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珊;童汉云;张黎峰;徐世正
患儿女,10 d.因发热3 d,皮肤红斑、水疱、剥脱1 d于2003年7月29日入院.入院前3 d,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9℃左右,烦躁、哭闹,同时颈部皮肤潮红,且迅速波及全身,入院前1 d,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水疱,疱壁薄,易破,而出现大片剥脱,其下露出鲜红色湿润面,似烫伤样.起病以来无咳嗽、呕吐、抽搐、昏迷,吸奶少,排便正常.
作者:黄必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科2002年4月-2003年1月采用阿维A酸(商品名:新体卡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脓疱性银屑病和(或)红皮病性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继发的红皮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我们治疗的8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罗燕;陈连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国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并与西替利嗪进行对照.结果:共观察患者136例,依巴斯汀组69例,西替利嗪组67例,依巴斯汀组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1.3%和63.8%,而西替利嗪组分别为87.9%和65.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依巴斯汀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79±0.26,而西替利嗪组为0.76±0.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至中度困倦和口干.结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西替利嗪相似.
作者:支玉香;张宏誉;岳凤敏;李宏;孙劲旅;顾建青;王瑞琦;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毛囊角化病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皮肤病.我科曾于2002年用阿维A酸(商品名:新体卡松,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2例毛囊角化病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涵;郑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关节炎性银屑病(psoriatic anhriis,PsA)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而存在,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及目前对该病尚无统一的定义而增加了对该病研究的困难.除了导致银屑病或关节炎症状的因素之外,PsA可能还存在其独特的易感因素.遗传因素和(或)环境因素可能是其重要病因,该文就近年来关于PsA遗传易感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邓俐;张堂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明确其抗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ATRA对于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迁移实验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观测ATRA对内皮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TRA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ATRA明显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并导致内皮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下降,同时可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结论:ATRA可以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通过抑制其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以及诱发内皮细胞凋亡而发挥其抗血管新生作用.
作者:邓辉;阎春林;严淑贤;胡跃;徐昱;金锡鹏;廖康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角蛋白K14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角质形成细胞(KC)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人工合成的正义、反义及错配K14寡核苷酸基因片段导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应用细胞生长抑制实验、透射电镜(TEM)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SODN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超微结构改变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脂质体介导的K14反义寡核苷酸组KC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电镜下可见KC增殖活性受到抑制的改变,角蛋白合成明显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见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G1期细胞百分率上升,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而正义寡核苷酸组、错义寡核苷酸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无此改变.结论:K14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KC体外增殖活性,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封闭K14基因,有望为银屑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陈玉欣;王刚;樊建勇;曹云新;刘玉峰;高天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报告1例表现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患者男,3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及静脉滴注头孢拉定,5 d后全身起红斑、脓疱,多数脓疱融合成脓湖,表皮大片脱落,呈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诊断,予以糖皮质激素及万古霉素等治疗后皮损痊愈.
作者:王云;陈剑;吴艳;涂平;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报告1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男,80岁.因头面部皮下结节伴疼痛1个月余入院.皮肤科检查:前额、双侧颞部有条索状皮下结节,有轻微触痛,双眼视物模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巨细胞动脉炎改变,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作者:樊平申;廖文俊;高天文;党育平;李春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因全身皮肤增厚、发硬13年,双下肢肿胀伴胸闷1个月于2001年3月收入我院.
作者:姜薇;余进;季素珍;涂平;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22岁.因高热、咽痛14 d,巩膜黄染6 d,全身皮疹1 d于2003年6月3日入住我院.患者1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伴咽痛、咳嗽、食欲下降、恶心、呕吐.6 d前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肝功能明显异常.
作者:丁颖果;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阿维A酸(新体卡松)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中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新体卡松的抗炎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新体卡松[0.75 mg/(kg·d)]口服治疗6例严重银屑病,症状缓解后,剂量逐渐减为0.50、0.25 mg/(kg·d)服用,维持剂量为10 mg/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及其生物学活性,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6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平均起效时间为(9.83±1.72)d;平均痊愈时间为(105.50±23.08)d;正常人血清TNF-α浓度为(0.55±1.34)pg/mL,生物学活性为(2.22±3.59)%;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TNF-α浓度分别为(76.49±42.27)pg/mL、(12.50±7.67)pg/mL,生物学活性分别为(68.82±8.00)%、(20.72±8.94)%;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新体卡松治疗严重银屑病患者的效果较好,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形成而起到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冯峥;张郁;李恒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男,48岁.颈部丘疹3个月,无自觉症状,丘疹呈圆形或卵圆形,黄白色,直径2~3 mm,质硬.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中上部胶原纤维增生、致密、排列不规则,诊断为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
作者:王大光;朱文元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简述皮肤老化原因及临床表现.为了延缓皮肤老化,应综合防治:注意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解除精神压力,预防日光的慢性损害,外用防皱延缓衰老的化妆品或药物,采用激光光子嫩肤技术治疗等.
作者:王家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资料:35例均为2001年1月-200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成人水痘(VA)患者,符合成人VA诊断标准[1].其中男23例(65.7%),女12例(34.3%).汉族人33例,藏族人2例.年龄以18~25岁多,共28例(80%).好发季节以4、5、6月份为主,其次为10、11月.9月与12月未发现成人VA住院病例.
作者:杨雁;王尚兰;薛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患者女,46岁.因面部、躯干、四肢皮肤色素沉着,疣状增生伴瘙痒1年半于2003年4月来我科就诊.
作者:徐健;刘玲;何黎;吕昭萍;杨志华;万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们于2000-2002年对我院确诊的157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斯皮仁诺)加咪康唑(达克宁)栓(均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斌;夏汝山;余春艳;王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报告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后并发腹膜炎2例.例1行剖腹探查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例2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抗凝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对伴腹水、低蛋白血症的SLE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并发的腹膜炎,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作者:阎衡;叶庆佾;向明明;宋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因躯干、四肢皮肤发紧变硬,皮肤结节2年于2003年6月入住我科.
作者:王然;陆东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正常人窄谱中波紫外线的小红斑量(MED)值及其与性别、皮肤日光反应类型、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103名健康自愿者进行窄谱及广谱中波紫外线的MED测定.结果:窄谱中波紫外线MED为(661.2±183.3)mJ/cm2.除皮肤日光反应类型外,其他因素对MED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南京地区窄谱中波紫外线MED值接近国外报道的600~800mJ/cm2.MED值与性别、年龄大小无直接关系,与皮肤日光反应类型、广谱中波紫外线的MED有关.
作者:冯舸;张美华;毕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