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莫匹罗星软膏对部分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冉玉平;杨如学;谢震;熊琳;周光平

关键词:莫匹罗星软膏, 病原真菌
摘要:用含菌基打孔法发现莫匹罗星软膏对白念珠菌、糠秕马拉色菌和须癣毛癣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将各菌加入体积分数为 25%的莫匹罗星软膏生理盐水稀释液中作用 60min,扫描电镜下见菌体明显皱缩和凹陷,透射电镜下见菌体断面结构不清,细胞内成分固缩成团块状并形成空白区。提示莫匹罗星软膏不仅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而且可抑制部分病原真菌的生长。
临床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用尿沉渣培养及 PCR-杂交梳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

    以尿道拭子培养为金标准,用尿沉渣培养和尿沉渣 PCR-杂交梳法检测了 120例男性患者尿液中的淋球菌。结果显示尿沉渣培养与拭子培养完全一致。尿沉渣 PCR-杂交梳与拭子培养比较,符合率 95%,特异性 94.81%,敏感性 95.35%。提示尿沉渣这一非侵入性取样的可行性,尤其适合尿道组织已有创伤或需多次取样的患者。 PCR-杂交梳在检测男性尿液中的淋球菌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龚伟明;汤全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 HPV 16-E6、 HPV16-E7蛋白的表达

    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HPV16-E6、 HPV16-E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尖锐湿疣、外阴尖锐湿疣的情况,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宫颈尖锐湿疣及外阴尖锐湿疣中 HPV16-E6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50%、 0%、 0%; HPV16-E7蛋白的表达分别为 78.3%、 68.4%、 85.3%。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尖锐湿疣中均有 HPV16-E7蛋白表达,但同时发现低危型 HPV感染中也表达 HPV16-E7蛋白,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晋红中;王家璧;王宏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梭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附 80例分析

    为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用 7种抗体 (CK, vimentin, SMA, desmin, S-100蛋白, HMB45和 CD34)对 80例皮肤梭形细胞肿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CD34与 S-100蛋白抗体联合应用对鉴别皮肤纤维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及神经纤维瘤是佳抗体组合, SMA与 desmin对平滑肌来源的肿瘤及 HMB45与 S-100蛋白对黑素细胞病变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均有极高的价值。因而,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广泛应用价值。

    作者:胡宏慧;孔今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赤芍等 5种上调酪氨酸酶活性中药乙醇提取液对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的增色作用

    为了研究中药对黑素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筛选有增色作用的中药,为应用中药治疗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选定体外对酪氨酸酶活性有显著激活作用的中药 5,用中药乙醇提取液外涂棕黄色豚鼠背部皮肤,然后取材,进行 HE、 Schmorl、 Imokawa等方法染色,观察外用中药后黑素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结果,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组多巴阳性黑素细胞数、含黑素颗粒细胞数及黑素含量指数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 (P<0.01或 P< 0.05),其中菟丝子、赤芍组与阳性对照组 0.1% 8 MOP酊外用无显著性差异0.05)。提示赤芍、川芎、菟丝子、补骨脂、刺蒺藜等中药具有增色作用,临床上可试用于白癜风等色素减退性皮肤病。

    作者:李洪武;朱文元;夏明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莫匹罗星软膏治疗耳环孔感染疗效分析

    采用双盲法自身对照试验,应用莫匹罗星软膏及红霉素软膏治疗 42例耳环孔感染,治疗 3天及 7天时病情积分均值莫匹罗星组分别为 3.52± 2.37, 1.02± 1.41,红霉素软膏组分别为 5.88± 2.61, 2.93± 2.68;总有效率莫匹罗星组与红霉素软膏组分别为 97.62%, 76.19% (P<0.01)。细菌敏感试验及细菌清除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01)。莫匹罗星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作用强于红霉素软膏。

    作者:冀慧霞;祝天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硝苯地平缓解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引起的剧烈疼痛 1例

    报道一例伴剧烈疼痛的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患者,用硝苯地平缓解其疼痛。患者女, 52岁,皮肤多发性结节性皮损,组织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经硝苯地平 10mg 3次 /日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作者:马东来;何志新;方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兄妹俩同患镍皮炎

    镍皮炎是镀有镍的制品在接触皮肤后,局部所发生的急、慢性炎症反应。本文报告兄妹同患镍皮炎。 例 1,男, 27岁,农民。 3年前夏季开始感觉脐部瘙痒,搔抓后脐部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及小水疱,自行外用肤轻松、皮炎平霜涂擦,可很快消退,但以后每年夏季反复发作,冬轻夏重,严重时局部除了红斑、水肿、丘疹、小水疱之外,可有糜烂、渗出、结痂,局部皮肤肥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例 2,系例 1之妹, 18岁,农民。脐周有同样皮损。 经追问病史,患者之父也有类似脐周皮炎损害。 对例 1、例 2作斑贴试验:结果硫酸镍:阳性 (+++ ),诊断镍皮炎。

    作者:袁杰;袁绍发;单庆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火把花根片,比特力与吲哚美辛联合治疗结节性红斑 84例疗效观察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共 84例,其中男 8例,女 76例;年龄 18~ 56岁,平均 24.6岁;病程 4个月~ 4.5年,平均 12.6个月。 84例中 3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余病例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而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口服火把花根片 3片,每日 3次,比特力 10mg每日 1次,吲哚美辛 25mg每日 3次。每周随访 1次,结节触痛消失后停用吲哚美辛。火把花根与比特力均口服 1个月。 结果: 84例中治愈 53例,显效 25例,好转 6例,治愈率为 63.1%,总有效率为 92.9%。

    作者:郭健;周桂林;李卫平;刘丽;任玲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蓝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1例

    患者男, 17岁,农民。临床表现为全身分布约百余个大小不一的蓝紫色、蓝青色乳头样隆起,有弹性,柔软可压缩的血管瘤,同时伴有胃肠血管瘤损害以及消化道出血、贫血。

    作者:张青迁;王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

    为评价连接酶链反应 (LCR)诊断宫颈沙眼衣原体 (CT)感染的意义,用质粒 LCR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170例 STD门诊女性就诊者宫颈拭子标本中的 CT,对两项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校正,对 PCR阳性而 LCR阴性者,将 LCR标本稀释 10倍重复 LCR或用 PCR反应的 DNA模板作 LCR检测。对 PCR阴性而 LCR阳性者,用另一对针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的引物作 PCR测试。将以上两项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判断为真阳性,确定 LCR和 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发现 170例患者中 24例 LCR检测阳性 (14.2% ), 26例 PCR阳性 (15.3% ),对 8例两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作了校正。 L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2%, 99.3%;而 PCR分别为 92%, 97.9%。结果提示 LCR诊断女性宫颈 CT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彭学标;张建秀;曾抗;于娜莎;周再高;王宗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2例坏疽性脓皮病临床和实验室分析

    1 临床资料: 12例中男 5例,女 7例;发病年龄 3.5~ 77岁;病程 4天~ 1年,农民 8例,工人 3例,干部 1例,经济条件均较差。发病诱因:足后跟擦伤 1例,腋下拨火罐后起水疱 1例,蚊咬伤 1例,烫伤 1例,皮肤手术 1例,继发于多形红斑、寻常型天疱疮各 1例。症状、体征:畏寒 6例、发热 6例,疼痛 12例,压痛 12例,恶臭 8例,痒 6例。

    作者:兰长贵;王尚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电图 (EEG)和磁共振 /X线计算机断层 (MRI/CT) 在狼疮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

    为探讨狼疮性脑病患者脑电图和磁共振 /X线计算机断层 (MRI/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 24例狼疮性脑病患者的活动期监测脑电图变化、 MRI/CT颅脑或脑部的异常表现等。结果,脑电图 90%呈现异常、 MRI/CT图像 66.7%异常,脑损害主要表现为脑梗塞、钙化及脑萎缩,好发于基底节及额、顶叶等区域。结果示,脑电图等检查对狼疮性脑病的早期结构特征,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冯爱平;谭志健;吴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聚维酮碘溶液配合刮除治疗传染性软疣 43例

    我们于 1999年 6月~ 2000年 2月采用 5%聚维酮碘溶液 (商品名艾利克 )配合刮除治疗传染性软疣,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3例中男 12例,女 31例;年龄平均为 18.5岁 (8月~ 45岁 ),病程平均为 4个月 (30天~ 1年 )。对碘过敏者不列入观察对象。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刮除皮疹后,外用 5%聚维酮碘溶液涂擦创面。 1个月后复诊,对于新发皮疹,重复以上方法治疗。治疗期间均不合并使用用其他药物。 疗效标准与结果:治愈为治疗后症状消失,皮损消退,随访无复发;无效为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或仍有皮疹。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皮损消退。其中 2例患者 (年龄分别为 8个月, 22岁 )治疗后半年内继续有少量新发皮疹出现,经重复治疗 3~ 4次后皮损彻底消退。临床治愈率 100%。 讨论:聚维酮碘是聚乙烯吡咯酮和碘的有机复合物。在接触创面后解聚释放碘,并可深入到感染深层,有杀菌、抗病毒、镇痛、止血、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之作用,刺激性、毒性比碘酊、碘溶液小。使用时,患者仅感觉局部轻微刺激,即使幼儿亦能耐受,且疗效显著,多次治疗同样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海萍;李民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藏药独一味治疗带状疱疹 30例

    藏药独一味是藏、蒙及纳西族民间草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抗菌、止血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笔者给予 30例带状疱疹病人。服独一味片 (甘肃独一味药品有限公司出品 ),每次 3粒,每日 3次,疗程为 2周。治疗期间未用其它任何药物 (包括外用药 )。治疗前、后检查检测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结果痊愈 (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 )12例,占 40%;显效 (皮损消退 >70%,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14例,占 46.7%;好转 (皮损消退 >30%,自觉症状有所好转 )2例,占 6.7%;无效 (皮损消退 <30%,自觉症状无改善 )2例,有效率为 93.3%。

    作者:龚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光化性肉芽肿 1例

    光化性肉芽肿 (actinic granuloma)为 70年代后期确定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1~ 3],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易被忽视或误诊,现报告 1例,以引起注意。

    作者:王开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荨麻疹 86例报告

    报告了我院 1989~ 1997年间住院的 86例由感染引起的小儿急性荨麻疹,就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及讨论。

    作者:刘国任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青春期幼年黄色肉芽肿 1例

    报告了 1例青春期发病的幼年黄色肉芽肿。患者系一 13岁女孩,病史 1年,表现为颈部、腋下、髋部皮疹,无自觉不适,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病理表现典型。

    作者:王丹;李若瑜;朱学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异维 A酸联合泼尼松等治疗暴发性痤疮 1例

    暴发性痤疮 (AF)是一种少见的有急性发作及全身症状的疾病。我们用异维 A酸 (泰尔丝 )结合泼尼松等治疗 1例 AF,取得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患者,男, 19岁,因面胸背部毛囊性丘疹 3年,加重伴脓疱、囊肿 17天入院。患者脓疱反复出现伴发热 (39~ 40℃ ),曾给予地塞米松 7.5~ 9mg/d及抗生素治疗 5~ 10天即可控制,但每次停药即复发。 17天前囊肿迅速增多,双肘、膝、腕关节疼痛,发热 (39.5℃ ),头昏、呕吐。其父和叔父年轻时有严重痤疮病史。

    作者:陈敏;曾学思;周小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须癣毛癣菌致皮肤、眼部深在感染 1例

    患者女性, 63岁,因左面部上下眼睑肿胀伴低热 10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眼睑、左颧上部明显红肿有压痛,中央有小片黑色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红肿、坏死性黑痂扩大至直径 6cm,皮损组织涂片真菌检查发现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须癣毛癣菌,诊断皮肤深部真菌感染,服伊曲康唑 0.2,每日 2次, 52天基本痊愈。

    作者:唐鸿珊;胡白;高银花;卫广英;赵政龙;朱一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坏疽性脓皮病 1例

    患者男, 42岁, 1997年 5月无诱因右大腿出现红色丘疹,数日后形成结节,顶部有脓头。逐渐发展到面、躯干及四肢,皮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脓性分泌物,疼痛明显。用抗感染、皮质类固醇、雷公藤等治疗,皮损仍时轻时重。 1998年 4月,皮损加重,疼痛剧烈。其妹患“ SLE”。系统检查无特殊,面颈、躯干和四肢播散性数十处黄豆至蚕豆大暗红色丘疹、结节、脓疱和大小不等的溃疡,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表面褐色结痂,基底有坏死组织和脓液,伴恶臭,触之剧痛。伴有肥厚或萎缩性瘢痕,部分成条索状。脓液细菌培养阴性。血常规: WBC 10.43× 109/L, N 0.70, L 0.22, PLT 336× 109/L。 TBA 11.2umol/L, TG 3.05mmol/L, CO2 31.3mmol/L。蛋白电泳: A 67.1%,α 1 3.7%,α 2 10.2%,β 11.6,γ 7.4%。组织病理变化:表皮轻度角化,棘层肥厚,皮突延长,部分表皮缺如,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弥漫性混合炎细胞浸润。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给予泼尼松 15mg/d,环孢素 A 50mg,美满霉素 100mg/d,肌注干扰素 300万 u,每周 2次。每日清创换药,外用达维邦、复方连翘膏、复方康纳乐霜,皮损逐渐控制,治疗 23天,临床治愈。

    作者:吕通;漆军;李恒进;虞瑞尧;王京生;周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