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颜
应用莫匹罗星软膏 (百多邦 )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类并感染皮肤病 56例,疗程 2周。结果:痊愈 40例 (71.4% ),显效 10例 (17.9% ),无效 6例,总有效率 89.3%。菌学疗效:治疗前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35例,治疗 2周后再次培养阳性者 1例,细菌阴转率 97.1%。
作者:李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双盲法自身对照试验,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及红霉素软膏治疗 42例耳环孔感染,治疗 3天及 7天时病情积分均值莫匹罗星组分别为 3.52± 2.37, 1.02± 1.41,红霉素软膏组分别为 5.88± 2.61, 2.93± 2.68;总有效率莫匹罗星组与红霉素软膏组分别为 97.62%, 76.19% (P<0.01)。细菌敏感试验及细菌清除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1)。莫匹罗星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作用强于红霉素软膏。
作者:冀慧霞;祝天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告了 1例青春期发病的幼年黄色肉芽肿。患者系一 13岁女孩,病史 1年,表现为颈部、腋下、髋部皮疹,无自觉不适,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病理表现典型。
作者:王丹;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告 1例局限于生殖器及肛周的发疹性瘙痒性丘疹性汗孔角化病。患者男性, 41岁。阴茎汗孔角化病 10年后,在阴囊、肛周出现瘙痒剧烈的红色斑丘疹。皮肤活检显示丘疹的边缘隆起处有角化不全鸡眼样板。
作者:王耀祖;骆国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HPV16-E6、 HPV16-E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情况,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 HPV16-E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50%、 0%、 0%; HPV16-E7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78.3%、 68.4%、 85.3%。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均有 HPV16-E7蛋白表达,但同时发现低危型 HPV感染中也表达 HPV16-E7蛋白,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晋红中;王家璧;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 38岁,因全身暴露部位不同程度红肿、热痛 3天入院。入院前 3天服用天竺黄 20g炖猪瘦肉,后于田间日光下劳动,大约 20分钟后,渐觉全身暴露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尤以双侧上、下肢曝光处为甚。经当地诊所治疗无效求诊我院。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 37.7℃, P 90次 /分,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科情况:后颈部、双上肢及下肢膝关节以下裸露部位红斑、肿胀,肿胀呈非可凹性水肿,局部灼热,界线分明。血常规: WBC 5.1× 109/L,分类: N 0.56, L 0.40, E 0.04, Hb100g/L。入院第 2天双上肢相继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水疱,大的 4cm× 4cm× 2cm,小如米粒,甚至融合成一团,入院经给予避光、镇静止痛、抗过敏、抗感染、皮质类固醇治疗。局部水疱抽液后以 0.1%雷佛奴尔湿敷,每日数次。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林小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 1998年门诊初诊皮肤病例 5316例,其中回族 1188例 (22.35% ), 1989年 2875例,其中回族 871例 (30.3% )。 皮肤病类别变化: 1998年 25类,占首位的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21.31% ),其余依次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5.31% )、皮肤附属器疾病 (15.27% )、病毒性皮肤病 (13.62% )、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7.64% )等。 1989年 19类,占首位的是昆虫性皮肤病 (18.85% ),其余依次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7.98% )、皮肤附属器疾病 (15.48%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3.58% )、红斑和鳞屑性皮肤病 (6.99% )等。 病种变化: 1998年 166种, 1989年 114种。 10种常见皮肤病: 1998年依次是痤疮、湿疹、痒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疣、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寻常疣。 1989年依次是疥疮、痒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湿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手足癣。 梅毒: 1998年 10例, 1989年 0例。传染性软疣: 1998年 112例, 1989年 25例。
作者:年宏芳;侯芳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 5例,女 7例;发病年龄 3.5~ 77岁;病程 4天~ 1年,农民 8例,工人 3例,干部 1例,经济条件均较差。发病诱因:足后跟擦伤 1例,腋下拨火罐后起水疱 1例,蚊咬伤 1例,烫伤 1例,皮肤手术 1例,继发于多形红斑、寻常型天疱疮各 1例。症状、体征:畏寒 6例、发热 6例,疼痛 12例,压痛 12例,恶臭 8例,痒 6例。
作者:兰长贵;王尚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研究中药对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筛选有增色作用的中药,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选定体外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著激活作用的中药 5,用中药乙醇提取液外涂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然后取材,进行 HE、 Schmorl、 Imokawa等方法染色,观察外用中药后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结果,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含黑素颗粒细胞数及黑素含量指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1或 P< 0.05),其中菟丝子、赤芍组与阳性对照组 0.1% 8 MOP酊外用无显著性差异0.05)。提示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具有增色作用,临床上可试用于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58例白癜风患者行自体表皮移植同时口服烟酸片与 46例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以及色素生成时间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说明应用自体表皮移植同服烟酸片治疗白癜风能明显提高疗效,尤其是某些难治部位。
作者:陈大火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白癜风的疗效,在自体表皮移植的同时加用 bFGF观察 15例白癜风患者的疗效。添加 bFGF的皮片存活率为 100%。且色素恢复较快,色斑扩大更为显著。未见明显副作用,为目前治疗白癜风的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张春明;叶庆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于 1999年 6月~ 2000年 2月采用 5%聚维酮碘溶液 (商品名艾利克 )配合刮除治疗传染性软疣,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3例中男 12例,女 31例;年龄平均为 18.5岁 (8月~ 45岁 ),病程平均为 4个月 (30天~ 1年 )。对碘过敏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刮除皮疹后,外用 5%聚维酮碘溶液涂擦创面。 1个月后复诊,对于新发皮疹,重复以上方法治疗。治疗期间均不合并使用用其他药物。 疗效标准与结果:治愈为治疗后症状消失,皮损消退,随访无复发;无效为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或仍有皮疹。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皮损消退。其中 2例患者 (年龄分别为 8个月, 22岁 )治疗后半年内继续有少量新发皮疹出现,经重复治疗 3~ 4次后皮损彻底消退。临床治愈率 100%。 讨论:聚维酮碘是聚乙烯吡咯酮和碘的有机复合物。在接触创面后解聚释放碘,并可深入到感染深层,有杀菌、抗病毒、镇痛、止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之作用,刺激性、毒性比碘酊、碘溶液小。使用时,患者仅感觉局部轻微刺激,即使幼儿亦能耐受,且疗效显著,多次治疗同样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海萍;李民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35岁,因阴茎无痛性溃疡 2周就诊。 1个月前,患者有不洁性交史, 2周后于阴茎腹侧出现 2个小红斑,后变为硬结,很快糜烂形成溃疡,不痛,溃疡面有少量分泌物。无尿急、尿痛,尿道流脓史,在外未作任何治疗。 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龟头及尿道口不红,无分泌物,阴茎系带两侧近冠状沟处可见 2个直径约 2cm椭圆形溃疡,周围呈提状隆起,触之如软骨样硬度,不痛。左腹股沟可及 2个蚕豆大淋巴结,表面不红,无压痛。余皮肤粘膜未见损害。实验室检查: RPR试验阳性。治疗: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肌注, 80万 u/d,共 10天。 2周后阴茎溃疡愈合。
作者:陈登林;张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彭维 .临床综合征学 [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37-838. [2] 曾绍训 .布鲁姆氏 (Bloom)综合征 (附 1例报告 )[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3, 16(1): 50-52.
作者:徐厂谋;姚飞;李金步;张玲;张晓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 84例,其中男 8例,女 76例;年龄 18~ 56岁,平均 24.6岁;病程 4个月~ 4.5年,平均 12.6个月。 84例中 3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余病例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而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口服火把花根片 3片,每日 3次,比特力 10mg每日 1次,吲哚美辛 25mg每日 3次。每周随访 1次,结节触痛消失后停用吲哚美辛。火把花根与比特力均口服 1个月。 结果: 84例中治愈 53例,显效 25例,好转 6例,治愈率为 63.1%,总有效率为 92.9%。
作者:郭健;周桂林;李卫平;刘丽;任玲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尿道拭子培养为金标准,用尿沉渣培养和尿沉渣 PCR-杂交梳法检测了 120例男性患者尿液中的淋球菌。结果显示尿沉渣培养与拭子培养完全一致。尿沉渣 PCR-杂交梳与拭子培养比较,符合率 95%,特异性 94.81%,敏感性 95.35%。提示尿沉渣这一非侵入性取样的可行性,尤其适合尿道组织已有创伤或需多次取样的患者。 PCR-杂交梳在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龚伟明;汤全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对寻常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葡萄球菌检出率和种类构成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为 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的丘疹型和脓疱型痤疮患者各 100例,无痤疮病史的正常人 100名。年龄均在 16~ 24岁之间。 (2)葡萄球菌分离及种类鉴定:分别采集正常人面部皮肤、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粉刺、脓疱标本各 100份,共采集标本 400份。皮肤以无菌棉拭子直接涂抹,粉刺和脓疱常规消毒后挤出脂栓和脓液,以无菌环挑取。所取标本接种于 6.5%高盐琼脂培养基,置 37度温箱培养 24小时,取可疑菌落经触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确定为葡萄球菌,再经血浆凝固酶,糖发酵等 21种生化反应鉴定,确定其种类。
作者:昝文华;李艳红;徐泊文;孙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狼疮性脑病患者脑电图和磁共振 /X线计算机断层 (MRI/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 24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活动期监测脑电图变化、 MRI/CT颅脑或脑部的异常表现等。结果,脑电图 90%呈现异常、 MRI/CT图像 66.7%异常,脑损害主要表现为脑梗塞、钙化及脑萎缩,好发于基底节及额、顶叶等区域。结果示,脑电图等检查对狼疮性脑病的早期结构特征,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冯爱平;谭志健;吴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光化性肉芽肿 (actinic granuloma)为 70年代后期确定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1~ 3],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易被忽视或误诊,现报告 1例,以引起注意。
作者:王开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 1,女, 22岁,臀部起皮疹反复发作 3年,复发 2天。患者 1年来每年在左侧臀部起红斑、小水疱,疱壁薄,伴轻度疼痛。每年发作 1~ 2次。发疹前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皮肤科情况:左侧臀部片状红斑基础上密集米粒大水疱,疱壁薄,部分破溃有渗液。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 (- ), PCR-HSV Ⅱ (- )。治疗 10天后痊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例 2,女, 29岁,右臀部起皮疹 3天,伴轻微疼痛。患者去年曾有类似发作。皮肤科情况:右侧臀部密集米粒大水疱,疱周红晕,疱壁薄。血尿 (- ), PCR-HSVⅡ (+ )。诊断臀部复发型单纯疱疹。治疗 1周余痊愈。
作者:吕简承;蔡宏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