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发生皮肤转移的恶性肿瘤78例临床分析

甘小艳;黄程辉;文海泉

关键词:转移, 皮肤, 恶性肿瘤
摘要:恶性肿瘤皮肤转移临床少见.据统计,1%~5%内脏恶性肿瘤发生皮肤转移.笔者回顾性分析了78例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内压增高性紫癜60例误诊分析

    笔者系统回顾了1999年12月-2007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血管内压增高性紫癜患者,发现有60例被误诊,并被不同程度地误治.笔者就本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如何避免误诊作一分析,旨在引起基层临床医师对本病的重视.

    作者:宋文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足趾接种性单纯疱疹1例

    患儿女,11岁.因右足拇趾簇集水疱4d,于2007年11月10日就诊.患儿10d前自觉左下唇缘灼热、刺痛,第2天晨起,灼痛处出现片状红斑,上有簇集水疱,针头至米粒大,疱液清,局部水肿明显,继之破溃,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未予治疗.

    作者:潘凤军;哈斯塔娜;王平乐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氨蝶呤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剂-1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甲氨蝶呤(MTX)对它的调节作用,以探讨MTX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MTX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MMP-9及TIMP-1的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9、TIMP-1、MMP-9/TIMP-1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血清中MMP-9、TIMP-1、MMP-9/TIMP-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MTX可能通过降低血清MMP-9、升高TIMP-1水平而起治疗作用.

    作者:罗权;林玲;朱慧兰;周欣;何玉清;张三泉;曾抗;张锡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儿童尖锐湿疣1例

    患儿男,11岁.包皮内出现菜花状新生物3个月,于2008年10月18日来院就诊.患儿3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包皮内有一米粒状丘疹,不痛不痒,随后逐渐长大,因无其他不适,未引起重视.10多天前,其父发现患儿包皮肿胀,包皮内有一巨大菜花状肿物.该儿发病前经常下河洗澡,与他人共用香皂,浴后赤身裸体趴在地上晒太阳,否认有性接触史.询问其父母均无类似病史和体征.

    作者:袁华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红皮病169例回顾性临床分析

    红皮病(erythroderma,ED)又称剥脱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是指鳞屑性红斑面积≥90%体表面积的皮肤疾病[1].红皮病病因往往不清,治疗困难,常伴有全身症状,危及生命,预后差.因此,笔者收集了我科1999-2007年收住入院的169例ED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琼;夏萍;方栩;郑志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CD4+CD25+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AD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4+CD25+、CD4+、CD25琳巴细胞亚群等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D儿童组CD4+CD25+/CD4+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8,P<0.05),婴幼儿组无明显差异(P=0.15,P>0.05),两组CD4+、CD25+细胞相比、轻中重组两两相比、局限型与泛发型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大于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对病情的判断无重要意义.

    作者:张雅洁;李青;周荣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残留性多指症

    患儿女,8个月.主诉:左手小指尺侧出现乳头状赘生物8个月.现病史:患儿出生时家长发现其左手小指尺侧有一米粒大肤色赘生物,未予治疗.随着年龄增大皮损略增大,为明确诊断,于2008年9月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作者:石秀艳;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与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相关的嗜酸性脂膜炎1例

    1病历摘要患儿女,7岁.因游走性皮下结节1个月,于2007年9月5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儿于2007年8月颈部出现一黄豆大皮下结节,质地中等,无痛痒,未予处理,2周前自行消退.不久腹部亦出现数个相似皮损,渐增至蚕豆大.既往体健,否认有咳嗽、胸痛、头痛、腹痛病史,有生吃螃蟹史.

    作者:闫洁;杨希川;郝飞;叶庆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天津地区沙眼衣原体野生株耐药鉴定及机制探索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30株沙眼衣原体野生株体外药物敏感性及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检测沙眼衣原体野生株对四环素、阿奇霉素及莫西沙星的敏感性,发现耐药菌株后,抽提出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应用PCR方法对抽提出的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四环素低抑菌浓度(MIC)≤0.313 mg/L有3株,MIC在0.313~0.625mg/L的有3株,0.625~1.250 mg/L的有8株,1.250~2.500 mg/L的有10株,MIC在2.500~5.000 mg/L的有4株,在5.000~10.000mg/L的有2株;阿奇霉素MIC<0.125 mg/L的为0株,在0.125~0.250 mg/L的有17株,在0.250~0.500 mg/L的有13株.莫西沙星的MIC均集中在0.060~0.120 mg/L之间.用四环素耐药决定因子(tetM)的引物对耐四环素的2株野生株的质粒DNA进行PCR扩增,2株均在约300 bp处出现1条明亮的条带;另1株敏感菌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淋球菌tetM98.36%同源.结论:天津地区已出现了对四环素耐药的沙眼衣原体野生株,检测的菌株对阿奇霉素和莫西沙星敏感.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包含tetM基因片段,考虑该耐药株的发生机制可能系由质粒介导的.

    作者:侯淑萍;江勇;邵丽丽;刘原君;刘全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下外生骨疣1例

    患者女,23岁.因右手示指甲缘下赘生物伴触痛1年,于2007年7月来我科就诊.1年前患者右手示指末端甲缘处针刺伤后开始出现一针头大结节,触之质硬,有痛感,未予诊治,其后结节缓慢增至黄豆大.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杨斌;徐凯;孔生生;晏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游离皮肤移植治疗阴部及其周围组织坏死性筋膜炎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下腹部出现红斑、阴囊和阴茎红肿10 d余,于2007年4月10 日入院.皮肤科检查:下腹部可见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压之稍褪色,可见片状分布的豌豆大血疱,部分干涸、结黑痂;阴囊及阴茎包皮充血、水肿明显,伴有糜烂、渗液,部分包皮呈黑色.

    作者:杨镓宁;戴耕武;潘宁;应川蓬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以脂膜炎为临床表现的皮肌炎1例

    脂膜炎是皮肌炎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以红斑性硬结或斑块为特征,伴或不伴有溃疡[1].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丛林;王文岭;苏有明;常冬青;杨蓉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乳头腺瘤

    报告1例青春期发病的乳头腺瘤.患者女,15岁.左侧乳头出现丘疹半年,约0.5 cm×0.5 cm大,突出正常乳头约1mm,不痛不痒,无破溃及渗液,境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呈疣状增生,肿瘤位于真皮内,呈腺腔样结构,腺体腔而由高柱状嗜酸性细胞组成,可见顶浆分泌,外层是肌上皮细胞.腔内乳头瘤样突起明显,细胞无异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胚抗原(CEA)、角蛋白(CK)-7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诊断:乳头腺瘤.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丛状血管瘤1例

    1病历摘要患儿女,1.5岁.因左耳后下部出现环状红斑1年余,于2008年3月27日至本科门诊就诊.患儿1年前左耳后下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一风团,中央有小水疱,其母用针头刺破水疱后逐渐形成红色斑块,随后又出现2枚类似皮损,皮损无自觉症状.曾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复方地塞米松乳膏治疗无效.患儿患病以来饮食、两便正常,精神好.父母身体健康,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邓丹琪;胡大雁;袁李梅;樊应俊;刘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抗生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2003-2008年对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为诊断的86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抗生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越阳;郭春芳;李灵匀;王强;李铁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报告1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女,58岁.4个月前左下肢出现丘疹、斑块及溃疡,伴有疼痛和瘙痒.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血清中检查出单克隆IgA λ链免疫球蛋白区带.骨髓穿刺检查示浆细胞及幼稚浆细胞增多.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作者:汪旸;李薇薇;杨勇;武玲慎;涂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浅表恶性肿瘤疗效观察

    基底细胞癌、鲍恩病好发于老年人或长期接触砷剂者,皮损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发病数年后就诊,部分患者皮损面积较大.

    作者:万学峰;朱雅琳;惠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系统性硬皮病与组织纤维化

    系统性硬皮病(SS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在基因易感性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刺激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进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而组织纤维化的发生与组织微环境改变有关,在众多导致组织微环境改变的因素中,转化生长因子-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内皮素-1、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4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钠;林有坤;刘京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市灾区皮肤病发病情况分析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绵阳市位于地震重灾区,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呈爆发性增长,现将地震期间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任虎;宾彬;黄海军;周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婴儿丛状血管瘤

    报告1例婴儿丛状血管瘤.患儿女,1岁.下腹部出现红色斑块半年.皮肤科检查:下腹部至左腰髋部有一紫红色斑,质地偏硬,表面略不平,皮温稍高.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细胞团块,毛细血管聚集成簇,并可见不规则的腔隙,高倍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和周皮细胞形成半月形管腔,胞核为圆形,部分呈梭形,细胞无异形性.诊断:丛状血管瘤.

    作者:王涛;刘跃华;方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