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明;曹艳云;张彬;王登山;费晓春;周贤琼
患者女,41岁.因面颊、手指背暗红色斑块伴瘙痒半年,于2006年4月25日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面颊、双手指背出现暗红色斑块,似冻疮样,伴瘙痒,无疼痛,随后斑块逐渐扩大,并出现糜烂、鳞屑及结痂.
作者:吕静;李惠;单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儿男,7岁.因全身皮肤干燥,大量鳞屑7年,于2006年7月4日至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就诊,门诊拟鱼鳞病收入院.患儿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头皮有少量脓疱,躯干,四肢较多水疱.后皮肤逐渐干燥,全身有大量鳞屑,冬季瘙痒,脱屑明显,偶有水疱,二三天可消退.给予尿囊素等外用症状略有缓解.平素躯干、四肢出汗不良,鳞屑较厚部位皮肤经常皲裂,伴疼痛.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毕新岭;姚岚;顾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42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耳后出现丘疹,初期为粟粒大小,逐渐增大,呈鲜红色,易破溃出血,偶感瘙痒.皮损逐渐增多,部分融合.近1周左耳后结节再次破溃出血,于2006年4月12日到我科就诊.
作者:张莹;张朝栋;卢凤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25岁.因普秃25年,掌跖角化、甲板异常23年,于2006年4月3日来我院就诊.
作者:赵越;王琳;张谊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科于2005年1月-12月采用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53例带状疱疹患者,并与红外线照射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作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敬东;王飞;潘永正;戴星;陈玉霞;戚翠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类风湿关节炎可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肤病变,包括类风湿结节,速发类风湿结节病、类风湿结节病、类风湿血管炎、Felty综合征、坏疽性脓皮病、关节炎间质的肉芽肿皮炎、栅栏状中性粒细胞肉芽肿皮炎、类风湿中性粒细胞皮炎.
作者:侯麦花;骆丹;朱文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植物光皮炎伴手指坏疽.患者女,51岁.进食野菜后在烈日下暴晒2 h,结果暴露部位出现非凹陷性水肿性红斑.数日后水肿处出现大片瘀斑,并结痂,手指出现疼痛、坏疽.经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治疗4周,黑痂多数脱落,坏疽面积不再扩大.
作者:李峰;马东来;晋红中;王宝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311 nm中波紫外线(UVB)现已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与宽谱UVB相比,窄谱UVB具有疗效好、缓解时间长等优点.近年来窄谱UVB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某些皮肤病已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采用窄谱UVB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学峰;惠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刺激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白介素(IL)-4和干扰素(IFN)-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Hp抗体(Hp-IgG),随机选择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Hp抗体阳性14例,Hp抗体阴性11例)、18名正常者(Hp抗体阳性9例,Hp抗体阴性9例),以Hp超声粉碎菌或植物血凝素(PHA)分别刺激其体外培养的PBMC,ELISA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的IL-4和IFN-γ水平.结果:在Hp或PHA刺激下,Hp抗体阳性及Hp抗体阴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产生IL-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IFN-γ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Hp抗体阳性患者)或无显著差异(Hp抗体阴性患者);但Hp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PBMC产生的IL-4及IFN-γ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入组的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经Hp刺激,可导致Th细胞亚群失衡,Th2免疫应答占优势.
作者:蔡涛;李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红斑狼疮是一谱系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该类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判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各种类型红斑狼疮皮损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狼疮带试验结果进行概述,并对几种少见的红斑狼疮亚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廖文俊;樊平申;胡雪慧;王胜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黑踵病为足跟部的皮下出血,该病本身无大碍,但表现不典型者易被误诊为黑素瘤,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卫凤莲;廖万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科于2004年5月-2006年8月采用丹参酮胶囊口服联合2%氯柳酊外用治疗寻常痤疮,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敏;宋英;王秀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标记表达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PT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存档蜡块重新进行切片,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中位年龄29.5岁,主要体征为无症状的结节、斑块或肿块.首次发现SPTL伴眼球突出2例.瘤细胞在皮下脂肪内呈脂膜炎样浸润,细胞大小不等、异形性明显.瘤内可见豆袋细胞、肉芽肿、小片坏死和肿瘤细胞浸润血管.瘤细胞表达T细胞标志T细胞内抗原-1(TIA-1)、颗粒酶B(Gr B)、CD2、CD3、CD8、CD45RO,不表达CD4、CD20、CD56和CD68.2例患者部分大瘤细胞表达CD30.接受随访的11例患者7例死于本病.结论:SPTL有特殊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标记;皮损溃疡形成、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王琳;万川;廖殿英;张文燕;徐晨;邱瑞成;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HZ)的发病特点、治疗与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结果:病程及PHN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初诊时间、治疗用药相关.结论:早期治疗、合理用药对缩短病程及防止PHN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冯和平;常建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67岁.因腹部皮肤结节不断复发50年,于2006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50年前起无明显诱因腹部皮肤出现结节,逐渐增至鸽蛋大,无痛痒等不适,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脂肪瘤,予以手术切除,未作组织病理检查.
作者:倪通;车敦发;吴波;倪容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家族性摩擦性黑变病遗传特点,并探讨RE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一摩擦性黑变病家系患者,分析其发病特点.提取患者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RET基因第11号外显子,并进行测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鉴定.结果:家族性摩擦性黑变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在此家系中未见RET634基因突变.结论:家族性摩擦性黑变病与RET634基因突变无关.
作者:左亚刚;刘跃华;王宏伟;朱铁山;方凯;王宝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33岁.2002年初四肢关节反复出现酸痛与肿胀,伴有口腔溃疡及原因不明的皮肤瘀点、瘀斑,月经量增多.
作者:冯欢;王辰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报告1例褐黄病.患者男,49岁.面部、耳郭、双手背肤色呈蓝绿色20余年,排尿后尿液变黑4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萎缩、变薄,真皮内胶原纤维变性,胶原束肿胀,束间可见棕黄色、均质团块状物质沉积.甲苯胺蓝染色示团块状物质呈黑色.尿液加入10%NaOH溶液后变成黑色.腰椎X线检查示腰椎骨质疏松,椎间盘钙化,椎间盘突出.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褐黄病.
作者:陈龙;朱林学;陈柳青;姜一化;李东升;曾志良;周小勇;王玮蓁;段逸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6年8月我科收治1例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PM)和混合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叠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燕萍;魏羽佳;蔡中海;凌淑清;廖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安全性.方法:对20例住院的SLE患者进行APBSCT治疗.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4 g/m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d),4~5 d.预处理方案为CTX 50 mg/(kg·d),4 d;抗胸腺球蛋白(ATG)15~25 mg/(kg·d),共3 d.预处理结束后回输采集到的CD34+造血干细胞.着重观察并评价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3年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造血干细胞均成功植入.移植相关的死亡率为0%.移植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为发热、呕吐、脱发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等,出院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带状疱疹、贫血、巨细胞病毒血症等.经对症处理均可好转.结论:APBSCT治疗SLE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目前采用的动员及预处理方案均比较安全,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做好应对措施,有利于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
作者:李建华;曾抗;周再高;黄良;孙竞;彭学标;孙乐栋;徐丹;刁友涛;孟凡义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