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倪通;车敦发;吴波;倪容之

关键词:肉瘤, 皮肤纤维
摘要:患者男,67岁.因腹部皮肤结节不断复发50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50年前起无明显诱因腹部皮肤出现结节,逐渐增至鸽蛋大,无痛痒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脂肪瘤,予以手术切除,未作组织病理检查.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烧伤瘢痕继发鳞状细胞癌并发腋窝表皮囊肿恶变1例

    患者女,46岁.36年前背部烫伤后遗留大片瘢痕.1年前因瘢痕瘙痒,搔抓后破溃,形成指甲大浅溃疡,经久不愈.半年前,溃疡面迅速扩大,基底呈菜花样增生,形成肿块,偶有渗出,并有异味.

    作者:郭海霞;刘刚;靖亚莎;李鹏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阴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报告1例外阴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患者女,70岁.外阴红斑、增生、破溃、渗液2年.皮肤科检查见外阴及其周围有一11 cm×10 cm浸润性暗红斑,边界清楚,边缘略隆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部和真皮上部可见不典型单核细胞浸润,多个异形细胞聚集成巢,甚似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CD43、Ki-67均(+),CD4、CD8、CD20、CD79α、CD30均(-).诊断:外阴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曹鸿玮;陈燕辉;李琳;陈建立;孟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迪银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

    311 nm中波紫外线(UVB)现已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宽谱UVB相比,窄谱UVB具有疗效好、缓解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窄谱UVB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皮肤病已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采用窄谱UVB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学峰;惠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皮肤垢着病1例

    患者男,16岁.因龟头出现黑褐色硬痂样附着物2个月余,于2003年4月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03年2月起,龟头部位出现粟粒大黑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嗣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发病前龟头局部无炎症、破损,局部无接触特殊物品史,个人生活史无特殊.发病前及病程中,患者精神及心理状态无任何异常.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郁博;何威;吴军;何云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状疱疹30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HZ)的发病特点、治疗与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结果:病程及PHN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初诊时间、治疗用药相关.结论:早期治疗、合理用药对缩短病程及防止PHN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冯和平;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广西地区壮族人寻常性银屑病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1].

    作者:郑文军;林有坤;潘尚领;温斯健;李辉;陈文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报告1例切除14年后复发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62岁.14年前行右胫前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3个月前右胫前原手术部位又出现一肿块,逐渐增大,3 d前肿块表面皮肤破溃,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排列呈梭形或星形,可见核分裂相及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位于黏液样基质中,间质血管丰富,出血明显.

    作者:伍洲炜;朴英兰;施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1例

    2006年8月我科收治1例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PM)和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叠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燕萍;魏羽佳;蔡中海;凌淑清;廖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Maxemeter(R)和Corneofix(R)对寻常性银屑病病情的评判

    目的:探讨采用皮肤黑素和血红素测量仪Maxemeter和Corneofix粘贴片法评判银屑病红斑程度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变化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5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采用Maxemeter M16 测定红斑指数和Corneofix粘贴片检测表皮代谢情况.结果:红斑指数进行期为625.83,稳定期为624.80,消退期为608.22,进行期与消退期、稳定期与消退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皮样本角化不全细胞计数进行期与稳定期,稳定期与消退期,进行期与消退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Maxemeter和Corneofix是两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银屑病病情判断的客观手段.

    作者:谈怡雯;袁肖海;戴尔红;王学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增殖型天疱疮1例

    患者女,40岁.因口腔反复破溃,伴疼痛6年,全身散发红斑、结节、糜烂3年,于2006年5月至我科就诊.

    作者:张洁;闫国富;刁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1例

    患者男,25岁.因普秃25年,掌跖角化、甲板异常23年,于2006年4月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赵越;王琳;张谊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节性黄瘤并发高脂蛋白血症1例

    患者男,37岁.面部、四肢皮肤出现黄色丘疹及斑块20年,于2006年4月19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杨晓红;赵凤莲;王洋;李华;王巍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

    患者女,42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耳后出现丘疹,初期为粟粒大小,逐渐增大,呈鲜红色,易破溃出血,偶感瘙痒.皮损逐渐增多,部分融合.近1周左耳后结节再次破溃出血,于2006年4月12日到我科就诊.

    作者:张莹;张朝栋;卢凤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红斑狼疮的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

    红斑狼疮是一谱系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该类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各种类型红斑狼疮皮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狼疮带试验结果进行概述,并对几种少见的红斑狼疮亚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廖文俊;樊平申;胡雪慧;王胜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患者男,67岁.因腹部皮肤结节不断复发50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50年前起无明显诱因腹部皮肤出现结节,逐渐增至鸽蛋大,无痛痒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脂肪瘤,予以手术切除,未作组织病理检查.

    作者:倪通;车敦发;吴波;倪容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发性纤维毛囊瘤

    报告1例单发性纤维毛囊瘤.患者男,68岁.右侧鼻翼外下方出现疣状增生物4年,无自觉症状.增生物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瘤细胞索或细胞团,互相吻合交织成网状团块,嵌于纤维性间质中.诊断:单发性纤维毛囊瘤.

    作者:杨宪鲁;袁伟;王海燕;张信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皮肤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可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病变,包括类风湿结节,速发类风湿结节病、类风湿结节病、类风湿血管炎、Felty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关节炎间质的肉芽肿皮炎、栅栏状中性粒细胞肉芽肿皮炎、类风湿中性粒细胞皮炎.

    作者:侯麦花;骆丹;朱文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表现为丘疹和斑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报告1例以丘疹和斑块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男,79岁.因胃溃疡、血红蛋白降低住院治疗.入院后3 d开始发热,头面部与躯干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和斑块,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额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层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散在核尘和异形细胞.

    作者:徐顺明;曹艳云;张彬;王登山;费晓春;周贤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5年1月-2006年5月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商品名:明欣利迪,四川明欣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扁平疣,并以基质作为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长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标记表达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P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存档蜡块重新进行切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5岁,主要体征为无症状的结节、斑块或肿块.首次发现SPTL伴眼球突出2例.瘤细胞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细胞大小不等、异形性明显.瘤内可见豆袋细胞、肉芽肿、小片坏死和肿瘤细胞浸润血管.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志T细胞内抗原-1(TIA-1)、颗粒酶B(Gr B)、CD2、CD3、CD8、CD45RO,不表达CD4、CD20、CD56和CD68.2例患者部分大瘤细胞表达CD30.接受随访的11例患者7例死于本病.结论:SPTL有特殊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标记;皮损溃疡形成、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琳;万川;廖殿英;张文燕;徐晨;邱瑞成;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