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酸枣子致接触性皮炎 65例

罗良奎

关键词:酸枣, 患者, 龙胆泻肝汤加减, 受体拮抗剂, 皮质类固醇, 炉甘石洗剂, 治疗, 止痒搽剂, 眼睑水肿, 严重反应, 食欲不振, 渗液, 皮损, 硼酸溶液, 合并感染, 息斯敏, 赛庚啶, 扑尔敏, 抗生素, 解毒汤
摘要:65例患者均为女工,年龄 16~ 27岁,病程 2~ 5天。徒手剥离酸枣子皮 4~ 12天后发病,主要皮损以接触与暴露部位为主,双手及面部肿胀、红斑,上有密集的丘疹、丘疱疹、水疱,部分糜烂,有黄绿色渗液。双眼睑水肿,眼裂呈缝状。皮损剧烈瘙痒和烧灼感。个别患者由于搔抓将接触物带至身体其他部位,引起全身类似皮疹,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反应。治疗:多数患者采用 H1和 H2受体拮抗剂,如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西米地丁及钙剂。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或止痒搽剂,有渗液用 3%硼酸溶液湿敷,严重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合并感染加用抗生素。中药以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为治则,方用化斑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65例患者经治疗 4~ 15天均痊愈。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静滴西咪替丁治疗全身性皮肤瘙痒症 43例疗效观察

    我们于 1997年 8月~ 1999年 9月采用西咪替丁 (cimetidine,CMD)静滴治疗多种原因所致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共 43例,效果甚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 43例,男 28例,女 15例;年龄 32~ 65岁;病程 1个月~ 3年;其中老年性瘙痒症 17例,冬季瘙痒症 9例,夏季瘙痒症 6例,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瘙痒 6例,迪银片所致瘙痒 5例。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并见表皮剥脱、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所有患者均曾服用多种抗组胺药及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并曾用中药 (31例 )、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13例 )等治疗。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无严重肝、心、肾、肺等疾病者。

    作者:赵庆利;史飞;蔡瑞康;江丽;丰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异维 A酸联合泼尼松等治疗暴发性痤疮 1例

    暴发性痤疮 (AF)是一种少见的有急性发作及全身症状的疾病。我们用异维 A酸 (泰尔丝 )结合泼尼松等治疗 1例 AF,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患者,男, 19岁,因面胸背部毛囊性丘疹 3年,加重伴脓疱、囊肿 17天入院。患者脓疱反复出现伴发热 (39~ 40℃ ),曾给予地塞米松 7.5~ 9mg/d及抗生素治疗 5~ 10天即可控制,但每次停药即复发。 17天前囊肿迅速增多,双肘、膝、腕关节疼痛,发热 (39.5℃ ),头昏、呕吐。其父和叔父年轻时有严重痤疮病史。

    作者:陈敏;曾学思;周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用香椿致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 1例

    患者男, 48岁,干部,因食用香椿后全身起皮疹伴瘙痒 15分钟,神志不清 10分钟急诊入院。患者半小时前曾食用香椿,不久即感口唇麻木,全身剧烈瘙痒,出现大量皮疹、流泪、大量水样鼻涕,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烦燥不安,随后迅速转入昏迷状态。患者 1年前曾有过同样病史,并在我科诊治过。查体: P122次 /分, BP测不出,神志不清,面色苍白,颜面及口唇浮肿,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状;心音低钝、遥远。临床诊断: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处理: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对症处理。 1小时 20分钟后血压升为 13/9kPa,呼吸平稳, R20次 /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风团及水肿有所减轻,继续给予抗组胺药物。 5小时后皮疹全部消失。观察 48小时,痊愈出院。

    作者:候凯军;孙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聚维酮碘溶液配合刮除治疗传染性软疣 43例

    我们于 1999年 6月~ 2000年 2月采用 5%聚维酮碘溶液 (商品名艾利克 )配合刮除治疗传染性软疣,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3例中男 12例,女 31例;年龄平均为 18.5岁 (8月~ 45岁 ),病程平均为 4个月 (30天~ 1年 )。对碘过敏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刮除皮疹后,外用 5%聚维酮碘溶液涂擦创面。 1个月后复诊,对于新发皮疹,重复以上方法治疗。治疗期间均不合并使用用其他药物。 疗效标准与结果:治愈为治疗后症状消失,皮损消退,随访无复发;无效为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或仍有皮疹。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皮损消退。其中 2例患者 (年龄分别为 8个月, 22岁 )治疗后半年内继续有少量新发皮疹出现,经重复治疗 3~ 4次后皮损彻底消退。临床治愈率 100%。 讨论:聚维酮碘是聚乙烯吡咯酮和碘的有机复合物。在接触创面后解聚释放碘,并可深入到感染深层,有杀菌、抗病毒、镇痛、止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之作用,刺激性、毒性比碘酊、碘溶液小。使用时,患者仅感觉局部轻微刺激,即使幼儿亦能耐受,且疗效显著,多次治疗同样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海萍;李民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兄妹俩同患镍皮炎

    镍皮炎是镀有镍的制品在接触皮肤后,局部所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本文报告兄妹同患镍皮炎。 例 1,男, 27岁,农民。 3年前夏季开始感觉脐部瘙痒,搔抓后脐部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自行外用肤轻松、皮炎平霜涂擦,可很快消退,但以后每年夏季反复发作,冬轻夏重,严重时局部除了红斑、水肿、丘疹、小水疱之外,可有糜烂、渗出、结痂,局部皮肤肥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例 2,系例 1之妹, 18岁,农民。脐周有同样皮损。 经追问病史,患者之父也有类似脐周皮炎损害。 对例 1、例 2作斑贴试验:结果硫酸镍:阳性 (+++ ),诊断镍皮炎。

    作者:袁杰;袁绍发;单庆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莫匹罗星与其他抗菌药物对皮损分离菌耐药性比较

    为了解莫匹罗星在我国应用 8年多,其抗药性有无变化 ?与其他抗生素发生耐药性的情况有何差异 ?我们对在 24例皮炎湿疹类及感染性皮肤病皮损表面或分泌物中分离出的 24株细菌进行莫匹罗星等 8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莫匹罗星仅 2株 MIC为 32mg/L,属低耐药,无临床意义。而环丙沙星等其他 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达 17.6%至 88.2%,明显高于莫匹罗星。尢其对 MRSA/MRSE更为突出,达 28.5%至 100%。显示莫匹罗星仍然是目前佳的皮肤抗感染外用药物。

    作者:高建朋;赵辨;赵旺胜;戎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生殖器及肛周发疹性瘙痒性丘疹性汗孔角化病 1例

    报告 1例局限于生殖器及肛周的发疹性瘙痒性丘疹性汗孔角化病。患者男性, 41岁。阴茎汗孔角化病 10年后,在阴囊、肛周出现瘙痒剧烈的红色斑丘疹。皮肤活检显示丘疹的边缘隆起处有角化不全鸡眼样板。

    作者:王耀祖;骆国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硝苯地平缓解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引起的剧烈疼痛 1例

    报道一例伴剧烈疼痛的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用硝苯地平缓解其疼痛。患者女, 52岁,皮肤多发性结节性皮损,组织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经硝苯地平 10mg 3次 /日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作者:马东来;何志新;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藏药独一味治疗带状疱疹 30例

    藏药独一味是藏、蒙及纳西族民间草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抗菌、止血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笔者给予 30例带状疱疹病人。服独一味片 (甘肃独一味药品有限公司出品 ),每次 3粒,每日 3次,疗程为 2周。治疗期间未用其它任何药物 (包括外用药 )。治疗前、后检查检测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结果痊愈 (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12例,占 40%;显效 (皮损消退 >70%,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14例,占 46.7%;好转 (皮损消退 >30%,自觉症状有所好转 )2例,占 6.7%;无效 (皮损消退 <30%,自觉症状无改善 )2例,有效率为 93.3%。

    作者:龚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维 A酸与癌症的化学预防

    癌症的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预防肿瘤的发生,或使肿瘤细胞分化逆转,从而达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维 A酸具有明显的癌化学预防作用,具有抗增殖、诱导分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维 A酸类化合物通过与受体 RAR和 RXR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不同受体亚型介导的生物学反应各有差异。维 A酸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癌前病变及肿瘤的防治。

    作者:王儒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表皮移植术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白癜风的疗效,在自体表皮移植的同时加用 bFGF观察 15例白癜风患者的疗效。添加 bFGF的皮片存活率为 100%。且色素恢复较快,色斑扩大更为显著。未见明显副作用,为目前治疗白癜风的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张春明;叶庆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尿沉渣培养及 PCR-杂交梳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

    以尿道拭子培养为金标准,用尿沉渣培养和尿沉渣 PCR-杂交梳法检测了 120例男性患者尿液中的淋球菌。结果显示尿沉渣培养与拭子培养完全一致。尿沉渣 PCR-杂交梳与拭子培养比较,符合率 95%,特异性 94.81%,敏感性 95.35%。提示尿沉渣这一非侵入性取样的可行性,尤其适合尿道组织已有创伤或需多次取样的患者。 PCR-杂交梳在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龚伟明;汤全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布鲁姆综合征合并痴呆及肝癌死亡 1例

    [1] 彭维 .临床综合征学 [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37-838. [2] 曾绍训 .布鲁姆氏 (Bloom)综合征 (附 1例报告 )[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3, 16(1): 50-52.

    作者:徐厂谋;姚飞;李金步;张玲;张晓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春期幼年黄色肉芽肿 1例

    报告了 1例青春期发病的幼年黄色肉芽肿。患者系一 13岁女孩,病史 1年,表现为颈部、腋下、髋部皮疹,无自觉不适,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病理表现典型。

    作者:王丹;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蓝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1例

    患者男, 17岁,农民。临床表现为全身分布约百余个大小不一的蓝紫色、蓝青色乳头样隆起,有弹性,柔软可压缩的血管瘤,同时伴有胃肠血管瘤损害以及消化道出血、贫血。

    作者:张青迁;王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寻常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葡萄球菌种类的对比研究

    我们对寻常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部皮肤葡萄球菌检出率和种类构成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为 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治疗的丘疹型和脓疱型痤疮患者各 100例,无痤疮病史的正常人 100名。年龄均在 16~ 24岁之间。 (2)葡萄球菌分离及种类鉴定:分别采集正常人面部皮肤、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粉刺、脓疱标本各 100份,共采集标本 400份。皮肤以无菌棉拭子直接涂抹,粉刺和脓疱常规消毒后挤出脂栓和脓液,以无菌环挑取。所取标本接种于 6.5%高盐琼脂培养基,置 37度温箱培养 24小时,取可疑菌落经触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确定为葡萄球菌,再经血浆凝固酶,糖发酵等 21种生化反应鉴定,确定其种类。

    作者:昝文华;李艳红;徐泊文;孙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斑痣

    患者女性,28岁。主诉:骶尾部及右臂部大片咖啡色斑28年。现病史:自幼即发现骶尾部及右臂部大片咖啡色斑,随着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色素痣”,手术切除班上4处深褐色丘疹,未作病理检查。

    作者:马东来;刘克英;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1998年门诊初诊皮肤病病例与 1989年比较

    我院 1998年门诊初诊皮肤病例 5316例,其中回族 1188例 (22.35% ), 1989年 2875例,其中回族 871例 (30.3% )。 皮肤病类别变化: 1998年 25类,占首位的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21.31% ),其余依次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5.31% )、皮肤附属器疾病 (15.27% )、病毒性皮肤病 (13.62% )、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7.64% )等。 1989年 19类,占首位的是昆虫性皮肤病 (18.85% ),其余依次是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17.98% )、皮肤附属器疾病 (15.48%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3.58% )、红斑和鳞屑性皮肤病 (6.99% )等。 病种变化: 1998年 166种, 1989年 114种。 10种常见皮肤病: 1998年依次是痤疮、湿疹、痒疹、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扁平疣、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寻常疣。 1989年依次是疥疮、痒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湿疹、扁平疣、神经性皮炎、手足癣。 梅毒: 1998年 10例, 1989年 0例。传染性软疣: 1998年 112例, 1989年 25例。

    作者:年宏芳;侯芳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期梅毒 2个硬下疳 1例

    患者男, 35岁,因阴茎无痛性溃疡 2周就诊。 1个月前,患者有不洁性交史, 2周后于阴茎腹侧出现 2个小红斑,后变为硬结,很快糜烂形成溃疡,不痛,溃疡面有少量分泌物。无尿急、尿痛,尿道流脓史,在外未作任何治疗。 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龟头及尿道口不红,无分泌物,阴茎系带两侧近冠状沟处可见 2个直径约 2cm椭圆形溃疡,周围呈提状隆起,触之如软骨样硬度,不痛。左腹股沟可及 2个蚕豆大淋巴结,表面不红,无压痛。余皮肤粘膜未见损害。实验室检查: RPR试验阳性。治疗: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肌注, 80万 u/d,共 10天。 2周后阴茎溃疡愈合。

    作者:陈登林;张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5种中药对小鼠触须毛囊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应用小鼠触须毛囊体外培养模型,通过培养毛囊的形态学和生长速度以及毛囊对 3H-TdR掺入率的观察,对 55种单味中药的水煎剂或其单体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女贞子、白芷、白芨、荆芥、黄芪、潼蒺藜、甘草酸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触须毛囊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而补骨脂、白蔹、防风、大黄、丹参、白芍、槟榔、茜草等对体毛囊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女贞子的主要成分齐敦果酸进行研究发现,其促毛囊生长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该研究排除了体内实验中诸多影响因素,具有实验周期短,数据稳定可靠,为从中药中研制有效的促进毛发生长或脱毛制剂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范卫新;朱文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