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吴海英
目的 评价缬沙坦、赖诺普利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其对血脂、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5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给予缬沙坦(80~160) mg/d,对照组56例服用赖诺普利(10~20) mg/d,均治疗6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2%,对照组为7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2周、4周、6周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且较对照组咳嗽发生率低(P<0.05).结论 缬沙坦、赖诺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安全、有效,对血脂、肾功能无影响.且缬沙坦咳嗽发生率低.
作者:宿允昌;崔锦平;刘培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对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作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塞来昔布组和对照组.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SE后12 h、24 h、72 h和7 d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海马Bcl-2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未见TUNEL阳性细胞;模型组SE后12 h可见较多TUNEL阳性细胞,72 h达高峰,7 d减少;塞来昔布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对照组Bcl-2有基础量的表达;模型组SE后12 h 观察到Bcl-2表达增多,24 h减弱,72 h后仅有少量表达;塞来昔布组24 h后各时间点Bcl-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塞来昔布可增加海马Bcl-2的表达,对癫痫发作后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岳宏;郑辑英;李光来;薛国芳;魏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自拟镇颤汤合美多巴治疗肝肾不足型颤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3月—2007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帕金森病(PD)和帕金森综合征(VPS)病人120例,其中PD病人56例,VPS病人64例;根据分层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服用美多巴,两治疗组在美多巴的基础上再加用镇颤汤,8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PD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93.4%,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7%;PD对照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84.0%,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2.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VPS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1.3%,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4%;VPS对照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43.3%,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治疗组病人失眠、口干、便秘、恶心等副反应明显减少,接受美多巴治疗的依从性增加.结论 自拟震颤汤对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帕金森综合征,可以明显减少多巴类制剂的副反应,可以减缓美多巴制剂的追加量.
作者:吴成翰;吴松鹰;王谨敏;林菊珊;杨宗保;范德东;谢步霓;林求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病人与非脑梗死者各60例,行颈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回声强度.结果 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0.00%;非脑梗死病人中斑块检出率为1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数高达66.67%,非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呈低回声软斑及混杂回声的混合斑)仅占总斑块数的18.1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阿荣高娃;白玉荣;赵秀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ST-T改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房性期前收缩40例和室性期前收缩78例病人按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有无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搏动ST-T改变与心电图各间期的长短无关(P>0.05),但室性期前收缩后的ST-T改变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有关(即提前量),室性期前收缩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期前收缩后回转周期的长短对ST-T改变亦有影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的ST-T改变的机制可能与电张力调整有关,是否与基础心脏病或心肌缺血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冀林荣;李占海;刘保平;曹艳红;刘世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故在口腔门诊需行拔牙心血管病变的病人明显增多.拔牙手术虽小,但可使机体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表现在心率、血压、体温及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发生变化[1,2] .
作者:张海燕;吴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醒脑静大黄粉配合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出血量≥30 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针进行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加用醒脑静20 mL静脉输注,大黄粉每次1 g,每天3次口服或鼻饲,并加上脑出血方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1.3%)和显效率(66.7%)与对照组(67.5%、35.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Ⅰ级+Ⅱ级为23例,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例(P<0.05);治疗组平均催醒时间(36.4 h)与对照组(58.8 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大血肿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了昏迷时间,减少了再出血率.
作者:杨劲松;张玉松;陈文娟;钟妙文;关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各种中药新药产品科研成果的问世,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现代中医药临床,促进了临证的疗效.天丹通络胶囊与复方川芎胶囊(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均为中药新药产品,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科研实力、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不仅涵盖了古为今用的哲理,而且成为采用现代科技不断研发创新中药新药的典范.
作者:孙伯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糖尿病病人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可增加(2~4)倍.一项人群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病人7年内第1次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或死亡率为20%,而非糖尿病病人仅为3.5%.在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中,既往心肌梗死史均可增加MI复发或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危险性(非糖尿病组18.8%,糖尿病组45.0%),可见糖尿病增加了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1].目前糖尿病治疗方案强调血糖控制,这有利于控制微血管并发症,但目前尚未证实血糖的降低对改善大血管并发症有益.
作者:曾群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疑诊冠心病病的高血压病人冠脉造影结果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收治的146例疑诊冠心病高血压病病人行冠脉造影,并分析其临床情况.结果 冠脉造影阳性率为59.6%,其中典型症状阳性率89.6%;不典型症状阳性率34.2%;典型症状的高血压病病人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结论 男性、高盐饮食、高胆固醇血症、典型心绞痛症状的高血压病病人,其冠脉造影的阳性率明显增高.
作者:匡泽民;余振球;马琳琳;屈丰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康复组加用现代康复易化技术(如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评定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d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颅脑损伤病人运动功能.
作者:郭美娜;李维泷;王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当归补血汤超滤膜提取物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缺血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当归补血汤超滤膜提取物、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生理盐水(NS)分别通过载体加到孵化7 d的CAM上,继续孵化3 d,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AM特异性血管生长情况及血管数目变化.结果 当归补血汤超滤膜提取物(0.1 g/L~0.3 g/L)有明显的促进CAM血管新生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其中以0.3 g/L作用显著,但与EGF组比较促CAM血管新生作用相对较弱(P<0.05).结论 当归补血汤超滤膜提取物能够明显促进CAM血管新生,且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提示当归补血汤超滤膜提取物在治疗缺血性疾病方面可能与其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刘清君;李应东;刘彩梅;巩婷;刘凯;杨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NSP)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49例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病人资料,其中10例合并肾病综合征为NSP组,另139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肾病综合征发病率为0.04%,NSP组24 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早产儿、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及新生儿合并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P组围生儿死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并发NSP病情重,严重威胁孕产妇和胎儿安全,适时终止妊娠可减少母婴并发症,改善围生儿预后.
作者:邢利青;刘补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CVDI)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在末次发作后24 h内进行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或P<0.01);脑血管阻力、特性阻抗(Zc)、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力(CP)都增高(P<0.01).病灶侧与病灶对侧比较,脑血管阻力(R)和脑动脉弹性值都增高,病灶侧平均脑血流量下降,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减退.TIA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是引起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建斌;赵常宝;张丽玲;吴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痰瘀互结型冠心病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冠心病的发病率中明显升高.陈美华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近40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宗旨,融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一炉,创新性地提出了痰瘀相关、痰瘀互结、肾虚与痰瘀等现代中医经典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探索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谢胜伟;陈美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本文从中医中药对心力衰竭病因病理机制方面分析治疗心力衰竭的遣方用药,以期更加明确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为有效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刘玉梅;王保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 对38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 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作者:李占海;刘世芳;刘保平;冀林荣;曹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复方樟柳碱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观察55例糖尿病伴发视网膜血管病变病人,经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视力(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病人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为89.09%,对照组有效率为52.17%,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可减轻和改善糖尿病性视网膜血管缺血性损伤.
作者:张金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 去卵巢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和完全福氏佐剂诱发去卵巢大鼠;治疗组在去卵巢模型组的基础上予以不同剂量雌激素观察各组的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低剂量组EAE临床症状较去卵巢模型组轻;高剂量组未出现临床症状;脑和脊髓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 雌激素对EAE有治疗作用并与剂量相关.
作者:张文雁;刘春云;孟健;纪宁;尉杰忠;梁丽云;马存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MC3T3-E1成骨细胞株为实验对象,分别用0 μM、5 μM、10 μM、20 μM、30 μM、40 μM吡格列酮干预,观察细胞活性、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随着浓度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G0/G1,G2/M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凋亡率在5 μM、10 μM时低于对照组,20 μM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μL、40 μM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吡格列酮在低浓度抑制成骨细胞凋亡,对细胞起保护作用,较高浓度则促进细胞凋亡.整体上可抑制成骨细胞DNA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导致细胞活性下降.
作者:李俊岩;董进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