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平
目的 探讨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32例血管性头痛病人,病史各异,年龄确别,伴有症状不同,女性多于男性,其中,29例病人脑电图、脑血流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运用散偏汤加味治疗,针对不同的症状及治疗中不同的阶段,结合中医辨证施治之理论,进行加减.结果 临床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结论 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方法可暂时缓解血管性头痛症状.
作者:张志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黄芪对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病变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黄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成模后第6周、第10周和第14周每组处死8只,取右颈动脉制病理、电镜切片,并测定病理切片上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同时测定血浆PAI~1水平.结果 实验组和黄芪组大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PAI-1呈显著正相关(r=0.899,P<0.01),实验组大鼠PAI-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时照组和黄芪组,黄芪组大鼠PAI-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病程的进展.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 PAI-1参与了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黄芪可抑制PAI-1的表达,延缓糖尿痛颈动脉病变的进展.
作者:刘保平;孙喜明;李占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不同,明确病因十分重要.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血管病.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其特点是硬脑膜纤维性增生,可影响到矢状窦、乙状窦、横窦、大脑镰、小脑幕等.由硬脑膜纤维性增生而导致的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反复头痛,比较少见,现将临床诊治的1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王庆龄;于生元;田成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响,探讨该药治疗冠心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51例冠心病病人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治疗组)并与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病人经治疗后血黏度明显降低.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明显缩短,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减轻;凝血指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静脉输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痛可使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
作者:邓世周;陆冬良;王兵;段霖;林俊平;于伟红;董旭华;邓杨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右心室间、左室室内收缩同步性差异,分析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电图与左室功能的变化.探讨心脏运动不同步与左室收缩功能、心电图的关系.方法 选择3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观察组,NYHA分级Ⅲ级~Ⅳ级.对照组24例,为同期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病人.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获得QRS间期、P-R间期.再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荻得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主动脉射血前时间、肺动脉射血前时间、间隔-后壁运动延迟时间.结果 两组间心电图参数QRS间期、P-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主动脉射血前时间、间隔一后壁运动延迟时间、室间延迟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脏运动不同步与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有明显关系(P<0.05),与心电图QRS间期无明显关系(P>0.05).观察组78.79%的病人存在室间、室内收缩不同步,其与无室间、室内收缩不同步病人比较,左室射血分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参数存在着明显差异.
作者:周青;王凤琴;王希章;李建勇;李惠军;石文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时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997年3月-2007年11月确诊的36例AD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首发表现,少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误诊率高达30.6%.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超声心动图、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治疗早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和硝普钠,联合口服降压药,使血压降到120/8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 AD症状呈多样性,它的形成与高血压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郭任维;李正荣;吕晓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升高组和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房室大小、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对血清尿酸水平与房室大小、心功能、肾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1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依NYHA分级法分为Ⅱ级、Ⅲ级、Ⅳ级3组.比较3组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血尿酸(UA)水平.结果 尿酸正常组UA为(339.10±66.50)μmol/L、LVEDD为(55.15±7.22)mm、尿素氮(BUN)为(4.75±1.37)mmol/L、肌酐(Cr)为(68.98±27.59)μmol/L、LVEF为(45.94±14.70)%;尿酸升高组UA为(479.89±65.43)μmol/L、LVEDD为(65.27±9.34)mm、BUN为(6.33±1.64)mmol/L、Cr为(96.24±19.60)μmol/L、LVEF为(35.46±1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左房内径(LAD)、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UA与LVEDD呈正相关(r=0.486,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19,P<0.01),与FS呈负相关(r=-0.533,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心脏扩大、心脏射血功能下降及心功能恶化的一项预测指标.
作者:陈焕梅;张雪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芎芍胶囊对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4F·Fogarty导管剥脱损伤腹主动脉内皮后继喂高脂饲料的方法,复制兔节段性AS模型.术后随机分为8组,即模型3 d组、2周组、6周组.单纯内皮损伤组,普罗布考组,芎芍胶囊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及单纯内皮损伤组外均予高脂饲料喂养,采用TUNEL法检测新生内膜中平滑肌细胞(SMC)的凋亡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观察药物对其的影响.结果 内皮损伤喂食高脂饲料3 d,血浆AngⅡ水平逐渐升高,6周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芎芍大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与模型6周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及芎芍小剂量组亦有降低AngⅡ水平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UNEL染色结果显示,模型3 d已出现凋亡细胞,2周及6周时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多.芎芍胶囊大、小剂量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模型6周组,普罗布考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与模型6周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芎芍胶囊可明显降低血浆AngⅡ水平,促进SMC凋亡,从而抑制AS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凤芹;徐浩;马鲁波;刘剑刚;陈可冀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左旋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在高血压病病人早期肾保护作用方面的疗效.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1级、2级病人71例,随机分为两组,左旋氨氯地平组(n=35)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d;厄贝沙坦组(m=36)口服厄贝沙坦150 mg/d.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α-微球蛋白(α-MG)及血压.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GFR均升高;α-微球蛋白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厄贝沙坦组的疗效优于左旋氨氯地平组(P<0.01).两组在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达到目标值(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α-微球蛋白降低,使GFR升高;厄贝沙坦的作用优于左旋氨氯地平.它们对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海生;刘卓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胸痹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年老体虚、邪气外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多因素有关.其病机以正气亏虚、水饮、秽浊、痰瘀、气滞、寒凝等邪气积聚心脉为其特点[1].胸痹的发生发展分早、中、晚3个阶段.早期气血阴阳亏虚是胸痹的病机根本;中期痰饮、秽浊、气滞、血瘀、寒凝是胸痹病机演变的重要过程;晚期邪气积聚心脉是胸痹病机的终环节,三者紧密相连.
作者:赵明芬;安冬青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舒心丸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舒心丸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异山梨酯(消心痛)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7%.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7%,对照组为37%(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红细胞比客外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在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凝血因子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心丸能明显缓解冠心病胸痛、胸闷等症状,调节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缺血性心电图等指标.
作者:贺青军;赵华云;陈伟强;罗子幸;余秀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I)是心肌损伤特异、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但因循环中TnI浓度受多种因素干扰,且检测方法、标准尚未统一,给临床判断增添了不少困惑,以至有时影响了其临床使用.本文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就其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作者:滑莹莹;杜金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及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57例单用西药常规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9%(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6%(P<0.05).结论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作者:刘元梅;张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及心源性猝死(CSD)[1].
作者:孙建平;涂晓龙;仇玉平;郭伟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资料[例1]女,55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劳力性心绞痛4年,加重10h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痛史15年.半年前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查体:脉搏102/min,血压180/130 mmHg(1mmHg=O.133 kPa).心界向左扩大,心率(HR)102/min,律齐,A2>P2,无杂音,两肺未闻干湿性啰音.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ST V3~V5段弓背向上抬高(0.3~0.4)mV,RV3~RV5较既往心电图降低(0.3~0.4)mV,T波直立,未见Q波.1周后ST段回落至基线,T波变为倒置,符合急性非Q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改变.
作者:马立辉;周健;郭靖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倒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药常规处理,治疗组加服益气温阳活血中药汤剂,4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1%,优于对照组的63%(P<10.01).结论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朱会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中西医结合有效疗法.方法 将84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老年AMI病人分成A组、B组、C组.C组予常规疗法;A组在C组基础上加血栓通(冻干)针剂450 mg、参麦注射液50 mL分别于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榆注,每日1次,连用14 d后再口服同类药物14 d;B组在C组基础上加血栓通450 mg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周后再口服同类药物14 d.观察各组闻的心功能、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血糖升高及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A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同时在血糖升高及病死率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之间,除控制血糖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大致相同(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非ST段抬高型AMI病人,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减少非ST段抬高型AMI病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糖升高及病死例数.
作者:林绍彬;谢玲芳;郑伯仁;林敏瑜;马国斌;林志阳;林旭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与呋塞米(速尿)治疗伴利尿剂抵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伴利尿荆抵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速尿,连续应用5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指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46.7%(P<0.05).结论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多巴胺、速尿治疗伴利尿剂抵抗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较显著.
作者:赵庆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危重疾病.其近期及远期预后均不佳,而且很难在临床上观察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其防治上的更大进展尚依赖于基础研究.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重要基础,对于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心电生理改变以及客观评价其治疗方法都具有重大价值.为完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心肌梗死作用的研究的课题,运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来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在造模过程中一些因素会影响造模的成败和模型以后的存活率.在此作一简单的论述.
作者:王飞燕;李学文;仝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9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病人发病高危因素及预后与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的相互关系.结果 本组90例病人.基本治愈18例.好转58例.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死亡14例.结论 脑出血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高血压为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脑出血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情况;有效防治高血压及其他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对提高脑出血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青兰;朱瑞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