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王琳;张谊芝
报告1例单发性纤维毛囊瘤.患者男,68岁.右侧鼻翼外下方出现疣状增生物4年,无自觉症状.增生物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瘤细胞索或细胞团,互相吻合交织成网状团块,嵌于纤维性间质中.诊断:单发性纤维毛囊瘤.
作者:杨宪鲁;袁伟;王海燕;张信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6年8月我科收治1例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PM)和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叠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燕萍;魏羽佳;蔡中海;凌淑清;廖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寻常性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具体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和免疫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1].
作者:郑文军;林有坤;潘尚领;温斯健;李辉;陈文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安全性.方法:对20例住院的SLE患者进行APBSCT治疗.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4 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d),4~5 d.预处理方案为CTX 50 mg/(kg·d),4 d;抗胸腺球蛋白(ATG)15~25 mg/(kg·d),共3 d.预处理结束后回输采集到的CD34+造血干细胞.着重观察并评价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3年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为0%.移植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为发热、呕吐、脱发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等,出院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带状疱疹、贫血、巨细胞病毒血症等.经对症处理均可好转.结论:APBSCT治疗SLE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目前采用的动员及预处理方案均比较安全,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做好应对措施,有利于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
作者:李建华;曾抗;周再高;黄良;孙竞;彭学标;孙乐栋;徐丹;刁友涛;孟凡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46岁.36年前背部烫伤后遗留大片瘢痕.1年前因瘢痕瘙痒,搔抓后破溃,形成指甲大浅溃疡,经久不愈.半年前,溃疡面迅速扩大,基底呈菜花样增生,形成肿块,偶有渗出,并有异味.
作者:郭海霞;刘刚;靖亚莎;李鹏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外伤后右腹股沟溃疡3年、外阴部溃疡5个月,伴疼痛2个月,于2005年12月8日入我院.3年前患者因车祸致右侧腹股沟外伤,在当地医院行伤口清创缝合后很快愈合.
作者:郑岳臣;陈善娟;冯爱平;张;毛叶红;孟赤;黄文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好发于青、中年妇女.老年人患SLE由于临床上少见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
作者:陈明玉;赵佳;孙乐栋;周洪波;张禁;曾抗;刁友涛;周再高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42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耳后出现丘疹,初期为粟粒大小,逐渐增大,呈鲜红色,易破溃出血,偶感瘙痒.皮损逐渐增多,部分融合.近1周左耳后结节再次破溃出血,于2006年4月12日到我科就诊.
作者:张莹;张朝栋;卢凤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25岁.因普秃25年,掌跖角化、甲板异常23年,于2006年4月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赵越;王琳;张谊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67岁.因腹部皮肤结节不断复发50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50年前起无明显诱因腹部皮肤出现结节,逐渐增至鸽蛋大,无痛痒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脂肪瘤,予以手术切除,未作组织病理检查.
作者:倪通;车敦发;吴波;倪容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儿男,7岁.因全身皮肤干燥,大量鳞屑7年,于2006年7月4日至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就诊,门诊拟鱼鳞病收入院.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头皮有少量脓疱,躯干,四肢较多水疱.后皮肤逐渐干燥,全身有大量鳞屑,冬季瘙痒,脱屑明显,偶有水疱,二三天可消退.给予尿囊素等外用症状略有缓解.平素躯干、四肢出汗不良,鳞屑较厚部位皮肤经常皲裂,伴疼痛.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毕新岭;姚岚;顾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白介素(IL)-22和IL-22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在皮肤黑素瘤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荧光素酶试验对信号转导子和催化子3(STAT3)活性的分析,观察IL-22与其受体(IL-22R)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和PCR检测,分析IL-22与IL-22R结合蛋白(IL-22BP)的相互关系.结果:IL-22与IL-10R、IL-22R结合后能够诱导信号转导子和STAT3活化.基因转染实验显示IL-22BP具有抑制IL-22活性的功能.结论:IL-22、IL-10R、IL-22R和IL-22BP在黑素瘤细胞中具有相互调节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在皮肤黑素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姜培红;元雄良治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48岁.主诉:双手、足关节反复疼痛伴皮下结节20年.现病史:患者20年前在饮酒后右足跖出现疼痛,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尿酸偏高,高达690 μmol/L(正常值149~416 μmol/L).
作者:李福伦;徐蓉;王一飞;李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以丘疹和斑块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男,79岁.因胃溃疡、血红蛋白降低住院治疗.入院后3 d开始发热,头面部与躯干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和斑块,外周血及骨髓检查符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额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中下层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为主,散在核尘和异形细胞.
作者:徐顺明;曹艳云;张彬;王登山;费晓春;周贤琼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采用皮肤黑素和血红素测量仪Maxemeter和Corneofix粘贴片法评判银屑病红斑程度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变化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5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采用Maxemeter M16 测定红斑指数和Corneofix粘贴片检测表皮代谢情况.结果:红斑指数进行期为625.83,稳定期为624.80,消退期为608.22,进行期与消退期、稳定期与消退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皮样本角化不全细胞计数进行期与稳定期,稳定期与消退期,进行期与消退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Maxemeter和Corneofix是两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银屑病病情判断的客观手段.
作者:谈怡雯;袁肖海;戴尔红;王学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褐黄病.患者男,49岁.面部、耳郭、双手背肤色呈蓝绿色20余年,排尿后尿液变黑4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萎缩、变薄,真皮内胶原纤维变性,胶原束肿胀,束间可见棕黄色、均质团块状物质沉积.甲苯胺蓝染色示团块状物质呈黑色.尿液加入10%NaOH溶液后变成黑色.腰椎X线检查示腰椎骨质疏松,椎间盘钙化,椎间盘突出.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褐黄病.
作者:陈龙;朱林学;陈柳青;姜一化;李东升;曾志良;周小勇;王玮蓁;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37岁.面部、四肢皮肤出现黄色丘疹及斑块20年,于2006年4月19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杨晓红;赵凤莲;王洋;李华;王巍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切除14年后复发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62岁.14年前行右胫前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3个月前右胫前原手术部位又出现一肿块,逐渐增大,3 d前肿块表面皮肤破溃,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排列呈梭形或星形,可见核分裂相及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位于黏液样基质中,间质血管丰富,出血明显.
作者:伍洲炜;朴英兰;施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类风湿关节炎可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病变,包括类风湿结节,速发类风湿结节病、类风湿结节病、类风湿血管炎、Felty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关节炎间质的肉芽肿皮炎、栅栏状中性粒细胞肉芽肿皮炎、类风湿中性粒细胞皮炎.
作者:侯麦花;骆丹;朱文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5年1月-2006年5月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商品名:明欣利迪,四川明欣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扁平疣,并以基质作为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长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