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然;张骏;袁胜山
目的 探讨序贯肠内营养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0例ACI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序贯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各40例.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总量按每天84~126 kJ/kg)鼻饲3 d,第4 d起改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鼻饲;对照组给予普通流质食物鼻饲;均持续≥10 d.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治疗第1 d、7 d、14 d的营养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含量]、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结果 肠内营养组在治疗后第14 d营养指标(TSF、MAMC、血清Alb、血清PAB、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后第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 序贯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ACI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作者:朱蓓蕾;邵蓓;王贞;余震;冯靓;殷为勇;张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及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大鼠ICH模型;将制模成功的大鼠分为ICH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治疗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40只;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6 h、12 h、24 h、72 h断头取脑组织行TUNEL染色及RT-PCR法检测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 ICH组和治疗组从6 h开始出现凋亡细胞,12~72 h逐渐增加(均P<0.01);与ICH组比较,治疗组12~72 h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均P<0.01),各时间点caspase-3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ICH组(均P<0.01). 结论 地塞米松可加重ICH后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应用地塞米松治疗ICH应慎重.
作者:黄丹霞;陈吉相;孙圣刚;赵婷;李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及内支架(PTAS)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于PTAS治疗前和治疗后3 d、30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DU)检测患者双侧颅外段椎动脉,取C5-C6段和狭窄处椎动脉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血流量(FV)为分析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PTAS治疗前,CDU检查示颅外段椎动脉狭窄80条(轻度17条,中度38条,重度25条),与DSA检查结果 相比较,符合率86.9%(77.3%,95.0%,83.3%),其中CDU检查中度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P<0.01).颅外段椎动脉狭窄患者PTAS治疗后3 d与治疗前比较,患侧椎动脉C5-C6段PSV和FV显著升高(均P<0.01),椎动脉狭窄处PSV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30 d与3 d比较,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U检查对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反映PTAS治疗后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提供了一种PTAS治疗后观察疗效的方法 .
作者:吴亮;杨顺实;张临洪;江玲;李晶晶;田冬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呃逆是神经科常见的症状之一,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强有力的痉挛性收缩所引起,以出现延迟、突然的声门关闭而终止,伴发1种特殊的怪声[1].呃逆的发生率无种族、地理位置及社会环境的差异.根据其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呃逆、反射性呃逆、精神性呃逆和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性呃逆[2].
作者:丛林;吴云;梁庆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70例发病≤6 h ACI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并评价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和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32例,大血管闭塞38例.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高于无血管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01);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比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01).无血管闭塞组患者预后良好25例(78.1%),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状况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r=-0.25,P<0.05;r=-0.73,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0.09, 95%CI: 0.07~0.12, 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 0.12, 95%CI: 0.01~0.24, P<0.05)与预后有关,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无血管闭塞组患者进行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预后良好比率(分别为66.7%、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明显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31.8%)(P<0.05).结论 血管闭塞的ACI患者预后较差,CTA对判断ACI患者的预后及选择溶栓治疗有意义.
作者:黄小钦;贾建平;马青峰;樊春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成年人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成年人烟雾病患者进行DSA和MRI、MRA检查.结果 DSA检查显示20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系统末端狭窄或闭塞及脑基底部烟雾状血管网形成.MRI显示11例为缺血性病变,9例为颅内出血性病变.MRA显示20例患者均有脑动脉狭窄或闭塞,16例(80%)见丘脑-基底节区有烟雾状的异常血管网,异常血管网检出率与D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RA可以显示成年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及脑内异常血管网,且无创伤性,对成年人烟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云;刘文;黄清玲;马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造成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是外伤后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我院自2000年3月~2006年12月应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CSF)引流(CLCFD)治疗80例tSAH 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左玲莲;刘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及比浊法检测40例ACI患者及30人正常对照者的血清sCD40L和CRP含量,比较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ACI患者的血清sCD40L和CRP含量变化,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CI组血清sCD40L[(3.57±0.86) ng/ml]、CRP[(17.53±7.61) mg/L]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ACI病情重度组、大面积梗死组血清sCD40L、CRP的含量明显高于病情中度、轻度组和小面积、腔隙性脑梗死组,病情中度组、小面积梗死组又明显高于病情轻度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均P<0.05).血清sCD40L与CRP含量呈正相关(r=0.817,P<0.01).结论 ACI患者血清sCD40L、CRP含量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有关.提示其可作为判断ACI病情的血清生物学指标.
作者:陈然;张骏;袁胜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感觉障碍(主要为痛、温觉)程度.方法 对脑梗死、糖尿病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各30例,使用神经定量感觉检查(QST)方法 分别检测冷觉、热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和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双手及双足冷觉、冷痛觉和热觉均减退(均P<0.01);脑梗死组左足、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双足热痛觉减退(均P<0.01);糖尿病组右足冷觉、双手及双足冷痛觉和双足热觉减退(P<0.05~0.01).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与脑梗死组的左足热觉、右足热痛觉阈值及与糖尿病组的双手及双足冷、热觉及双足热痛觉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感觉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重于单一脑梗死或糖尿病患者.
作者:潘燕;周国栋;张小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现报告低钠血症纠正过快所致CPM 1例如下.
作者:尹伟华;周建忠;吴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Alzheimer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1]证实,自发的中枢神经细胞死亡与不可逆转的细胞损伤有关.细胞凋亡被认为与AD神经元退行性变过程中几个阶段有关,所以有些研究者[2,3]认为AD中神经细胞死亡是由凋亡介导的.
作者:李华;方伯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边缘性癫癎(LE)和边缘性癫癎状态(LS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例LE和1例LS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LE癫癎患者均为青年期发病,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紧张、恐惧及各种形式的自动症和自主神经症状.脑电图呈现一侧或双侧颞区疒间样放电.头颅MRI示1例左侧海马硬化,1例右颞叶内侧钙化灶.1例LSE患者系中年男性,表现发作性意识障碍、言行紊乱和精神症状,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以上;脑电图呈现双侧额叶、颞叶θ波或δ波;头颅MRI示:左颞叶前部蛛网膜囊肿.3例经用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治疗发作得到控制.结论 LE和LSE的临床特点是发作性自动症、自主神经和精神症状,与颞叶内侧海马及杏仁核损害有关.
作者:臧暑雨;李作汉;赵薛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神经性肌强直(Isaacs 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运动单位持续活动综合征)是一种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强直.现报告1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支持神经性肌强直诊断,但又有别于典型的神经性肌强直患者如下.
作者:姚朝亚;解渊;丁新生;张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了观察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本研究对58例偏头痛患者应用天舒胶囊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晓江;赵玉武;沈洁;张彬;刘振国;应黎;顾晔;姚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MEL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以卒中样发作为主,有时伴癫癎发作、精神症状等,每次均为急性起病,经过治疗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头颅MRI提示以皮质受损为主,病灶起自右侧颞叶,每次发病的病损部位按顺时针方向发展,新的病灶总是累及从未发病的部位.其肱二头肌活检,病理结果 示出现破碎红纤维. 结论 MELA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改变明显,且对诊断帮助较大,但确诊仍需肌肉活检.
作者:黄光;赵建功;唐煜;王伟;高金力;刘兴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3(SERPINA3)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 检测195例脑梗死患者和322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显性模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隐性模型(AA+AG vs GG)脑梗死组GG型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GG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比率高于正常人,SERPINA3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作者:马飞月;曾丽莉;何文绮;陈生弟;宋永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三酰甘油(TG)血症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检测36例脑梗死患者(高TG血症及TG正常各18例)及17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TG、MMP-9和CRP水平.对MMP-9、CRP和TG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中高TG患者血清MMP-9、CRP、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TG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正常TG组MMP-9、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高TG组和正常TG组中血清MMP-9与CRP、TG,CRP与TG均呈正相关,而正常对照组各指标间无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和CRP水平增高,高TG血症患者增高更明显;并且血MMP-9、CRP水平与TG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丁卫祥;严丽荣;周小平;沈卉君;侯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血磷脂酸(LPA)、总磷脂(AP)、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测67例ACI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用有机溶剂抽提法测定血浆LPA、AP含量,用酶直接法测定血浆LDL含量.结果 ACI组血浆LPA、AP和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ACI颈动脉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硬斑块组(均P<0.01),各斑块组血浆AP、L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血浆LPA、AP、LDL水平增高,ACI合并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提示血浆LPA的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王志晔;张作念;顾伟;潘振华;朱诚;孙轶;潘锡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hurge-Strauss综合征(CSS)合并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CSS合并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患者以周围神经损害症状为主,病变侵犯皮肤、胃肠道、肺、中枢神经等多个系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病理学检查见皮肤组织和血管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壁周围多发性肉芽肿形成以及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性血管炎;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CSS合并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以血管炎和周围神经病变为主;病理学改变为皮肤组织和血管炎性细胞浸润;后期病变侵犯多系统,预后差.
作者:黄东红;郑金瓯;曹小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偏头痛与癫癎共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7例偏头痛患者中有癫癎发作6例,其中为局灶性发作2例,全面性发作4例;脑电图有疒间样放电57例,其中6例癫癎患者还有暴发性节律.6例偏头痛和癫癎共病患者经丙戊酸钠治疗后偏头痛和癫癎发作均得到控制;脑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偏头痛与癫癎存在共病现象,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好.
作者:姜丹;李彬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