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虎;宾彬;黄海军;周雪梅
由于多性伴、无保护性肛交等高危性行为的普遍存在[1],男同性性接触者性传播疾病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以往对于高危人群患多种性传播疾病的报道较多,但男同性性接触者感染HIV且并发梅毒或尖锐湿疣的报道较少,现将笔者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作者:汪宇;陆洪光;蔡灵龙;林舒;李家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系统性硬皮病(SS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认为在基因易感性基础上,由于环境因素刺激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进而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及细胞外基质合成与沉积,导致组织纤维化的发生.而组织纤维化的发生与组织微环境改变有关,在众多导致组织微环境改变的因素中,转化生长因子-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内皮素-1、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4和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何钠;林有坤;刘京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基底细胞癌、鲍恩病好发于老年人或长期接触砷剂者,皮损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发病数年后就诊,部分患者皮损面积较大.
作者:万学峰;朱雅琳;惠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1病历摘要患儿女,1.5岁.因左耳后下部出现环状红斑1年余,于2008年3月27日至本科门诊就诊.患儿1年前左耳后下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一风团,中央有小水疱,其母用针头刺破水疱后逐渐形成红色斑块,随后又出现2枚类似皮损,皮损无自觉症状.曾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和复方地塞米松乳膏治疗无效.患儿患病以来饮食、两便正常,精神好.父母身体健康,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者.
作者:邓丹琪;胡大雁;袁李梅;樊应俊;刘流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D4+CD25+T细胞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AD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4+CD25+、CD4+、CD25琳巴细胞亚群等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D儿童组CD4+CD25+/CD4+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8,P<0.05),婴幼儿组无明显差异(P=0.15,P>0.05),两组CD4+、CD25+细胞相比、轻中重组两两相比、局限型与泛发型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大于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但对病情的判断无重要意义.
作者:张雅洁;李青;周荣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我科2003-2008年对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为诊断的86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抗生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越阳;郭春芳;李灵匀;王强;李铁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1病历摘要患儿女,7岁.因游走性皮下结节1个月,于2007年9月5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儿于2007年8月颈部出现一黄豆大皮下结节,质地中等,无痛痒,未予处理,2周前自行消退.不久腹部亦出现数个相似皮损,渐增至蚕豆大.既往体健,否认有咳嗽、胸痛、头痛、腹痛病史,有生吃螃蟹史.
作者:闫洁;杨希川;郝飞;叶庆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甲氨蝶呤(MTX)对它的调节作用,以探讨MTX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MTX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中MMP-9及TIMP-1的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9、TIMP-1、MMP-9/TIMP-1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血清中MMP-9、TIMP-1、MMP-9/TIMP-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MTX可能通过降低血清MMP-9、升高TIMP-1水平而起治疗作用.
作者:罗权;林玲;朱慧兰;周欣;何玉清;张三泉;曾抗;张锡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30株沙眼衣原体野生株体外药物敏感性及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在细胞培养的基础上检测沙眼衣原体野生株对四环素、阿奇霉素及莫西沙星的敏感性,发现耐药菌株后,抽提出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应用PCR方法对抽提出的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四环素低抑菌浓度(MIC)≤0.313 mg/L有3株,MIC在0.313~0.625mg/L的有3株,0.625~1.250 mg/L的有8株,1.250~2.500 mg/L的有10株,MIC在2.500~5.000 mg/L的有4株,在5.000~10.000mg/L的有2株;阿奇霉素MIC<0.125 mg/L的为0株,在0.125~0.250 mg/L的有17株,在0.250~0.500 mg/L的有13株.莫西沙星的MIC均集中在0.060~0.120 mg/L之间.用四环素耐药决定因子(tetM)的引物对耐四环素的2株野生株的质粒DNA进行PCR扩增,2株均在约300 bp处出现1条明亮的条带;另1株敏感菌株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与淋球菌tetM98.36%同源.结论:天津地区已出现了对四环素耐药的沙眼衣原体野生株,检测的菌株对阿奇霉素和莫西沙星敏感.耐药菌株的质粒DNA包含tetM基因片段,考虑该耐药株的发生机制可能系由质粒介导的.
作者:侯淑萍;江勇;邵丽丽;刘原君;刘全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根据3例种痘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hydroa vacciniforme-like CTCL)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一步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3例hydroa vacciniforme-like C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3例患者均为幼年发病,皮损开始出现在曝光部位,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后进展性或逐渐蔓延至非曝光部位,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致密的淋巴样细胞浸润达真皮下层甚至脂肪层,常侵犯血管;免疫组化组织病理显示浸润细胞以CD8(+)细胞为主;T细胞受体γ基因(TCRγ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EB(Epstein-Barr)病毒原位杂交(+).结论:该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该病预后差,但干扰索治疗可改善症状.
作者:相广才;宋楠萌;桑建利;汪晨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脂膜炎是皮肌炎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以红斑性硬结或斑块为特征,伴或不伴有溃疡[1].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丛林;王文岭;苏有明;常冬青;杨蓉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研究胫前黏液性水肿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4例胫前黏液性水肿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阿新蓝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4例胫前黏液性水肿患者多表现为胫前肤色、淡红色或褐黄色坚实水肿性斑块或结节.真皮中下部可见大量淡蓝色的线状或颗粒状粘蛋白沉积,胶原纤维分离,部分成纤维细胞数目增多,阿新蓝染色阳性.治疗局部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皮损内注射疗效显著.结论:胫前黏液性水肿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具特征性,手术所见亦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陈红英;陈柳青;李勇;董佩晶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儿男,11岁.包皮内出现菜花状新生物3个月,于2008年10月18日来院就诊.患儿3个月前洗澡时发现包皮内有一米粒状丘疹,不痛不痒,随后逐渐长大,因无其他不适,未引起重视.10多天前,其父发现患儿包皮肿胀,包皮内有一巨大菜花状肿物.该儿发病前经常下河洗澡,与他人共用香皂,浴后赤身裸体趴在地上晒太阳,否认有性接触史.询问其父母均无类似病史和体征.
作者:袁华刚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儿女,8个月.主诉:左手小指尺侧出现乳头状赘生物8个月.现病史:患儿出生时家长发现其左手小指尺侧有一米粒大肤色赘生物,未予治疗.随着年龄增大皮损略增大,为明确诊断,于2008年9月9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
作者:石秀艳;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9年第08期
寻常疣(verruca vulgaris)系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其他部位亦可见到,但面部泛发性寻常疠较为少见.
作者:李雪梅;李薇;张锡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患者女,23岁.因右手示指甲缘下赘生物伴触痛1年,于2007年7月来我科就诊.1年前患者右手示指末端甲缘处针刺伤后开始出现一针头大结节,触之质硬,有痛感,未予诊治,其后结节缓慢增至黄豆大.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杨斌;徐凯;孔生生;晏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8期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特大地震,绵阳市位于地震重灾区,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呈爆发性增长,现将地震期间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任虎;宾彬;黄海军;周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8期
2007年3月-2008年4月我科应用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及慢性湿疹,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虹;张瑞丽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报告1例顶泌汗腺汗囊瘤.患者男,60岁.左下眼睑结节1年余.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可见一囊肿结构,囊壁由2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部分上皮细胞可见断头分泌.
作者:闫洁;杨希川;郝飞;叶庆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恶性肿瘤皮肤转移临床少见.据统计,1%~5%内脏恶性肿瘤发生皮肤转移.笔者回顾性分析了78例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甘小艳;黄程辉;文海泉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