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玲;张秋梅;蔡立侠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银丹心脑通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对照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两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临床疗效及颈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速均较治疗前改善.结论 口服银丹心脑通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用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联合治疗方案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较为有效方法.
作者:顾晓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对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中枢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给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并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对照组44例,仅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10 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进行评分,检测经颅多普勒(TCD)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8.7%,高于对照组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眩晕患者.
作者:葛中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芬太尼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中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中度TBI组(n=10)及芬太尼组(n=10).Feeney法制作中度脑损伤大鼠模型,造模0.5h后,断头取脑,做HE染色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V -6001二步法).结果 假手术组、芬太尼组和TBI组,各组间在创伤区大脑皮层中SP表达的阳性单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芬太尼明显抑制创伤后SP的释放,减轻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对损伤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仝海波;段虎斌;张学波;郝春艳;范益民;郝解贺;刘跃亭;孟效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动脉硬化所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临床治疗所面临的大难题就是如何安全有效的再通阻塞血管和建立侧支循环来改善缺血区的血供.成熟机体内血管形成有两种方式:第一通过机体内存在于外周血、已定向分化的内皮细胞增殖、游走、重塑血管,即血管新生(angiogenesis).
作者:李娟;张树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贞芪活血汤治疗冠心病血脂代谢异常之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冠心病血脂代谢异常之肝肾阴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饮食调节十运动锻炼及戒烟等生活方式改变)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贞芪活血汤,每日1剂.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180 d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及舌脉象的变化,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入院后第1天,血脂、心电图ST -T段、中医症状疗效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80 d各指标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贞芪活血汤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代谢,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贞芪活血汤可改善阴虚血瘀证,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气血通畅之效.
作者:朱巧;马俊;王振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服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和常规抗冠心病药物;对照组服用西药,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血脂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67% vs 65.00%,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 vs 43.33%,P<0.05).治疗组血脂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 vs 40.00%,P<0.05).结论 联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钟飞;李伟;许先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盐酸地芬尼多在保存血液样品中的分解动力学.方法 将盐酸地芬尼多灌胃处死犬的血液分四等份,分别置于20℃、4℃、-20℃和20℃(1% NaF)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气相色谱-质谱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其中盐酸地芬尼多含量;WinNorLin5.2软件拟合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 20℃、4℃、-20℃和20℃(1%NaF)保存30 d~60 d,血液中盐酸地芬尼多浓度显著下降;保存300 d,血液中盐酸地芬尼多浓度显著下降为初始浓度的(58.39±1.74)%、(48.27±2.61)%、(66.12±3.92)%和(31.51±1.35)%,其分解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分解半衰期t1/2分别为462.32 d、490.56 d、238.21 d和168.84 d.结论 盐酸地芬尼多在保存血液样品中可分解,保存温度和抑菌剂对其影响不大.盐酸地芬尼多中毒案件法医学鉴定中所采血样应在30 d内送检和检验,否则可用其分解动力学参数推断检材采集当时的血药浓度.
作者:万东方;武夺;武珊珊;贠克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昆丹颗粒对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造模组灌胃高脂高糖高盐乳剂.造模6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昆丹高剂量组、昆丹中剂量组、昆丹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药物干预6周,在用药期间继续灌胃高脂高糖高盐乳剂.试验结束后,检测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脂、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游离脂肪酸(FFA)、瘦素(lept).结果 昆丹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尾动脉收缩压、TNF -α,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昆丹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体重、FFA、瘦素.结论 昆丹颗粒具有明显的减重、降糖、调脂、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FFA、TNF -α、Lept的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作者:王晶晶;郭景玥;裴天仙;郭传敏;郑广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抗焦虑抑郁治疗对血运重建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行冠脉介入术(PCI)术的AMI,并确诊焦虑抑郁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对象观察半年,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末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ET浓度.结果 两组血清ET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组间血清ET水平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经过多元方差分析,治疗前两组ET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2组ET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月、3月、6月各时间点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焦虑抑郁治疗可改善AMI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ET水平.
作者:李润琴;陈小平;李杨梅;李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参仙生脉口服液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模型大鼠血脂、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先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后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大鼠糖尿病性冠心病模型,再分别给予参仙生脉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考察对造模后大鼠血脂各指标和NO、SOD、MDA的影响.结果 参仙生脉口服液的大、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LDL - C)、NO和SOD的含量(P<0.05或P<0.01),在一定程度上升高脂蛋白脂酶(LPL)在体内的含量.结论 参仙生脉口服液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模型大鼠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玉红;杨娟英;王光建;王月茹;冯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电动牵引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颈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动牵引结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电动牵引),治疗两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后6个月随访采用睡眠效率值(睡眠率)疗效.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随访远期睡眠率,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动牵引结合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失眠是一种内治与外治法相结合的方法明显优于单用电动牵引.
作者:陈伟;王井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4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血管成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方法显示病变.结果 4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主动脉夹层28例,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伴有穿透性溃疡).主要CT表现,主动脉夹层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主动脉壁内血肿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穿透性溃疡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块)内有造影剂充盈的龛影.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成像技术中40例均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并发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重组技术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易显富;张自力;贺新军;易显萍;肖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针药结合对冬季气温突变诱发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采用冠心病模型,放置于人工模拟的气温悬殊环境中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检测气温骤升前后家兔血液流变学中相关指数.结果 前低温条件下,当气温骤升时,所有家兔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率均升高,模型组变化幅度大.升温结束后,生理组和针药结合组全血黏度下降,而模型组仍呈上升趋势(P<0.05),而且模型组升温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和电泳指数均明显高于生理组和针药结合组(P<0.05).结论 气温突变导致的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自我恢复能力下降,是气温突变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重要机制.针药结合对气温突变导致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较强的预防改善和回复作用.
作者:焦孟;刘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用血府逐瘀汤结合丹参粉针的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方法 对入选的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病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加丹参粉针结合西医的方法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结合中医药治疗如丹参粉针静脉滴注、血府逐瘀汤加减.结果 治愈14例,复查x线胸片或CT显示肺栓塞病灶完全或大部分吸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栓塞基本再通;好转6例,复查胸片或CT显示肺栓塞病灶有所吸收,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栓塞部分再通.所有病人症状明显好转,胸痛减轻,呼吸困难消失,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人,下肢静脉血流恢复通畅,而且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血府逐瘀汤结合丹参粉针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作者:李君玲;张秋梅;蔡立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的原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认识.方法 对20例误诊为冠心病的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肺栓塞患者误诊为缺血性心肌病6例,心绞痛11例,心肌梗死3例.结论 肺栓塞的临床误诊率高,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病历特点,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是诊断肺栓塞安全、敏感可靠、无创伤的方法.
作者:邢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加味酸枣仁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7例,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7分为伴有抑郁状态,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及抑郁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后心肌缺血总负荷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AMD评分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酸枣仁汤可降低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抑郁状态.
作者:王俅俅;张晓鹰;徐京育;吴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同时进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测定,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TAT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4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每日静脉输注1次,连用14 d,其他常规治疗同对照组.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行头颅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行TAT含量的测定;神经功能改变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4 h两组血肿体积均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天、第14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肿体积缩小(P<0.05).治疗后24 h两组血肿周围低密度区体积均增大,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天、第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肿周围低密度区范围减小(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SS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14天两组TAT含量均减低,且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急性脑出血时的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缩小和改善神经功能,并可以有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作者:李丹;李泽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应用速效心痛滴丸治疗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绞痛患者,探讨其对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方法予以速效心痛滴丸口服,每次10粒,每日服用3次,疗程为4周.结果 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心电图ST-T缺血改变治疗前后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速效心痛滴丸治疗冠心病ACS患者PCI后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严毓勤;吴士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临床上对2型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高凝、高黏、高聚状态,其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较常见.纤维蛋白原升高为形成血栓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2].我院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其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与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比较.
作者:侯俊秀;郝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 260例糖尿病住院病人随访跟踪2年~7年,其中262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此262例患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1 998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两组比较发现,糖尿病患者年龄、病史、尿蛋白、血尿酸与心血管并发症正相关,C反应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患者蛋白尿水平愈高,心血管并发症几率愈大,蛋白尿是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危险因素.
作者:刘莉;李阳春;游凌;唐峥杰;彭玉文;蒋太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