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祖;骆国阮
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和氯锌油分别对化脓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化脓性皮肤病有效率、治愈时间、细菌清除率等指标均显优于氯锌油。
作者:周之海;亓玉青;倪海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17岁,农民。临床表现为全身分布约百余个大小不一的蓝紫色、蓝青色乳头样隆起,有弹性,柔软可压缩的血管瘤,同时伴有胃肠血管瘤损害以及消化道出血、贫血。
作者:张青迁;王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女, 21岁。因右侧颜面皮肤硬化萎缩 10年,眉弓色素脱失 3年就诊。患者于 10年前始于右颜面皮肤逐渐萎缩硬化,无明显自觉症状。多次诊治,治疗无效,皮损逐渐加重,下颌部凹陷,口角歪斜。 3年前于患侧眉弓鼻侧出现玉米粒大色素脱失斑,且逐渐扩大,白斑处眉毛变白。 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颜面皮肤萎缩硬化、凹陷,以右颊及下颌为著,口角歪斜。右眉弓鼻侧见一约 2.5cm× 2.5cm色素脱失斑,有小米粒大皮岛,色素脱失斑上眉毛呈白色。诊断:偏面萎缩伴白癜风。治疗:给予维生素 E、烟酸、复方丹参等治疗 3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
作者:赵爱昌;苏鹏;谷元风;栾树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于 1997年 8月~ 1999年 9月采用西咪替丁 (cimetidine,CMD)静滴治疗多种原因所致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共 43例,效果甚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 43例,男 28例,女 15例;年龄 32~ 65岁;病程 1个月~ 3年;其中老年性瘙痒症 17例,冬季瘙痒症 9例,夏季瘙痒症 6例,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瘙痒 6例,迪银片所致瘙痒 5例。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并见表皮剥脱、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所有患者均曾服用多种抗组胺药及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并曾用中药 (31例 )、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13例 )等治疗。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无严重肝、心、肾、肺等疾病者。
作者:赵庆利;史飞;蔡瑞康;江丽;丰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48岁,干部,因食用香椿后全身起皮疹伴瘙痒 15分钟,神志不清 10分钟急诊入院。患者半小时前曾食用香椿,不久即感口唇麻木,全身剧烈瘙痒,出现大量皮疹、流泪、大量水样鼻涕,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烦燥不安,随后迅速转入昏迷状态。患者 1年前曾有过同样病史,并在我科诊治过。查体: P122次 /分, BP测不出,神志不清,面色苍白,颜面及口唇浮肿,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状;心音低钝、遥远。临床诊断: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处理: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对症处理。 1小时 20分钟后血压升为 13/9kPa,呼吸平稳, R20次 /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风团及水肿有所减轻,继续给予抗组胺药物。 5小时后皮疹全部消失。观察 48小时,痊愈出院。
作者:候凯军;孙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造影剂的应用愈加广泛。通过碘过敏试验,可以排除大部分碘过敏者,但阴性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致休克、死亡者已见报道 [1,2]。 1997年 3月~ 1999年 5月我院 CT室发现 5例因静脉注射造影剂而引起注射部位出现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关景春;李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用小鼠触须毛囊体外培养模型,通过培养毛囊的形态学和生长速度以及毛囊对 3H-TdR掺入率的观察,对 55种单味中药的水煎剂或其单体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女贞子、白芷、白芨、荆芥、黄芪、潼蒺藜、甘草酸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触须毛囊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而补骨脂、白蔹、防风、大黄、丹参、白芍、槟榔、茜草等对体毛囊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女贞子的主要成分齐敦果酸进行研究发现,其促毛囊生长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该研究排除了体内实验中诸多影响因素,具有实验周期短,数据稳定可靠,为从中药中研制有效的促进毛发生长或脱毛制剂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范卫新;朱文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双盲法自身对照试验,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及红霉素软膏治疗 42例耳环孔感染,治疗 3天及 7天时病情积分均值莫匹罗星组分别为 3.52± 2.37, 1.02± 1.41,红霉素软膏组分别为 5.88± 2.61, 2.93± 2.68;总有效率莫匹罗星组与红霉素软膏组分别为 97.62%, 76.19% (P<0.01)。细菌敏感试验及细菌清除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1)。莫匹罗星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作用强于红霉素软膏。
作者:冀慧霞;祝天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解莫匹罗星在我国应用 8年多,其抗药性有无变化 ?与其他抗生素发生耐药性的情况有何差异 ?我们对在 24例皮炎湿疹类及感染性皮肤病皮损表面或分泌物中分离出的 24株细菌进行莫匹罗星等 8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莫匹罗星仅 2株 MIC为 32mg/L,属低耐药,无临床意义。而环丙沙星等其他 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达 17.6%至 88.2%,明显高于莫匹罗星。尢其对 MRSA/MRSE更为突出,达 28.5%至 100%。显示莫匹罗星仍然是目前佳的皮肤抗感染外用药物。
作者:高建朋;赵辨;赵旺胜;戎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报道一例伴剧烈疼痛的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用硝苯地平缓解其疼痛。患者女, 52岁,皮肤多发性结节性皮损,组织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经硝苯地平 10mg 3次 /日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作者:马东来;何志新;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癌症的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的发生,或使肿瘤细胞分化逆转,从而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维 A酸具有明显的癌化学预防作用,具有抗增殖、诱导分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维 A酸类化合物通过与受体 RAR和 RXR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不同受体亚型介导的生物学反应各有差异。维 A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癌前病变及肿瘤的防治。
作者:王儒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患者男, 42岁, 1997年 5月无诱因右大腿出现红色丘疹,数日后形成结节,顶部有脓头。逐渐发展到面、躯干及四肢,皮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脓性分泌物,疼痛明显。用抗感染、皮质类固醇、雷公藤等治疗,皮损仍时轻时重。 1998年 4月,皮损加重,疼痛剧烈。其妹患“ SLE”。系统检查无特殊,面颈、躯干和四肢播散性数十处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丘疹、结节、脓疱和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表面褐色结痂,基底有坏死组织和脓液,伴恶臭,触之剧痛。伴有肥厚或萎缩性瘢痕,部分成条索状。脓液细菌培养阴性。血常规: WBC 10.43× 109/L, N 0.70, L 0.22, PLT 336× 109/L。 TBA 11.2umol/L, TG 3.05mmol/L, CO2 31.3mmol/L。蛋白电泳: A 67.1%,α 1 3.7%,α 2 10.2%,β 11.6,γ 7.4%。组织病理变化:表皮轻度角化,棘层肥厚,皮突延长,部分表皮缺如,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性混合炎细胞浸润。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给予泼尼松 15mg/d,环孢素 A 50mg,美满霉素 100mg/d,肌注干扰素 300万 u,每周 2次。每日清创换药,外用达维邦、复方连翘膏、复方康纳乐霜,皮损逐渐控制,治疗 23天,临床治愈。
作者:吕通;漆军;李恒进;虞瑞尧;王京生;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研究中药对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筛选有增色作用的中药,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选定体外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著激活作用的中药 5,用中药乙醇提取液外涂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然后取材,进行 HE、 Schmorl、 Imokawa等方法染色,观察外用中药后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结果,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含黑素颗粒细胞数及黑素含量指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1或 P< 0.05),其中菟丝子、赤芍组与阳性对照组 0.1% 8 MOP酊外用无显著性差异0.05)。提示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具有增色作用,临床上可试用于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脓疱疮 34例,痊愈率达到了 100%。并同时对所分离的 34株金葡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4株金葡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并检测到 2例 MRSA菌株。用约含莫匹罗星 0.09± 0.005mg/片的莫匹罗星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的抑菌环均达到了 32mm以上。
作者:王晓霞;谢志红;陆锦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镍皮炎是镀有镍的制品在接触皮肤后,局部所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本文报告兄妹同患镍皮炎。 例 1,男, 27岁,农民。 3年前夏季开始感觉脐部瘙痒,搔抓后脐部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自行外用肤轻松、皮炎平霜涂擦,可很快消退,但以后每年夏季反复发作,冬轻夏重,严重时局部除了红斑、水肿、丘疹、小水疱之外,可有糜烂、渗出、结痂,局部皮肤肥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例 2,系例 1之妹, 18岁,农民。脐周有同样皮损。 经追问病史,患者之父也有类似脐周皮炎损害。 对例 1、例 2作斑贴试验:结果硫酸镍:阳性 (+++ ),诊断镍皮炎。
作者:袁杰;袁绍发;单庆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对寻常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葡萄球菌检出率和种类构成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为 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的丘疹型和脓疱型痤疮患者各 100例,无痤疮病史的正常人 100名。年龄均在 16~ 24岁之间。 (2)葡萄球菌分离及种类鉴定:分别采集正常人面部皮肤、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粉刺、脓疱标本各 100份,共采集标本 400份。皮肤以无菌棉拭子直接涂抹,粉刺和脓疱常规消毒后挤出脂栓和脓液,以无菌环挑取。所取标本接种于 6.5%高盐琼脂培养基,置 37度温箱培养 24小时,取可疑菌落经触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确定为葡萄球菌,再经血浆凝固酶,糖发酵等 21种生化反应鉴定,确定其种类。
作者:昝文华;李艳红;徐泊文;孙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观察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 (SPTCL)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特征,探讨其与 SPTCL发病的关系,用 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17例 SPTCL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及 bcl-2蛋白的表达。发现 SPTCL凋亡细胞与 Ki-67核阳性细胞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 r=0.517,P=0.009), bcl-2阳性组其凋亡细胞与 bcl-2阴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Z=- 1.489,P=0.137)。提示细胞凋亡与增殖在 SPTCL发病中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SPTCL的细胞凋亡与 bcl-2蛋白表达无关。
作者:杨毅;王琳;冉玉平;刘卫平;李甘地;李俸媛;周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马东来;刘克英;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用 7种抗体 (CK, vimentin, SMA, desmin, S-100蛋白, HMB45和 CD34)对 80例皮肤梭形细胞肿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CD34与 S-100蛋白抗体联合应用对鉴别皮肤纤维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及神经纤维瘤是佳抗体组合, SMA与 desmin对平滑肌来源的肿瘤及 HMB45与 S-100蛋白对黑素细胞病变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均有极高的价值。因而,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广泛应用价值。
作者:胡宏慧;孔今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例 1,女, 22岁,臀部起皮疹反复发作 3年,复发 2天。患者 1年来每年在左侧臀部起红斑、小水疱,疱壁薄,伴轻度疼痛。每年发作 1~ 2次。发疹前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皮肤科情况:左侧臀部片状红斑基础上密集米粒大水疱,疱壁薄,部分破溃有渗液。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 (- ), PCR-HSV Ⅱ (- )。治疗 10天后痊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例 2,女, 29岁,右臀部起皮疹 3天,伴轻微疼痛。患者去年曾有类似发作。皮肤科情况:右侧臀部密集米粒大水疱,疱周红晕,疱壁薄。血尿 (- ), PCR-HSVⅡ (+ )。诊断臀部复发型单纯疱疹。治疗 1周余痊愈。
作者:吕简承;蔡宏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