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张敏州
目的 观察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DPN病人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肌肉注射治疗,治疗组予血塞通注射液静脉输注与维生素B12肌肉注射联合用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7.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维生素B12治疗DPN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维生素B12.
作者:唐治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8例脑梗死病人(ACI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结果 ACI组CRP含量、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LCI组CRP含量及CRP异常病人NDS评分的改善低于健康组(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欧巧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 资料病人,女,48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1℃,心率96/min.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律齐,胸左缘2、3间可闻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较粗糙,心尖部闻及心包摩擦音.肝脾不大.X线胸片提示:房间隔缺损,不除外合并肺动脉狭窄.
作者:冯翠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甘草、大黄对重症脑出血病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64例重症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1例,在入院后2 h内经胃管注入大黄粉5 g~10 g及甘草粉2 g~5 g,每日3次.结果 治疗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3.2%、MODS的发生率为41.9%,均低于对照组的21.2%、69.7%(P<0.05).结论 重症脑出血病人早期给予甘草、大黄对MODS的发生有防治作用.
作者:王旭生;马喜平;卫枝;贾忠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耐量受损(IGT)期的变化及其与大鼠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GT组,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糖耐量受损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放免法检测血清脂联素、TNF-α等指标,在光镜下观察冠状动脉的病理变化并测定冠状动脉内中膜的厚度.结果 IGT组大鼠血清脂联素在治疗8周时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TNF-α治疗12周时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升(P<0.01);左冠状动脉内中膜厚度在治疗12周、20周时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血清脂联素下降、TNF-α升高与IGT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显著相关,提示血清低脂联素、高TNF-α参与了心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谢晓云;王钊林;牛瑞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冠心病(CHD)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正逐渐年轻化,我国发病率约为3%左右,占死亡人数40%以上[1].
作者:朱明军;王建忠;王永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与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联用治疗心动过缓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36例经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证实为心动过缓型病窦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稳心颗粒9 g,每日3次,消心痛10 mg,每日3次,治疗8周;对照组单用消心痛治疗.结果 治疗组病人自觉气短、心悸、乏力症状减轻,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73.7%及84.2%,静息时心率和24 h Holter总心率、平均心率、快心率、慢心率明显增快,平均舒张压上升,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平均收缩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稳心颗粒与消心痛联用治疗心动过缓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可明显提高心率,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鲁永菊;周蜜;宋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频探头检测38例脑梗死病人及42例普通就诊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情况并作对比.结果 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病人的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病人其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普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王淑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 mg,每日2次,共14 d,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结果 治疗14 d及21 d后治疗组ESS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14 d及21 d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童习池;袁旭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1992年10月开始,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64例全脑室血肿铸型病人,采用侧脑室持续性外引流术、尿激酶溶解、反复腰穿引流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从治疗方法各环节进行探讨.
作者:周海峰;张景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尿毒症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病人常规透析基础上应前列地尔10 μg.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检测.结果 用药后有效率100%,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结论 在常规血液透析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魏华;陈玉珺;祝华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后不同时期开始进行中医治疗对病人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对本院脑外科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后早期(1 d~7 d)、中期(1周~3周)、恢复期(3周以上)系统地予以中医药治疗,将各组疗效作对照比较.结果 早期中药干预组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SSS评分)缺损程度较中晚期中药干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也较中晚期中药干预组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提高急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疗效,降低伤残率和改善生存质量,术后早期运用中医治疗疗效比中晚期运用更好.
作者:陈平;文传志;蒋铭;贾彬;张清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急性期脑出血病人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五加注射液6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21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肿吸收量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肿量明显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6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显效率33.3%,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刺五加治疗脑出血,可加快血肿吸收,减少致残率.
作者:祝红;黄良国;徐平;蒋国红;于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高脂喂饲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中药复方益气活血解毒汤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日本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益气活血解毒汤组、辛伐他汀组.其中益气活血解毒汤组及辛伐他汀组边制模边给药,而前两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0周后,测定各组空腹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CRP、TG、TC及LDL-C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升高,HDL-C下降(P<0.05或P<0.01).益气活血解毒汤组及辛伐他汀组CRP、TG、TC及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HDL-C升高明显(P<0.01),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解毒汤组HDL-C与辛伐他汀组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降低CRP和调节血脂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葛岚;程晓昱;胡业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与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9例服用通心络胶囊及参松养心胶囊,每次各3粒,每日3次.对照组43例服用复方丹参片3片及普罗帕酮(心律平),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结果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优于对照组的67.4%(P<0.01),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指标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 通心络胶囊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优于复方丹参片及心律平,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海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cl-2的表达规律,为临床治疗SCI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改良Allen's打击装置致大鼠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及伤后3 h、6 h、12 h、1d、2 d、3 d、5 d、7 d、14 d大鼠脊髓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结果 正常大鼠脊髓组织内有低水平的IGF-1和Bcl-2表达.SCI后IGF-1表达即呈升高趋势,3 d达高峰,阳性细胞以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主,14 d时下降至正常水平.Bcl-2在伤后的表达呈现双峰现象,即伤后1 d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首次数达峰值,此后开始下降,3 d时又开始升高,5 d时又达高峰,并较前一峰值高.14 d时与对照组无差别.达第一峰时Bcl-2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为脊髓神经元,而后一峰则以胶质细胞为主.IGF-1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IGF-1和Bd-2基因表达开始升高,可协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且IGF-1可上调Bcl-2的表达.二者可用于临床SCI的治疗以及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作者:刘杨;亢登峰;王英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通络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VD纳入标准的轻中度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免煎中药颗粒,治疗3个疗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MMSE积分升高,BBS、ADL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络中药治疗VD病人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韩淑芬;吕素君;王霞;田义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1998年1月-2004年6月大同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依从性好,能定期随访的房颤病人,据其抗凝用药不同划分为华法林组(104例)、阿司匹林组(173例)与中断治疗组(96例).随访至少18个月,对3组病人血栓栓塞发生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华法林预防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形成的有效性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 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顾成圻;张萍;马洪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预后差的心血管急症.通过对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D病人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彭超;薛晓波;陈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脑出血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两者的影响.方法 73例急性脑出血病人分为微创术组和内科组,测定入院时及治疗后2 d、7 d、14 d血清TNF-α和IL-6含量,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发病后第14天中国中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 治疗前两组TNF-α、IL-6含量及CS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时微创术组的TNF-α、IL-6水平和CSS分值明显低于内科组(P<0.05).结论 脑出血病人急性期血清TNF-α及IL-6明显升高,微创术治疗可抑制或减轻急性脑出血病人TNF-α和IL-6的急剧增加,对改善脑损伤程度,减少炎症及免疫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又佳;黄燕;付耀高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