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

姜蔚蔚;朱英华;杨敏;崔红艳

关键词:狼疮, 粟粒性, 播散性
摘要:患者男,27岁.面部丘疹及结节半年余.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部出现红色半透明丘疹及结节,未予治疗,皮疹逐渐增多,部分皮损呈紫红色,少许结节破溃、结痂,以眼周为著,为求诊治,遂于2014年1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结核感染、传染病及其他内科疾病、手术、外伤和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T 36.8℃,P 90次/min,R18次/min,血压(BP)120/70 mmHg(1 mmHg=0.133 kP).心脏、肺部及腹部等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部对称性散在分布红色或紫色黍米至米粒大半透明丘疹及结节,以眼周为著,表面光滑,少数破溃结痂(图1A、B),结节柔软,未见水疱、脓疱、糜烂及渗出,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未见黏膜受累.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左下肢带状黑头粉刺样痣1例

    患者男,20岁.因左下肢屈侧丘疹及囊肿15年余,于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4岁左右左下肢屈侧开始出现带状分布的毛囊性丘疹,无自觉症状,青春期后症状加重,丘疹分布区域反复出现囊肿,伴疼痛,可自行破溃,破溃后有脓陛分泌物溢出,部分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险查无特殊.皮肤科检查:左下肢屈侧沿blaschko线带状密集分布黑色毛囊性丘疹和褐色色素沉着斑,其间散在分布数个直径2cm的囊肿(图1A、B),部分挤压后有少许脓陛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明显角化过度,毛囊扩张,内有角蛋白栓沉积,毛囊底部可见表皮突向真皮不规则延长(图1C).

    作者:江夏;王伟霞;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底物体外诱导不同基因型红色毛癣菌产生角蛋白酶的活性比较

    目的:通过探讨红色毛癣菌体外分泌角蛋白酶的活性与诱导底物及其基因型的关系,从而了解红色毛癣菌的侵袭力与感染部位及其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指甲、趾甲、皮屑和头发为底物,对不同基因型红色毛癣菌T1a和T1b进行体外培养,利用keratin-azure和酶标仪检测其产生的角蛋白酶活性.结果:不同底物诱导红色毛癣菌T1a和T1b产生角蛋白酶活性的高低比较,指(趾)甲高于皮屑(P<0.05),皮屑高于头发(P<0.05),指甲和趾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底物诱导菌株T1a和T1b产生的角蛋白酶活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底物诱导的角蛋白酶活性不同;红色毛癣菌的侵袭力可能与其感染部位所含的诱导底物有关,而与基因型无关.

    作者:刘丽;赖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冷冻治疗后炸面圈样疣2例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临床常见,多散在分布,偶有融合[1].炸面圈样疣早于1959年由Findlay报告,是疣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国内罕有报道.近期我科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女,34岁.因右手寻常疣液氮冷冻后2个月,局部出现环状皮疹3周来我科就诊.患者2014年5月因右手出现皮疹,表面粗糙,无痒痛感,渐增大,来我科就诊,诊断为寻常疣,予液氮冷冻治疗后局部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白行外涂碘伏皮肤愈合,疣体脱落.3周前在原水疱愈合部位出现环状皮疹,无痒痛感,并逐渐增大,遂于2014年7月再次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疾病史,否认明显外伤及局部皮肤破溃史.

    作者:李胜华;殷文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癌皮肤转移

    患者男,40岁.主诉:躯干、头部及面部皮肤散发结节.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右侧颈部及肩部无明显诱因出现蚕豆大结节,约2周后面部、胸部及背部出现同样肤色结节,表面光滑,无自觉症状,少数结节表面轻微发红,结节无破溃及疼痛.病程中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症状,未予治疗.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患者于2009年因胃出血在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精神、睡眠可,纳差,二便外观正常,体重下降,体力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平稳,消瘦貌,神清,心脏、肺部及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裴丹;徐小洁;吴方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新疆维吾尔族寻常性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

    银屑病(psoriasis,PS)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PS临床特征,一般可分为4种类型:寻常性、脓疱性、关节病性及红皮病性银屑病.国内外研究表明,PS是多基因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其发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表观遗传学中DNA甲基化修饰影响和调控基因的活性,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PS的发生与其DNACpG岛的甲基化状态有关[1-2],但目前关于p15基因甲基化的研究常见于其他疾病.本文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首次对新疆维吾尔族寻常性银屑病(PV)患者皮损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进行检测,以探讨p1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PV发病机制的关系.

    作者:刘新梅;王慧琴;何玉红;赵宗峰;吴卫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照射对HaCaT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瞬时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接受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后细胞增殖活力和白噬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初步评估增殖活力损伤程度和自噬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10J/cm2UVA对照组、10 J/cm2 UVA照射组、25 J/cm2 UVA对照组、25 J/cm2 UVA照射组、50 J/cm2 UVA对照组及50 J/cm2 UVA照射组.照射结束后即刻进行噻唑蓝(MTT)实验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全波长酶标仪下读取各孔A值,倒置荧光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视野,计数每视野下自噬体表达阴性细胞和阳性细胞数目.结果:经不同剂量UVA照射后,HaCaT细胞的增殖活力(A值)下降,呈剂量相关性.其中10、25及50 J/cm2 UVA照射组(4值分别为1.179±0.007、0.791±0.015、0.522±0.046)两两之间以及与各自对照组(1.370±0.007、1.254±0.012、1.177±0.009)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0、25及50 J/cm2 UVA照射后,HaCaT细胞MDC染色结果示自噬体表达阳性的细胞比率增加,且呈剂量相关性.50 J/cm2 UVA照射组自噬体表达阳性率较其对照组显著上升(x2=11,P<0.01).结论:10~50 J/cm2 UVA照射后,HaCaT细胞瞬时增殖活力降低及自噬体表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苑春雨;李莉;陈崑;陈旭;鞠梅;黄丹;顾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属于DFSP的一种亚型,临床少见,近期我科诊断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37岁.因右侧腰部褐色斑3年余,于2014年5月8日来我科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腰部出现点状褐色斑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1年前斑疹逐渐扩增至黄豆大,触之较韧,表面粗糙,按压疼痛.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腰部一黄豆大褐色斑,表面粗糙,边界不清,中间略萎缩(图1),质硬,有压痛.

    作者:徐蕾;党林;柏冰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部假性淋巴瘤3例及组织病理分析

    1 临床资料例1.女,22岁.左侧鼻翼红色结节,偶伴瘙痒1个月余.患者1个月前无明确诱因左侧鼻翼出现一绿豆大红色丘疹,偶伴瘙痒,自以为“青春痘”未予理会,皮疹继续增大,自行外用“红霉素眼膏”及“痤疮膏”半月余未见明显疗效,遂于2014年3月14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及昆虫叮咬史等.体格检查: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鼻翼一直径约1.5 cm红色半球形结节,表面少量鳞屑,边界清,无明显浸润感(图1A),触之稍韧,无压痛,活动度稍差.

    作者:刘玉洁;顾安康;纪华安;张理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毛囊漏斗部肿瘤

    报告1例毛囊漏斗部肿瘤(tumor of the follicular infundibulum,TFI).患者女,76岁.因右侧内眦下方丘疹2年余入院.患者约2年余前右侧内眦下出现一肤色丘疹,近2个月逐渐增大,颜色加深呈黑褐色,伴瘙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可见上皮样细胞构成的细胞团块,呈水平方向生长,与表皮及毛囊相连,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诊断:TFI.

    作者:王霞;赵梦洁;朱里;钱悦;黄长征;陈思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结节性筋膜炎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4岁.因左眉外侧皮肤结节6个月,于2014年6月至我科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眉外侧出现一黄豆大肤色结节,无明显疼痛及瘙痒,未予诊治.其后结节迅速增大,未破溃,偶有轻度疼痛,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表皮囊肿继发感染,予头孢类药物口服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眉外侧一约2.5 cm×2 cm肤色结节,无破溃及结痂,境界欠清楚,边缘不规则(图1),质地稍硬,与皮下组织粘连,活动度差,无触痛.

    作者:周乃慧;杨子良;宋琳毅;刘铭;钱齐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发二期梅毒疹并发HIV感染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24岁.全身散在鳞屑性红斑、丘疹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5年2月11日就诊.患者1年余前双侧手背出现鳞屑性红斑、丘疹,渐累及躯干及四肢,皮疹反复出现,无明显自觉症状,曾被诊断为银屑病,未予治疗.1个月前皮疹突然加重,尤以面部及外生殖器为重,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任何处理.患者从19岁开始有同性性接触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颈部、腋窝及双侧腹股沟分别可触及约黄豆大淋巴结,活动度可,轻微触痛,余系统检查无特殊.

    作者:袁柳凤;赵兴云;伦文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3种不同类型弥漫性脱发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弥漫性雄激素性秃发(AGA)、休止期脱发及弥漫性斑秃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对于临床皮肤科医生,区分这3种疾病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通过对3种疾病的临床资料或病史、皮肤镜检查及组织病理表现的具体阐述,帮助皮肤科医生鉴别脱发类型并指导治疗.

    作者:董青;范卫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口服多西环素胶囊后食管溃疡

    报告1例口服多西环素胶囊后食管溃疡.患者女,26岁.患者因寻常痤疮口服多西环素胶囊,2d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疼及吞咽困难,结合电子胃镜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食管溃疡.停用多西环素,给予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对症治疗后食管黏膜恢复正常.

    作者:朱薇;倪海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二氧化碳激光微创治疗嵌甲4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CO2激光微创治疗嵌甲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甲缘部分甲板激光切除术及患侧缘部分甲母质碳化术,同时激光碳化除去化脓性肉芽肿组织,重塑甲侧缘正常结构,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45例(53处嵌甲)患者,50处获痊愈,另3处激光部位有甲刺长出,但未嵌入甲周组织,不影响走路.所有患者无临床症状复发,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激光微创治疗嵌甲操作简单,术后患者痛苦少,恢复快,趾甲外形恢复良好,且能达到根治目的,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松;曾山鹰;林利虹;万慧;李艳秋;葛伟;程晶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

    患者男,27岁.面部丘疹及结节半年余.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部出现红色半透明丘疹及结节,未予治疗,皮疹逐渐增多,部分皮损呈紫红色,少许结节破溃、结痂,以眼周为著,为求诊治,遂于2014年1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结核感染、传染病及其他内科疾病、手术、外伤和输血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T 36.8℃,P 90次/min,R18次/min,血压(BP)120/70 mmHg(1 mmHg=0.133 kP).心脏、肺部及腹部等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部对称性散在分布红色或紫色黍米至米粒大半透明丘疹及结节,以眼周为著,表面光滑,少数破溃结痂(图1A、B),结节柔软,未见水疱、脓疱、糜烂及渗出,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未见黏膜受累.

    作者:姜蔚蔚;朱英华;杨敏;崔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2、23及27水平变化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本病常因过敏原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及肾脏等多个系统.HSP发病主要与体液免疫异常有关,表现为B细胞活化后产生免疫球蛋白(Ig),引起变态反应.而B细胞活化及增殖过程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PC)、Th1/Th2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APC分泌的白介素(IL)-12家族(IL-12、IL-23和IL-27)被认为是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始动因子.因此,推测HSP中IL-12家族可能在Th2活化和Treg受抑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HSP患者血清IL-12、IL-23、IL-27及Th 1/Th2水平变化,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Civatte皮肤异色病1例

    患者女,54岁.因颈部网状褐色斑7年余,加重2年余,于2014年8月5日来我院门 诊就诊.7年余前患者颈部出现网状淡褐色斑,无明显自觉症状,自诉季节变化褐色斑无明显加重,未予任何诊治.2年余前色素斑颜色逐渐加深,遂到我院就诊.患者系农民,家住四川甘孜州,地处光照强烈地区.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糖尿病史,否认特殊化妆品使用及过敏史.否认焦油及沥青等相关物质接触史.患者已绝经,既往经量及经期正常,无痛经,末次月经时间为2006年.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周蓉颖;文翔;李咏;李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耳后斑块型粟丘疹2例

    斑块型粟丘疹(milia en plaque,MEP)是粟丘疹的一种特殊少见的类型,由Balzer和Fouquet于1903年首次描述,1978年由Hubler等[1]命名.本病由于发病少,极易漏诊及误诊,我科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男,24岁.因左侧耳后白色丘疹半年,于2013年12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半年前左侧耳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谷粒大白色丘疹,无自觉症状,此后皮疹逐渐增多,融合成片,未予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发病前局部外伤史及冻疮史,否认外用药物及化妆品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及遗传病史.

    作者:杨蕾;王秋枫;杨维玲;张洁;张继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一组少见疾病,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原发于皮肤的一种T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所致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CTCL发病机制不明,大量研究表明CTCL的发生与表观遗传学有着密切关系.表观遗传学在基因转录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组蛋白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DNA甲基化及microRNAs(miRNAs)等.随着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及组蛋白酶抑制剂等表观治疗药物在临床的成功应用,以及其对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高选择性,表观遗传成为CTCL研究的热点.该文就表观遗传学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miRNAs在CTCL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芳妮;张芊;谷晓广;张春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性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0岁.全身弥漫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7年,四肢丘疹及水疱微痒4年,于2013年9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上肢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皮损渐增多,并累及躯干,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内服中药及外用药物治疗,疗效欠佳.4年前四肢开始出现水疱及丘疹,有时自觉微痒,夏重冬轻,反复发作.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李正风;王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