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痰瘀阻窍证高脂血症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动态变化

赵玲;李林;魏海峰;张丽;李雅莉;李林

关键词:高脂饮食, 痰浊血瘀证, 痰瘀阻窍证, 学习记忆, Morris水迷宫, 物体识别, 大鼠
摘要:目的 观察以高脂饲料喂饲大鼠建立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在学习记忆能力方面的动态变化,探讨痰浊血瘀动物模型向痰瘀阻窍证发展的规律.方法 雄性SD大鼠,自由进食高脂饲料2周、4周、8周、16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和物体识别的实验方法检测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时程变化特点.结果 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喂养4周起,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16周时为显著,表现为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时间百分比减少.物体识别试验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2周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所下降,8周起下降明显,16周时为显著,表现为新旧物体分辨指数下降,物体探索时间减少.结论 高脂血症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出现学习记忆能力逐渐减低的动态变化,以16周时为显著,提示痰瘀阻窍证随着大鼠痰浊血瘀证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加速型进展,可作为研究中医痰瘀阻窍证的动物模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益气活血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TNF-α及AngⅡ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的监测,证实益气活血法治疗CHF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0例CHF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的中药汤剂,每日2次口服.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中TNF-α、AngⅡ浓度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中TNF-α、AngⅡ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药可明显降低CHF病人血中TNF-α、AngⅡ浓度,揭示了益气活血法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CHF病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进而延缓心室重构的进展.

    作者:顾焕;李霁;张久亮;顾彬;刘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北京地区中医医院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中医证候规律及其与并发症、预后的关系,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AMI的水平,进一步降低AMI病人病死率.方法 采用临床调查表的方式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北京地区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及8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AMI住院病人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既往病史、中医证候、并发症、预后等进行调查.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经SPSS统计软件进行一般资料、危险因素、中医证型规律及其与并发症、预后关系等分析.结果 1 124例AMI病人中男女患病比例为1.75:1,病人年龄66.7岁±12.3岁.按证素、临床证型、分类证型进行证候研究,证素分布中虚证以气虚所占比例多(58.1%),实证以血瘀所占比例多(85.1%).临床证型分布中共出现74个证型,其中单一证型8个,共129例(11.5%),复合证型66个,共995例(88.5%);分类证型分布中虚证59例(5.2%),实证347例(30.9%),虚实夹杂718例(63.9%).结论 证素不能完全反映临床病人疾病的实质,相关研究可能更适合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层面.临床实际证型繁多,可能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不足有关.通过证素规范化研究,是进一步标准化临床证候诊断重要手段.

    作者:王玲;刘红旭;邹志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60例老年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 老年ACS病人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P<0.05).ACS病人P选择素浓度与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PLT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 P选择素参与了ACS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作者:刘芳;沈小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血钾病人治疗过程中心电监护及肌力监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在治疗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病人过程中,血清钾浓度恢复程度与心电监护图、肌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7年收治的208例低血钾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血清钾浓度恢复程度与心电监护MCL导联R/T比值、肌力的相关性.结果 在治疗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病人过程中,血清钾浓度与病人的心电监护MCL导联R/T比值有较好的地一致性,但与肌无力程度不一致.结论 心电图监护比肌力能更准确地反映血清钾浓度的恢复情况,可以作为判断血清钾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

    作者:林轶雄;王蔚浩;曾淑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NSP)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49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病人资料,其中10例合并肾病综合征为NSP组,另139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发病率为0.04%,NSP组24 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早产儿、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合并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P组围生儿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并发NSP病情重,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安全,适时终止妊娠可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围生儿预后.

    作者:邢利青;刘补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塞来昔布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作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E后12 h、24 h、72 h和7 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海马Bcl-2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未见TUNEL阳性细胞;模型组SE后12 h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72 h达高峰,7 d减少;塞来昔布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对照组Bcl-2有基础量的表达;模型组SE后12 h 观察到Bcl-2表达增多,24 h减弱,72 h后仅有少量表达;塞来昔布组24 h后各时间点Bcl-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塞来昔布可增加海马Bcl-2的表达,对癫痫发作后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岳宏;郑辑英;李光来;薛国芳;魏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冠心病病人101例,根据秽浊痰阻证诊断标准分为秽浊痰阻证组47例,非秽浊痰阻证组54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2.78±10.12) μmol/L,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病人的(16.09±8.92) μmol/L以及健康体检者的(12.46±5.31) μmol/L(P<0.05或P<0.01).结论 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作者:李超;安冬青;王娟;申艳慧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加味增液汤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加味增液汤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便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51例AM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口服大黄苏打片;治疗组26例给予加味增液汤;观察两组病人便秘发生率及排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人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排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增液汤预防AMI病人便秘比大黄苏打更安全、更有效.

    作者:江小萍;胡金明;罗卫平;李海全;梁建明;刘冰冰;张晓飞;夏清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醒脑静大黄粉配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

    目的 观察醒脑静大黄粉配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出血量≥30 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进行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加用醒脑静20 mL静脉输注,大黄粉每次1 g,每天3次口服或鼻饲,并加上脑出血方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1.3%)和显效率(66.7%)与对照组(67.5%、35.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Ⅰ级+Ⅱ级为23例,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例(P<0.05);治疗组平均催醒时间(36.4 h)与对照组(58.8 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了昏迷时间,减少了再出血率.

    作者:杨劲松;张玉松;陈文娟;钟妙文;关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复方樟柳碱治疗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观察55例糖尿病伴发视网膜血管病变病人,经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视力(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人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有效率为52.1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可减轻和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缺血性损伤.

    作者:张金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病变支数不同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病变支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电图(ECG)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AMI的300例病人,按其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及多支3个组,并依据病人ECG的特点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异常Q波型、ST-T异常型及伪正常化型.观察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组中,3种类型ECG的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3组病人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病人间ECG中异常Q波型、ST-T异常型及伪正常化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组与双支组比较,各类型心电图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单支及双支组分别与多支组进行比较,ECG类型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而这其中主要为多支病变组ECG伪正常化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单、双支组(17.4%、5.3%、4.6%).结论 风险高、预后差的AMI多支病变病人ECG伪正常化发生率高.

    作者:李胜建;岳莉英;李永慧;王电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近的研究认为血管壁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反应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1].

    作者:张建营;郑广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壁激动的影响

    自1958年10月,由Elmquist工程师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内的起搏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瑞典胸外科医生Ake Senning植入第一台全埋植式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治疗逐渐发展,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经过近50年的研究发展,目前的起搏器技术已十分成熟和完善,起搏器也称脉冲发生器,主要由电池、集成电路、传感器、导线接头装置以及外壳组成,其工作原理为:脉冲发生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阴极流出,刺激心脏,然后返回到阳极,形成一个完整回路.通过脉冲电流的刺激引起心脏的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李晓平;李学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3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 对38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 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作者:李占海;刘世芳;刘保平;冀林荣;曹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颅脑外伤后偏瘫32例

    目的 研究针刺治疗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 64例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肢体康复训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残疾分级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残疾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刺治疗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颅脑外伤后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周育瑾;宋玉娟;俞梦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麝香保心丸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病人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可增加(2~4)倍.一项人群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病人7年内第1次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为20%,而非糖尿病病人仅为3.5%.在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中,既往心肌梗死史均可增加MI复发或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险性(非糖尿病组18.8%,糖尿病组45.0%),可见糖尿病增加了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1].目前糖尿病治疗方案强调血糖控制,这有利于控制微血管并发症,但目前尚未证实血糖的降低对改善大血管并发症有益.

    作者:曾群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核素显像与综合评分量表研究

    目的 探讨脑多巴胺转运体(DAT)核素显像(DAT-SPECT)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脑DAT-SPECT对3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病人及10例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DAT特异性摄取于纹状体区浓集;PD病人纹状体区脑DAT特异性摄取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D病人DAT-SPECT为诊断PD提供依据.

    作者:李志强;牛小媛;高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胸痹)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病人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变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8例CHD病人按国际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稳定型心绞痛(SA)组.另设健康对照组24名,为同期门诊体检未发现异常者.入院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含量.结果 SA组病人血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及AMI组与健康对照组和SA组血清hs-CR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MI组与UA组的hs-CRP含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个证型中,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4个证型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余4个证型,其余4个证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阻心脉证4个证型比较时,心血瘀阻证与气滞血瘀证之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 瘀血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CHD病人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高危人群的发现,积极进行预防,减少急性事件的发生.

    作者:申艳慧;安冬青;赵明芬;李超;王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血管病人拔牙86例临床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故在口腔门诊需行拔牙心血管病变的病人明显增多.拔牙手术虽小,但可使机体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表现在心率、血压、体温及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发生变化[1,2] .

    作者:张海燕;吴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梗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脑梗死是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发病率高,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社会与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现将我科2007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做一初步分析如下.

    作者:孙莉莉;袁学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