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中医病机与证候实质的研究进展

贺立娟;李运伦

关键词:高血压病, 肝阳上亢证, 中医病机, 证候实质, 原发性高血压, 心脑血管事件, 证的研究, 多发病, 常见病, 致残, 证型, 因素, 死亡, 临床
摘要: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促危因素,是致残与死亡的重要诱因,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中常见的证型之一.近年围绕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就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肺运动试验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在一定负荷下测出摄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代谢、通气指标及心电图变化,反映细胞呼吸功能的变化[1].1975年呼吸疾病学者Wasserman提出:单独给心脏或肺脏增加负荷是不可能的,所有的运动均需要心肺的协调,以及周围循环与肺循环的协调作用来完成生存和工作所需要的气体交换作用[2].

    作者:刘春;蒋梅先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静脉输注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静脉输注血塞通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与血塞通注射液相近.

    作者:是明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轻中度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轻中度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60例轻中度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氟桂利嗪,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治疗的总体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轻中度偏头痛效果明显.

    作者:赵晓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显示颈动脉内膜、椎动脉内径和血流方向及速度.发现椎动脉血流色彩和频谱时相方向异常时,检测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起始部,寻找病因,同时对比观察双上肢桡动脉血流频谱波形.对可疑盗血的患者加做束臂试验.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常见的原因.患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反向血流轻重及上肢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与锁骨下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有关.健侧收缩期峰值流速(85.1±15.9) cm/s,患侧峰值流速(47.8±16.2) cm/s,健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高于患侧(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有直观、快捷、准确的优点,结合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程度,可作为检测此病的首选方法 .

    作者:李向东;姚蔚;韩国茂;王岩;韩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对冠心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对冠心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 血清Cyst-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Cyst-C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Cys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在血清Cyst-C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及尿β2-M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Cyst-C是一种较血肌酐更敏感、更准确的反映肾功能的新指标.

    作者:王全义;李志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分析

    1 临床资料1990年-2007年我院住院治疗的704例心力衰竭(HF)患者,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关于HF的诊断和分级标准,HF类型以临床确诊的诊断为准.其中男477例,女227例,年龄45岁~95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组,其中45岁~59岁组276例,60岁~74岁组283例,≥75岁组145例.3组一般资料详见表1.

    作者:孙兰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脑瘫患儿应用脐血间质干细胞的临床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价人脐血间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于脑瘫患儿的安全性.方法 脐血间质干细胞鞘内和静脉注射治疗44例脑瘫患儿,对治疗前、治疗后脑瘫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酶学、血清免疫蛋白及补体、 T细胞亚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细胞与体液免疫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 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吴芳;杨万章;张敏;杨佳勇;盛佑祥;赵宁;梁豪文;唐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2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1周内)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患者按发病急性期有无合并ALI分为ALI组(28例)与非ALI组(95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鼻饲饮食、饮水呛咳、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GCS)、既往胃病史、既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吸烟、饮酒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高龄、鼻饲饮食、饮水呛咳、脑功能损伤严重、既往有胃病史、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的患者并发ALI的几率明显增高(P<0.05或P<0.01);性别、卒中类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鼻饲饮食、饮水呛咳、脑功能损伤严重、既往有胃病史、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可能是并发AL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刘晓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中医病机与证候实质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促危因素,是致残与死亡的重要诱因,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中常见的证型之一.近年围绕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现就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贺立娟;李运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P超声仪器对经头颅CT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7例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根据超声结果 是否阳性,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对两组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侧组斑块检出率为72.1%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的57.2%(P<0.05).斑块组纤维蛋白原高于非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任永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研究及药物干预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了解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患者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分为合并房颤组(36例)和单纯性高血压组(50例),以3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测定3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心脏超声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各项指标.合并房颤组36例再随机分为华法林组(18例)和阿司匹林组(18例),分别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2~3)]治疗并随访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内皮素变化.结果 合并房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1),合并房颤组较单纯高血压组左房内径显著增大.治疗后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的内皮素水平均下降(P<0.05或P<0.01),全部患者在治疗随访期间未见脑血管和周围血管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无胃肠道特殊不适.结论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内皮素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左房进一步扩大,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受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房颤患者的内皮功能,华法林抗凝治疗更有效.

    作者:李怡霏;刘晓红;来春林;赵建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提高临床的诊断及预后,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翟秀珍;崔万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亲属与非亲属陪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不同影响

    目的 研究亲属陪护与非亲属陪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 32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陪护类别不同分为亲属组和非亲属组,患者均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实施综合性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并对两类陪护进行健康教育.评估项目有Barthel指数(BI)、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牛津残障评分(OHS)、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亲属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0%,非亲属组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亲属组SIAS、BI出入院差值分别为(20.17±10.38)分和(22.78±11.23)分,非亲属组SIAS、BI分别为(14.75±6.31)分和(17.23±6.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OHS轻中度残障者高于非亲属组高(P<0.05).结论 亲属陪护对脑卒中患者更有益.

    作者:李向荣;谭涛;石学慧;李丹丹;吴清明;刘未艾;林旭明;陈罡;林巧梅;周红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探讨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房颤与hsCRP之间的关系及炎症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因心房颤动在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患者112例,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含量.结果 心房颤动的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hsCRP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结论 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有可能成为预防房颤发生和持续的一种途径,研究炎症与房颤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房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范玮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高血脂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血脂及调脂治疗后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脂血症患者46例和健康自愿者45名,取其晨起空腹肝素抗凝血及自凝血各2 mL,采用酵母菌红细胞免疫花环改良试验法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进行检测,同时对其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高脂血症组予血脂康治疗8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脂血症组治疗前TC、TG、LDL-C、RBC-ICR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RBC-C3bRR减低(P<0.05),而H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组治疗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血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血症是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因素之一.

    作者:赵小平;常国良;王曼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104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4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多烯康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9%,明显优于对照组62.00%(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疗效优于多烯康治疗.

    作者:徐竺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银丹心脑通胶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对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后1 h,通过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的耐缺氧功能.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银丹心脑通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延长常压耐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胶囊能提高动物的耐缺氧能力.

    作者:高杨;黄炯;夏文;李星;黄琦;王令仪;范振海;吴芹;余丽梅;黄燮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酒精性心肌病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对酒精性心肌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确诊为酒精性心肌病的27例患者,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血液生化、腹部超声等分析,并对确诊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 给予戒酒及其他相关治疗3周至1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复查示左室射血分数提高,肝肾功能有所恢复.结论 酒精性心肌病临床症状与扩大型心肌病相同,有长期嗜酒史,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彻底戒酒.

    作者:赵伟平;苗阳;田红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58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天麻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治疗前后两组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头晕、头痛、头重、耳鸣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作者:赵振钧;张群;曾林;陈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甘露醇致急性肾损伤5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引起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 .方法 观察使用甘露醇治疗的56例出现急性肾损伤者的病情转归,并将所有接受甘露醇治疗的患者按甘露醇平均日剂量、年龄以及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分别分为两组进行急性肾损伤发病率比较.结果 年龄较大,甘露醇用量偏高,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急性肾损伤.结论 甘露醇可引起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肾损害,须控制使用剂量、改进肾功能监测方法 、及时纠正其他肾损伤因素以尽早预防并予以及时治疗.

    作者:方奕;武晓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