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坏疽性脓皮病 1例

吕通;漆军;李恒进;虞瑞尧;王京生;周建华

关键词:坏疽性, 皮损, 皮下组织, 溃疡, 复方康纳乐霜, 炎细胞浸润, 皮质类固醇, 脓性分泌物, 治疗, 细菌培养, 疼痛, 四肢, 躯干, 清创换药, 脓液, 美满霉素, 临床治愈, 结节, 坏死组织, 红色
摘要:患者男, 42岁, 1997年 5月无诱因右大腿出现红色丘疹,数日后形成结节,顶部有脓头。逐渐发展到面、躯干及四肢,皮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脓性分泌物,疼痛明显。用抗感染、皮质类固醇、雷公藤等治疗,皮损仍时轻时重。 1998年 4月,皮损加重,疼痛剧烈。其妹患“ SLE”。系统检查无特殊,面颈、躯干和四肢播散性数十处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丘疹、结节、脓疱和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表面褐色结痂,基底有坏死组织和脓液,伴恶臭,触之剧痛。伴有肥厚或萎缩性瘢痕,部分成条索状。脓液细菌培养阴性。血常规: WBC 10.43× 109/L, N 0.70, L 0.22, PLT 336× 109/L。 TBA 11.2umol/L, TG 3.05mmol/L, CO2 31.3mmol/L。蛋白电泳: A 67.1%,α 1 3.7%,α 2 10.2%,β 11.6,γ 7.4%。组织病理变化:表皮轻度角化,棘层肥厚,皮突延长,部分表皮缺如,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性混合炎细胞浸润。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给予泼尼松 15mg/d,环孢素 A 50mg,美满霉素 100mg/d,肌注干扰素 300万 u,每周 2次。每日清创换药,外用达维邦、复方连翘膏、复方康纳乐霜,皮损逐渐控制,治疗 23天,临床治愈。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126例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和病毒学检查的分析

    为了探讨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和病毒学特征,对 126例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毒检测与分型结果作了分析。结果:皮损为典型的集簇性水疱、脓疱、小溃疡及结痂者占 71.4% (90/126),为裂隙、非特异性红斑等不典型损害者占 28.6% (36/126)。 HSV-2感染占 91.3% (115/126), HSV-1感染占 7.1% (9/126),混合感染占 1.6% (2/126);男性初发病例中 HSV-1感染占 17.2% (5/29)。结果表明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我国的生殖器疱疹主要由 HSV-2引起,但男性初发病例中 HSV-1感染较常见。

    作者:赖伟红;韩国柱;王千秋;姜文华;张传福;薛华忠;张树文;叶顺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用香椿致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 1例

    患者男, 48岁,干部,因食用香椿后全身起皮疹伴瘙痒 15分钟,神志不清 10分钟急诊入院。患者半小时前曾食用香椿,不久即感口唇麻木,全身剧烈瘙痒,出现大量皮疹、流泪、大量水样鼻涕,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烦燥不安,随后迅速转入昏迷状态。患者 1年前曾有过同样病史,并在我科诊治过。查体: P122次 /分, BP测不出,神志不清,面色苍白,颜面及口唇浮肿,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状;心音低钝、遥远。临床诊断: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处理: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对症处理。 1小时 20分钟后血压升为 13/9kPa,呼吸平稳, R20次 /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风团及水肿有所减轻,继续给予抗组胺药物。 5小时后皮疹全部消失。观察 48小时,痊愈出院。

    作者:候凯军;孙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藏药独一味治疗带状疱疹 30例

    藏药独一味是藏、蒙及纳西族民间草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抗菌、止血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笔者给予 30例带状疱疹病人。服独一味片 (甘肃独一味药品有限公司出品 ),每次 3粒,每日 3次,疗程为 2周。治疗期间未用其它任何药物 (包括外用药 )。治疗前、后检查检测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结果痊愈 (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12例,占 40%;显效 (皮损消退 >70%,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14例,占 46.7%;好转 (皮损消退 >30%,自觉症状有所好转 )2例,占 6.7%;无效 (皮损消退 <30%,自觉症状无改善 )2例,有效率为 93.3%。

    作者:龚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寻常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葡萄球菌种类的对比研究

    我们对寻常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葡萄球菌检出率和种类构成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为 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的丘疹型和脓疱型痤疮患者各 100例,无痤疮病史的正常人 100名。年龄均在 16~ 24岁之间。 (2)葡萄球菌分离及种类鉴定:分别采集正常人面部皮肤、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粉刺、脓疱标本各 100份,共采集标本 400份。皮肤以无菌棉拭子直接涂抹,粉刺和脓疱常规消毒后挤出脂栓和脓液,以无菌环挑取。所取标本接种于 6.5%高盐琼脂培养基,置 37度温箱培养 24小时,取可疑菌落经触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确定为葡萄球菌,再经血浆凝固酶,糖发酵等 21种生化反应鉴定,确定其种类。

    作者:昝文华;李艳红;徐泊文;孙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臀部复发型单纯疱疹 2例

    例 1,女, 22岁,臀部起皮疹反复发作 3年,复发 2天。患者 1年来每年在左侧臀部起红斑、小水疱,疱壁薄,伴轻度疼痛。每年发作 1~ 2次。发疹前无发热、咳嗽等症状。皮肤科情况:左侧臀部片状红斑基础上密集米粒大水疱,疱壁薄,部分破溃有渗液。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 (- ), PCR-HSV Ⅱ (- )。治疗 10天后痊愈,遗留少许色素沉着。 例 2,女, 29岁,右臀部起皮疹 3天,伴轻微疼痛。患者去年曾有类似发作。皮肤科情况:右侧臀部密集米粒大水疱,疱周红晕,疱壁薄。血尿 (- ), PCR-HSVⅡ (+ )。诊断臀部复发型单纯疱疹。治疗 1周余痊愈。

    作者:吕简承;蔡宏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家 3人同患梅毒

    作者曾遇一家 3人同患梅毒,现报告如下。 例 1, 5岁女童,因全身出现皮损 1个月,由其母亲陪同就医。检查:全身广泛分布卵圆形棕红色斑疹,蚕豆大,边缘鲜明,无鳞屑。肛周及会阴部、双股内侧见黄豆至蚕豆大圆形湿润性扁平丘疹,表面稍凹陷,轻度乳头样增生。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约黄豆大,质硬、无压痛、活动。其母诉患儿与其父母共同生活,既往身体健康。梅毒血清学试验: USR 1∶ 16, TPHA(+ )。临床诊断二期梅毒。

    作者:廖理超;高银花;赵政龙;徐大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荨麻疹 86例报告

    报告了我院 1989~ 1997年间住院的 86例由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荨麻疹,就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及讨论。

    作者:刘国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须癣毛癣菌致皮肤、眼部深在感染 1例

    患者女性, 63岁,因左面部上下眼睑肿胀伴低热 10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眼睑、左颧上部明显红肿有压痛,中央有小片黑色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红肿、坏死性黑痂扩大至直径 6cm,皮损组织涂片真菌检查发现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须癣毛癣菌,诊断皮肤深部真菌感染,服伊曲康唑 0.2,每日 2次, 52天基本痊愈。

    作者:唐鸿珊;胡白;高银花;卫广英;赵政龙;朱一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波佐治女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 64例患者均有典型的症状、传染病史和体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6例,年龄 19~ 45岁,平均病程 2.45± 0.73天;对照组 28例,年龄 22~ 43岁,平均病程 2.63± 0.81天。 方法与结果:两组均用无环鸟苷口服,每日 5次,每次 200mg,连服 7日,外用肤阴泰洗剂;治疗组同时加用微波定向照射,功率 110W,频率 2450MHZ,设定照射时间 20分钟,距离皮面 2~ 5cm,皮温 40~ 50℃,每日 1次,共 7次。治疗结束 1周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 36例,治愈 30例,显效 5例,有效 1例,有效率 97.2%,治疗后随访 30例,半年内复发 18例,复发率 60%,平均复发间隔 80.67天;对照组 28例,治愈 21例,显效 3例,有效 3例,有效率 85.7%,随访 24例,复发 15例,复发率 62.5%,平均复发间隔 59.67天。加用微波定向照射可提高女性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无痛苦、无副作用。

    作者:沈立飞;贾东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 HPV 16-E6、 HPV16-E7蛋白的表达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HPV16-E6、 HPV16-E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情况,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 HPV16-E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50%、 0%、 0%; HPV16-E7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78.3%、 68.4%、 85.3%。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均有 HPV16-E7蛋白表达,但同时发现低危型 HPV感染中也表达 HPV16-E7蛋白,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晋红中;王家璧;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赤芍等 5种上调酪氨酸酶活性中药乙醇提取液对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的增色作用

    为了研究中药对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筛选有增色作用的中药,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选定体外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著激活作用的中药 5,用中药乙醇提取液外涂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然后取材,进行 HE、 Schmorl、 Imokawa等方法染色,观察外用中药后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结果,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含黑素颗粒细胞数及黑素含量指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1或 P< 0.05),其中菟丝子、赤芍组与阳性对照组 0.1% 8 MOP酊外用无显著性差异0.05)。提示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具有增色作用,临床上可试用于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生殖器及肛周发疹性瘙痒性丘疹性汗孔角化病 1例

    报告 1例局限于生殖器及肛周的发疹性瘙痒性丘疹性汗孔角化病。患者男性, 41岁。阴茎汗孔角化病 10年后,在阴囊、肛周出现瘙痒剧烈的红色斑丘疹。皮肤活检显示丘疹的边缘隆起处有角化不全鸡眼样板。

    作者:王耀祖;骆国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异维 A酸联合泼尼松等治疗暴发性痤疮 1例

    暴发性痤疮 (AF)是一种少见的有急性发作及全身症状的疾病。我们用异维 A酸 (泰尔丝 )结合泼尼松等治疗 1例 AF,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患者,男, 19岁,因面胸背部毛囊性丘疹 3年,加重伴脓疱、囊肿 17天入院。患者脓疱反复出现伴发热 (39~ 40℃ ),曾给予地塞米松 7.5~ 9mg/d及抗生素治疗 5~ 10天即可控制,但每次停药即复发。 17天前囊肿迅速增多,双肘、膝、腕关节疼痛,发热 (39.5℃ ),头昏、呕吐。其父和叔父年轻时有严重痤疮病史。

    作者:陈敏;曾学思;周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莫匹罗星与其他抗菌药物对皮损分离菌耐药性比较

    为了解莫匹罗星在我国应用 8年多,其抗药性有无变化 ?与其他抗生素发生耐药性的情况有何差异 ?我们对在 24例皮炎湿疹类及感染性皮肤病皮损表面或分泌物中分离出的 24株细菌进行莫匹罗星等 8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莫匹罗星仅 2株 MIC为 32mg/L,属低耐药,无临床意义。而环丙沙星等其他 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达 17.6%至 88.2%,明显高于莫匹罗星。尢其对 MRSA/MRSE更为突出,达 28.5%至 100%。显示莫匹罗星仍然是目前佳的皮肤抗感染外用药物。

    作者:高建朋;赵辨;赵旺胜;戎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硝苯地平缓解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引起的剧烈疼痛 1例

    报道一例伴剧烈疼痛的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用硝苯地平缓解其疼痛。患者女, 52岁,皮肤多发性结节性皮损,组织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经硝苯地平 10mg 3次 /日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作者:马东来;何志新;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维 A酸与癌症的化学预防

    癌症的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的发生,或使肿瘤细胞分化逆转,从而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维 A酸具有明显的癌化学预防作用,具有抗增殖、诱导分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维 A酸类化合物通过与受体 RAR和 RXR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不同受体亚型介导的生物学反应各有差异。维 A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癌前病变及肿瘤的防治。

    作者:王儒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治疗金葡菌感染的脓疱疮临床观察及药敏实验初探

    莫匹罗星软膏外用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脓疱疮 34例,痊愈率达到了 100%。并同时对所分离的 34株金葡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4株金葡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并检测到 2例 MRSA菌株。用约含莫匹罗星 0.09± 0.005mg/片的莫匹罗星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的抑菌环均达到了 32mm以上。

    作者:王晓霞;谢志红;陆锦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肥大细胞在瘢痕疙瘩发病机理中作用的研究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瘢痕疙瘩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用透射电镜观察活跃增生瘢痕疙瘩的超微结构。用组胺分别处理体外培养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 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其胶原合成量。结果:瘢痕疙瘩中有大量含有高度发达粗面内质网的成纤维细胞,还可见有脱颗粒的肥大细胞。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合成量已有增加的基础上,经一定浓度组胺作用,其胶原合成量仍有显著增加。结果示肥大细胞可有助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的活化及其活化表型的维持。

    作者:何威;刘荣卿;钟白玉;吕银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斑痣 2例

    作者:马东来;刘克英;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酸枣子致接触性皮炎 65例

    65例患者均为女工,年龄 16~ 27岁,病程 2~ 5天。徒手剥离酸枣子皮 4~ 12天后发病,主要皮损以接触与暴露部位为主,双手及面部肿胀、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丘疱疹、水疱,部分糜烂,有黄绿色渗液。双眼睑水肿,眼裂呈缝状。皮损剧烈瘙痒和烧灼感。个别患者由于搔抓将接触物带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全身类似皮疹,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反应。治疗:多数患者采用 H1和 H2受体拮抗剂,如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西米地丁及钙剂。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止痒搽剂,有渗液用 3%硼酸溶液湿敷,严重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合并感染加用抗生素。中药以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为治则,方用化斑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65例患者经治疗 4~ 15天均痊愈。

    作者:罗良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