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红;杨娟英;王光建;王月茹;冯煜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桓)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作者:陈洪;杨洪;曹碧珍;艾伟民;袁逸群;袁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心功能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级~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口服美托洛尔、苯那普利;试验组口服稳心颗粒,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大耐受剂量.治疗随访8周,观察用药前后心率、心律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38例患者心功能有效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平均提高10%、心率下降(10~20)/min.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贾艳彩;王宇光;薛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1],是病死率极高的急危重症之一.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死于脑出血后的各种并发症,所以,脑出血后并发症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由于颅内压的增高,血压也持续升高,临床多重视降低血压或者尽量控制血压,避免颅压进一步升高导致继续出血和再出血.而脑出血后合并低血压的患者,临床并不多见,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往往容易忽视.脑出血后一旦合并低血压,治疗将更为复杂,病死率明显增加.现分析2006年-2010年收治的21例脑出血合并低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如下.
作者:赵秀改;李建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4月的住院患者60例.男46例,女14例,年龄52岁~86岁,平均68岁.初发劳力性心绞痛32例,自发性心绞痛16例,变异性心绞痛6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6例.
作者:王正忠;顾遵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4000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65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聚乙二醇4000(10 g,每日2次)和乳果糖(15 mL,每日2次)治疗,疗程3周.观察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5%、64.7%(P<0.05);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1.2%和76.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周治疗结束后患者大便Bristol分型平均计分为,试验组(4.13±0.41)分,对照组(3.61±0.21)分(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者达到62.1%,对照组为44.8%(P<0.01),治疗3周后,试验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者达到72.4%,对照组为55.2% (P<0.01).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2.9%和21.2% (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聚乙二醇4000是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便秘的有效、安全药物.
作者:戴闽;刘静;吴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抗焦虑抑郁治疗对血运重建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行冠脉介入术(PCI)术的AMI,并确诊焦虑抑郁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对象观察半年,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末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ET浓度.结果 两组血清ET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组间血清ET水平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经过多元方差分析,治疗前两组ET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2组ET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月、3月、6月各时间点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焦虑抑郁治疗可改善AMI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ET水平.
作者:李润琴;陈小平;李杨梅;李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对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给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并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对照组44例,仅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10 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分,检测经颅多普勒(TCD)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8.7%,高于对照组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眩晕患者.
作者:葛中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AMI的可能机制.方法 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30例疑似心绞痛而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AMI患者起病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时的血清VEGF浓度.对照组随机采血一次检测.结果 入院后第1天AMI患者血清VEGF浓度开始升高,治疗组第4天VEGF浓度达高峰,高于对照组(P<0.01),第7天血清VE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第14天VEGF浓度仍呈降低趋势,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28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能影响AMI患者血清VEGF水平,推测其通过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参与保护缺血的心肌.
作者:朱定君;陈志强;夏鸿莉;金道群;李振龙;刘紫燕;吴勇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注射液治疗地西泮不能控制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5年3月-2009年4月住院抢救的29例经地西泮静脉输注、苯巴比妥肌注治疗未能控制的RSE患者,评估使用咪达唑仑注射液控制RS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作类型均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GTCS).29例患者中脑血管病致继发性癫痫16例,病毒性脑炎8例,脑外伤后3例,心肺复苏后2例,其中既往有癫痫病史者9例,均为停药或不正规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的癫痫患者.结果 咪达唑仑治疗后,所有患者5 min内癫痫持续状态(SE)得到控制,1h后20例意识基本恢复.治疗前后心电图及血压、心率、呼吸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症状控制后24 h停用咪达唑仑无复发.结论 咪达唑仑注射液由于其起效快,对血压及呼吸的抑制较传统药物小,对地西泮未能控制的RSE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峰;雷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用血府逐瘀汤结合丹参粉针的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方法 对入选的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病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加丹参粉针结合西医的方法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结合中医药治疗如丹参粉针静脉滴注、血府逐瘀汤加减.结果 治愈14例,复查x线胸片或CT显示肺栓塞病灶完全或大部分吸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栓塞基本再通;好转6例,复查胸片或CT显示肺栓塞病灶有所吸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栓塞部分再通.所有病人症状明显好转,胸痛减轻,呼吸困难消失,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下肢静脉血流恢复通畅,而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血府逐瘀汤结合丹参粉针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作者:李君玲;张秋梅;蔡立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动脉硬化所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治疗所面临的大难题就是如何安全有效的再通阻塞血管和建立侧支循环来改善缺血区的血供.成熟机体内血管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机体内存在于外周血、已定向分化的内皮细胞增殖、游走、重塑血管,即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作者:李娟;张树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小儿心律失常的一般病因.方法 通过对84例心律失常患儿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探究其临床病因.结果 在84例心律失常患儿中,存在感染性疾病70例,非感染性疾病14例,并且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存在着数量上的趋势,依次为呼吸道感染、急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结论 一般的小儿心律失常病因是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大多数会预后良好.
作者:李红叶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组,药物+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组(治疗组34例),单纯药物+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4例).入组前、治疗2周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为2.91分±1.21分与5.76分±4.17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分别为82.35分±10.32分与67.21分±19.86分,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作者:宋凯英;徐平;雷显泽;李国艳;杨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硝普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患者经吸氧、利尿、强心、应用硝普钠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后,抢救成功率97.22%,病死率2.78%.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严重,发展快,及早使用硝普钠,有效的综合治疗,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袁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口服,对照组采用常规非药物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与斑块消退情况、血脂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1.26 mm±0.56 mm、1.25 mm±0.54 mm,未进一步发展,斑块有所消退,但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明显(P<0.05),对照组相应血指标亦有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有效调节血脂,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减少斑块,从而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作者:骆琼;叶瑞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针药结合对冬季气温突变诱发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采用冠心病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的气温悬殊环境中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检测气温骤升前后家兔血液流变学中相关指数.结果 前低温条件下,当气温骤升时,所有家兔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率均升高,模型组变化幅度大.升温结束后,生理组和针药结合组全血黏度下降,而模型组仍呈上升趋势(P<0.05),而且模型组升温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和电泳指数均明显高于生理组和针药结合组(P<0.05).结论 气温突变导致的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自我恢复能力下降,是气温突变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重要机制.针药结合对气温突变导致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较强的预防改善和回复作用.
作者:焦孟;刘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参仙生脉口服液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模型大鼠血脂、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先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后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大鼠糖尿病性冠心病模型,再分别给予参仙生脉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考察对造模后大鼠血脂各指标和NO、SOD、MDA的影响.结果 参仙生脉口服液的大、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LDL - C)、NO和SOD的含量(P<0.05或P<0.01),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脂蛋白脂酶(LPL)在体内的含量.结论 参仙生脉口服液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模型大鼠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玉红;杨娟英;王光建;王月茹;冯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银丹心脑通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对照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两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临床疗效及颈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速均较治疗前改善.结论 口服银丹心脑通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联合治疗方案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较为有效方法.
作者:顾晓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测定心衰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探讨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住院美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Ⅳ级慢性心衰患者96例,均行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肾功能、血脂检查.比较不同BNP水平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血浆BNP水平与美国NYHA心功能不全的分级密切相关(P<0.01),且随着血浆BNP的增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扩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尿素氮、肌酐增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心梗及死亡患者比例增加(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较好的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其对慢性心衰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测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邱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中西医结合运动的提出及发展,中医界也接受西医冠心病诊断,并开始了对冠心病病症结合的诊疗过程.对冠心病中医界是依靠临床症候、心电图等作为诊断标准,治疗以临床症候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为疗效标准.随着心脏病学领域新诊疗技术的应用,如心脏影像学诊疗技术包括心脏超声、心脏MRI、冠脉CT、冠脉内超声,心脏生化标记物检查,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等冠心病诊疗技术等,深刻影响了中医界对传统病症的认识,并对相关病机进一步探索,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作者:赵志宏;邢雁伟;王阶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