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斑痣

马东来;刘克英;方凯

关键词:骶尾部, 自觉症状, 手术切除, 色斑, 年龄增长, 咖啡, 病理检查, 臂部, 色素痣, 主诉, 诊断, 医院, 皮损, 女性, 患者, 褐色
摘要:患者女性,28岁。主诉:骶尾部及右臂部大片咖啡色斑28年。现病史:自幼即发现骶尾部及右臂部大片咖啡色斑,随着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色素痣”,手术切除班上4处深褐色丘疹,未作病理检查。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莫匹罗星软膏对部分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用含菌基打孔法发现莫匹罗星软膏对白念珠菌、糠秕马拉色菌和须癣毛癣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将各菌加入体积分数为 25%的莫匹罗星软膏生理盐水稀释液中作用 60min,扫描电镜下见菌体明显皱缩和凹陷,透射电镜下见菌体断面结构不清,细胞内成分固缩成团块状并形成空白区。提示莫匹罗星软膏不仅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且可抑制部分病原真菌的生长。

    作者:冉玉平;杨如学;谢震;熊琳;周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天竺黄致植物-日光性皮炎 1例报告

    患者女, 38岁,因全身暴露部位不同程度红肿、热痛 3天入院。入院前 3天服用天竺黄 20g炖猪瘦肉,后于田间日光下劳动,大约 20分钟后,渐觉全身暴露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尤以双侧上、下肢曝光处为甚。经当地诊所治疗无效求诊我院。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查体 37.7℃, P 90次 /分,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科情况:后颈部、双上肢及下肢膝关节以下裸露部位红斑、肿胀,肿胀呈非可凹性水肿,局部灼热,界线分明。血常规: WBC 5.1× 109/L,分类: N 0.56, L 0.40, E 0.04, Hb100g/L。入院第 2天双上肢相继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水疱,大的 4cm× 4cm× 2cm,小如米粒,甚至融合成一团,入院经给予避光、镇静止痛、抗过敏、抗感染、皮质类固醇治疗。局部水疱抽液后以 0.1%雷佛奴尔湿敷,每日数次。治疗好转出院。

    作者:林小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火把花根片,比特力与吲哚美辛联合治疗结节性红斑 84例疗效观察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 84例,其中男 8例,女 76例;年龄 18~ 56岁,平均 24.6岁;病程 4个月~ 4.5年,平均 12.6个月。 84例中 3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余病例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而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口服火把花根片 3片,每日 3次,比特力 10mg每日 1次,吲哚美辛 25mg每日 3次。每周随访 1次,结节触痛消失后停用吲哚美辛。火把花根与比特力均口服 1个月。 结果: 84例中治愈 53例,显效 25例,好转 6例,治愈率为 63.1%,总有效率为 92.9%。

    作者:郭健;周桂林;李卫平;刘丽;任玲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是指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且与脂膜炎相似的一种原发于皮肤的外周 T细胞淋巴瘤。本文对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组织学来源,与 EB病毒感染的关系、治疗及预后、诊断及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作者:杨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光化性肉芽肿 1例

    光化性肉芽肿 (actinic granuloma)为 70年代后期确定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1~ 3],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易被忽视或误诊,现报告 1例,以引起注意。

    作者:王开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家 3人同患梅毒

    作者曾遇一家 3人同患梅毒,现报告如下。 例 1, 5岁女童,因全身出现皮损 1个月,由其母亲陪同就医。检查:全身广泛分布卵圆形棕红色斑疹,蚕豆大,边缘鲜明,无鳞屑。肛周及会阴部、双股内侧见黄豆至蚕豆大圆形湿润性扁平丘疹,表面稍凹陷,轻度乳头样增生。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约黄豆大,质硬、无压痛、活动。其母诉患儿与其父母共同生活,既往身体健康。梅毒血清学试验: USR 1∶ 16, TPHA(+ )。临床诊断二期梅毒。

    作者:廖理超;高银花;赵政龙;徐大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肥大细胞在瘢痕疙瘩发病机理中作用的研究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瘢痕疙瘩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用透射电镜观察活跃增生瘢痕疙瘩的超微结构。用组胺分别处理体外培养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 3H-脯氨酸掺入、胃蛋白酶消化法检测其胶原合成量。结果:瘢痕疙瘩中有大量含有高度发达粗面内质网的成纤维细胞,还可见有脱颗粒的肥大细胞。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合成量已有增加的基础上,经一定浓度组胺作用,其胶原合成量仍有显著增加。结果示肥大细胞可有助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的活化及其活化表型的维持。

    作者:何威;刘荣卿;钟白玉;吕银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蓝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1例

    患者男, 17岁,农民。临床表现为全身分布约百余个大小不一的蓝紫色、蓝青色乳头样隆起,有弹性,柔软可压缩的血管瘤,同时伴有胃肠血管瘤损害以及消化道出血、贫血。

    作者:张青迁;王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斑痣 2例

    作者:马东来;刘克英;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斑痣

    患者女性,28岁。主诉:骶尾部及右臂部大片咖啡色斑28年。现病史:自幼即发现骶尾部及右臂部大片咖啡色斑,随着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色素痣”,手术切除班上4处深褐色丘疹,未作病理检查。

    作者:马东来;刘克英;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26例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和病毒学检查的分析

    为了探讨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和病毒学特征,对 126例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毒检测与分型结果作了分析。结果:皮损为典型的集簇性水疱、脓疱、小溃疡及结痂者占 71.4% (90/126),为裂隙、非特异性红斑等不典型损害者占 28.6% (36/126)。 HSV-2感染占 91.3% (115/126), HSV-1感染占 7.1% (9/126),混合感染占 1.6% (2/126);男性初发病例中 HSV-1感染占 17.2% (5/29)。结果表明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我国的生殖器疱疹主要由 HSV-2引起,但男性初发病例中 HSV-1感染较常见。

    作者:赖伟红;韩国柱;王千秋;姜文华;张传福;薛华忠;张树文;叶顺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 HPV 16-E6、 HPV16-E7蛋白的表达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HPV16-E6、 HPV16-E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情况,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 HPV16-E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50%、 0%、 0%; HPV16-E7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78.3%、 68.4%、 85.3%。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均有 HPV16-E7蛋白表达,但同时发现低危型 HPV感染中也表达 HPV16-E7蛋白,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晋红中;王家璧;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及 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

    为了观察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 (SPTCL)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特征,探讨其与 SPTCL发病的关系,用 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17例 SPTCL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及 bcl-2蛋白的表达。发现 SPTCL凋亡细胞与 Ki-67核阳性细胞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 r=0.517,P=0.009), bcl-2阳性组其凋亡细胞与 bcl-2阴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Z=- 1.489,P=0.137)。提示细胞凋亡与增殖在 SPTCL发病中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SPTCL的细胞凋亡与 bcl-2蛋白表达无关。

    作者:杨毅;王琳;冉玉平;刘卫平;李甘地;李俸媛;周光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食用香椿致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 1例

    患者男, 48岁,干部,因食用香椿后全身起皮疹伴瘙痒 15分钟,神志不清 10分钟急诊入院。患者半小时前曾食用香椿,不久即感口唇麻木,全身剧烈瘙痒,出现大量皮疹、流泪、大量水样鼻涕,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烦燥不安,随后迅速转入昏迷状态。患者 1年前曾有过同样病史,并在我科诊治过。查体: P122次 /分, BP测不出,神志不清,面色苍白,颜面及口唇浮肿,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部分融合成片状;心音低钝、遥远。临床诊断:急性荨麻疹伴过敏性休克。处理:立即给予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吸氧、输液等对症处理。 1小时 20分钟后血压升为 13/9kPa,呼吸平稳, R20次 /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风团及水肿有所减轻,继续给予抗组胺药物。 5小时后皮疹全部消失。观察 48小时,痊愈出院。

    作者:候凯军;孙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体表皮移植术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白癜风的疗效,在自体表皮移植的同时加用 bFGF观察 15例白癜风患者的疗效。添加 bFGF的皮片存活率为 100%。且色素恢复较快,色斑扩大更为显著。未见明显副作用,为目前治疗白癜风的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张春明;叶庆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静滴西咪替丁治疗全身性皮肤瘙痒症 43例疗效观察

    我们于 1997年 8月~ 1999年 9月采用西咪替丁 (cimetidine,CMD)静滴治疗多种原因所致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共 43例,效果甚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 43例,男 28例,女 15例;年龄 32~ 65岁;病程 1个月~ 3年;其中老年性瘙痒症 17例,冬季瘙痒症 9例,夏季瘙痒症 6例,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瘙痒 6例,迪银片所致瘙痒 5例。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并见表皮剥脱、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所有患者均曾服用多种抗组胺药及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并曾用中药 (31例 )、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 (13例 )等治疗。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无严重肝、心、肾、肺等疾病者。

    作者:赵庆利;史飞;蔡瑞康;江丽;丰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春期幼年黄色肉芽肿 1例

    报告了 1例青春期发病的幼年黄色肉芽肿。患者系一 13岁女孩,病史 1年,表现为颈部、腋下、髋部皮疹,无自觉不适,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病理表现典型。

    作者:王丹;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尿沉渣培养及 PCR-杂交梳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

    以尿道拭子培养为金标准,用尿沉渣培养和尿沉渣 PCR-杂交梳法检测了 120例男性患者尿液中的淋球菌。结果显示尿沉渣培养与拭子培养完全一致。尿沉渣 PCR-杂交梳与拭子培养比较,符合率 95%,特异性 94.81%,敏感性 95.35%。提示尿沉渣这一非侵入性取样的可行性,尤其适合尿道组织已有创伤或需多次取样的患者。 PCR-杂交梳在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龚伟明;汤全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化脓性皮肤病 150例疗效观察

    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和氯锌油分别对化脓性皮肤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化脓性皮肤病有效率、治愈时间、细菌清除率等指标均显优于氯锌油。

    作者:周之海;亓玉青;倪海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

    为评价连接酶链反应 (LCR)诊断宫颈沙眼衣原体 (CT)感染的意义,用质粒 LCR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170例 STD门诊女性就诊者宫颈拭子标本中的 CT,对两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校正,对 PCR阳性而 LCR阴性者,将 LCR标本稀释 10倍重复 LCR或用 PCR反应的 DNA模板作 LCR检测。对 PCR阴性而 LCR阳性者,用另一对针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的引物作 PCR测试。将以上两项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判断为真阳性,确定 LCR和 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 170例患者中 24例 LCR检测阳性 (14.2% ), 26例 PCR阳性 (15.3% ),对 8例两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作了校正。 L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2%, 99.3%;而 PCR分别为 92%, 97.9%。结果提示 LCR诊断女性宫颈 CT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彭学标;张建秀;曾抗;于娜莎;周再高;王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