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坏疽性脓皮病样毛孢子菌病

郑岳臣;陈善娟;冯爱平;张;毛叶红;孟赤;黄文英

关键词:毛孢子菌病, 坏疽性脓皮病样, 溃疡, 阿萨希丝孢酵母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外伤后右腹股沟溃疡3年、外阴部溃疡5个月,伴疼痛2个月,于2005年12月8日入我院.3年前患者因车祸致右侧腹股沟外伤,在当地医院行伤口清创缝合后很快愈合.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1例

    患者男,25岁.因普秃25年,掌跖角化、甲板异常23年,于2006年4月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赵越;王琳;张谊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308 nm氯化氙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Xtrac颠峰准分子激光系统对77例白癜风患者不同部位共292处皮损进行治疗,每周1~2次.并观察疗效,达到3级色素恢复后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面颈部皮损起效快,其次为躯干部、四肢,褶皱部慢;年龄<18岁患者皮损起效快于年龄>18岁患者;不同性别、疾病分期、病程、皮肤类型患者的起效快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其疗效与年龄、皮损部位有关.

    作者:刁庆春;薛梅;桑小川;陈谊;谭励;阎国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面部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68岁.因左侧面部肿块溃疡1年,于2005年8月16日在本院就诊.1年前患者左侧面部出现一个黄豆大结节,逐渐增大并溃破,在当地卫生所予以药物(具体用药不详)外用,治疗后皮损无好转.

    作者:叶文静;秦兰英;邢卫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阴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报告1例外阴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患者女,70岁.外阴红斑、增生、破溃、渗液2年.皮肤科检查见外阴及其周围有一11 cm×10 cm浸润性暗红斑,边界清楚,边缘略隆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部和真皮上部可见不典型单核细胞浸润,多个异形细胞聚集成巢,甚似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CD3、CD43、Ki-67均(+),CD4、CD8、CD20、CD79α、CD30均(-).诊断:外阴Paget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作者:张江安;于建斌;曹鸿玮;陈燕辉;李琳;陈建立;孟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报告1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男,61岁.因头痛、发热、视力及听力下降3个月就诊,检查发现双眼急性色素膜炎.1个月后面部出现色素脱失斑以及部分头发变白.

    作者:常建民;石超;傅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带状疱疹30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HZ)的发病特点、治疗与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结果:病程及PHN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初诊时间、治疗用药相关.结论:早期治疗、合理用药对缩短病程及防止PHN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冯和平;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5年1月-2006年5月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商品名:明欣利迪,四川明欣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扁平疣,并以基质作为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蔡长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复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报告1例切除14年后复发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62岁.14年前行右胫前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3个月前右胫前原手术部位又出现一肿块,逐渐增大,3 d前肿块表面皮肤破溃,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排列呈梭形或星形,可见核分裂相及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位于黏液样基质中,间质血管丰富,出血明显.

    作者:伍洲炜;朴英兰;施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植物光皮炎伴手指坏疽

    报告1例植物光皮炎伴手指坏疽.患者女,51岁.进食野菜后在烈日下暴晒2 h,结果暴露部位出现非凹陷性水肿性红斑.数日后水肿处出现大片瘀斑,并结痂,手指出现疼痛、坏疽.经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治疗4周,黑痂多数脱落,坏疽面积不再扩大.

    作者:李峰;马东来;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黑踵病1例

    黑踵病为足跟部的皮下出血,该病本身无大碍,但表现不典型者易被误诊为黑素瘤,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卫凤莲;廖万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混合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1例

    2006年8月我科收治1例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PM)和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叠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燕萍;魏羽佳;蔡中海;凌淑清;廖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皮肤平滑肌错构瘤1例

    患者女,21岁.因左臀部片状斑块伴触痛1个月,于2006年4月1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时左臀部一处皮肤肤色略深,无自觉症状,未予以治疗.

    作者:郑军;徐丽敏;纪华安;肖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坏疽性脓皮病样毛孢子菌病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外伤后右腹股沟溃疡3年、外阴部溃疡5个月,伴疼痛2个月,于2005年12月8日入我院.3年前患者因车祸致右侧腹股沟外伤,在当地医院行伤口清创缝合后很快愈合.

    作者:郑岳臣;陈善娟;冯爱平;张;毛叶红;孟赤;黄文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增殖型天疱疮1例

    患者女,40岁.因口腔反复破溃,伴疼痛6年,全身散发红斑、结节、糜烂3年,于2006年5月至我科就诊.

    作者:张洁;闫国富;刁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痛风

    患者男,48岁.主诉:双手、足关节反复疼痛伴皮下结节20年.现病史:患者20年前在饮酒后右足跖出现疼痛,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尿酸偏高,高达690 μmol/L(正常值149~416 μmol/L).

    作者:李福伦;徐蓉;王一飞;李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标记表达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P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存档蜡块重新进行切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5岁,主要体征为无症状的结节、斑块或肿块.首次发现SPTL伴眼球突出2例.瘤细胞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细胞大小不等、异形性明显.瘤内可见豆袋细胞、肉芽肿、小片坏死和肿瘤细胞浸润血管.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志T细胞内抗原-1(TIA-1)、颗粒酶B(Gr B)、CD2、CD3、CD8、CD45RO,不表达CD4、CD20、CD56和CD68.2例患者部分大瘤细胞表达CD30.接受随访的11例患者7例死于本病.结论:SPTL有特殊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标记;皮损溃疡形成、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琳;万川;廖殿英;张文燕;徐晨;邱瑞成;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白介素22在皮肤黑素瘤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探索白介素(IL)-22和IL-22相关的细胞因子受体在皮肤黑素瘤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荧光素酶试验对信号转导子和催化子3(STAT3)活性的分析,观察IL-22与其受体(IL-22R)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和PCR检测,分析IL-22与IL-22R结合蛋白(IL-22BP)的相互关系.结果:IL-22与IL-10R、IL-22R结合后能够诱导信号转导子和STAT3活化.基因转染实验显示IL-22BP具有抑制IL-22活性的功能.结论:IL-22、IL-10R、IL-22R和IL-22BP在黑素瘤细胞中具有相互调节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在皮肤黑素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姜培红;元雄良治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莱特勒-西韦病

    报告1例莱特勒-西韦病(非类脂组织细胞增多症).患儿男,2个月.出生时颈部及下肢即有棕黄色丘疹、斑丘疹、鳞屑及痂皮,逐渐累及头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皮损反复发作.皮损印片可见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

    作者:李敏;尹光文;李冬芹;李小红;黄玉成;赵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安全性.方法:对20例住院的SLE患者进行APBSCT治疗.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4 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d),4~5 d.预处理方案为CTX 50 mg/(kg·d),4 d;抗胸腺球蛋白(ATG)15~25 mg/(kg·d),共3 d.预处理结束后回输采集到的CD34+造血干细胞.着重观察并评价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3年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为0%.移植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为发热、呕吐、脱发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等,出院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带状疱疹、贫血、巨细胞病毒血症等.经对症处理均可好转.结论:APBSCT治疗SLE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目前采用的动员及预处理方案均比较安全,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做好应对措施,有利于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

    作者:李建华;曾抗;周再高;黄良;孙竞;彭学标;孙乐栋;徐丹;刁友涛;孟凡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5年1月-12月采用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53例带状疱疹患者,并与红外线照射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敬东;王飞;潘永正;戴星;陈玉霞;戚翠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