式与督导用药强化干预,为期1年,通过问卷调查及测量血压来评价干预效果,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模式。方法选取300例在衡水市市府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健康档案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性用药指导与健康教育。干预组在一般性用药指导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给予督导用药、限盐、体育运动、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制饮酒、心理疏导等强化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填写问卷调查测量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并观察1年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控制率的变化,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血压控制率为80.54%,对照组血压控制率为68.92%,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自我管理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改善生活方式与督导用药强化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中起着积极作用,能有效增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血压控制情况,提高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作者:赵卫国;杨凤爱;田满荣;王响;杨红梅;张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1]。卒中后由于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PSD主要为卒中后以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行动迟滞、语言动作减少、睡眠障碍、神疲乏力或同时伴有心烦气躁、易发脾气,甚至绝望和自杀等特征,为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严重妨碍了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目前,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合用抗抑郁药物是治疗PSD的主要手段,但副反应多,疗效欠佳,病情易反复[24],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精神和经济负担。为此有学者进行了针灸治疗PSD临床及实验研究,均提示针刺治疗PSD有一定疗效,副反应小,简便易行,易被患者接受[56]。为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 PSD 效果,本研究拟对五行针灸治疗 PSD的理论进行探讨,以报道如下。
作者:梁妮;黄丽燕;黄树武;曹亚平;刘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 P 选择素(CD62P)分子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社区3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随访两组患者5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以及 CD62P分子的表达;按照是否规律治疗,将老年组分为两个亚组,分为规范治疗亚组和非规范治疗亚组,探讨两亚组患者在5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情况以及 CD62P分子的表达。结果在随访患者5年时,老年组和青年组两组发生脑梗死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5);两组血小板膜CD62P分子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两亚组5年发生脑梗死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5);两亚组血小板膜 CD62P分子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较年轻人易发生脑梗死,CD62P分子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规范治疗亚组的 CD62P分子较不规范治疗亚组低,血糖规范治疗亚组的脑梗死发生较不规范治疗亚组低。
作者:张安兴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冲剂治疗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3例给予益气化瘀冲剂及西药规范诊疗方案: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拮抗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对照组57例给予西药规范诊疗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6 min步行距离、脑钠肽(BNP)水平和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3.65%和82.4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气促、胸闷、头晕、乏力和口唇紫暗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后6 min步行距离、BNP、左室舒张功能提高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益气化瘀冲剂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高晨;李劼 刊期: 2015年第17期
高脂血症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些成果对临床实践及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回顾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进展,旨在总结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
作者:郝子娟;马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B组给以心衰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A组在 B组基础上给以左卡尼汀注射液,治疗两周后,结合 B型尿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血浆 BNP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标准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左卡尼汀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勇;王贤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针刺以人迎、水突为主穴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脑血管病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人迎、水突穴为主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在脑血管病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吞咽 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VFSS评分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 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水突为主穴配合功能恢复训练能明显提高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
作者:李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0例腔隙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在卒中二级预防基础上予调肝理脾之中药逍遥散加味内服,对照组25例患者单纯行卒中二级预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肝理脾法治疗腔隙性脑卒中后疲劳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明红;杨爱明;艾清龙;胡璘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介绍徐瑛主任医师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临证经验及加减用药方法,并举例说明。
作者:秦佳枫;徐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瘀血阻络是糖尿病(DM)并发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主要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能够从不同方面改善高血糖、高血脂及胰岛素抵抗对心血管的损害,延缓2型糖尿病心血管损害进程。miRNA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糖尿病并发症诊断与治疗的靶点。miRNA在 DM心血管并发症中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介导的 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是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王明星;张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7 d、术后8周的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LDL C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术后7d、术后8周的hs CRP浓度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术后8周的 hs CRP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 d、术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 TC、LDL C水平,明显抑制炎症因子 hs CRP。
作者:陈永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中药治疗气阴不足、痰瘀阻络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治疗的气阴不足、痰瘀阻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颗粒剂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NT proBNP)的变化。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5.5%(Z=-2.619,P=0.009)。心功能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80.9%(Z=-2.553,P=0.011)。治疗后两组,LVEF均值增加,NT proBNP中位数降低,且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中药,对于气阴不足、痰瘀阻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
作者:贺晓芳;顾雄华;季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大鼠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阻塞10 min的方法建立 CI/R大鼠模型,并进行12 h再灌注,试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七叶皂苷钠高、中、低剂量组(10 mg/kg、20 mg/kg、40 mg/kg),术前3 d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术后1 h给药1次。再灌注12 h后,ELISA法检测脑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和白介素1β(IL 1β)水平。结果七叶皂苷钠高、中剂量可显著降低CI/R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叶皂苷钠各剂量均能降低 CI/R损伤大鼠脑组织的 TNF α水平,高、中剂量可明显降低脑组织IL 1β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预处理对CI/R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
作者:张雪梅;骞秀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王淑玲主任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目前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承项目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载,善于治疗内科系统疑难杂症,临证中对于头痛症的治疗经验丰富,认识独特,疗效甚佳,现将王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谭捷 刊期: 2015年第17期
总结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为头痛的现代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与线索。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内科病症中“头痛”“头风”“偏头痛”等条目下的头痛药物外治方剂,采用 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对方药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类及药物。检索出符合标准的文献81首,中药106味,总方次457次,涉及20种药类,前6种药类包括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清热药、补虚药、开窍药,共使用方次为311次,占总方次的68.05%。通过对药类的研究得出,建国前医家通过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以辛散解表、活血化瘀、泻下导滞、清解里热、扶正祛邪、开窍止痛为主。
作者:林伟;王成喜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调脾通络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活血组(40例)及调脾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活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氏片,调脾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脾通络颗粒,疗程为28 d。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 FIB水平的变化。结果调脾组临床疗效(92.5%)优于对照组和活血组(92.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脂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而调脾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和活血组(P<0.05)。结论调脾通络颗粒治疗心绞痛疗效可靠,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患者高凝状态。
作者:曹守沛;顾宁;宋耀鸿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