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畸和修复联合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

刘娜;胡玉莹;朱玉凤

关键词:正畸, 修复, 联合, 牙缺损伴牙颌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理想方法,为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临床收治的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108例,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成研究组(正畸和修复联合治疗)和对照组(单纯修复治疗),每组5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牙齿咬牙合度、牙齿整齐度和临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优良率、牙齿咬牙合良好率和牙齿整齐度、临床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畸和修复联合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显著,与单纯修复治疗方法比较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牙齿咬牙合度、牙齿整齐度和临床满意度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正畸和修复联合治疗方法是临床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的理想方式之一。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影响急性肺栓塞远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 APE)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4年APE患者364例。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APE患者出院以后的继续治疗情况以及临床转归,根据APE患者预后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270)和预后不良组(n=94)。整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慢性肺疾病、心房纤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是否合并低血压休克、右心功能不全等症状,记录其脑钠肽( BN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肌钙蛋白I( cTnI)、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以及院外华法林抗凝依存性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恶性肿瘤、低血压休克、右心室功能不全、BNP浓度、c-TnⅠ浓度、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以及华法林抗凝治疗依存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指标如年龄、深静脉血栓、慢性肺疾病、房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以及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别为合并恶性肿瘤、右心室功能不全、c-TnⅠ浓度、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华法林抗凝依存性。结论恶性肿瘤、右心室功能不全、c-TnⅠ浓度、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华法林抗凝依存性为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相阁;毛毅敏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晚期贲门癌锎-252中子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中晚期贲门癌采用锎-252(252 CF)中子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80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研究组患者252CF中子腔内联合体外照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体外照射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吞咽困难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Ⅲ级、Ⅳ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92.5%(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24/40),P ﹤0.05],1、2、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中晚期贲门癌采用252 CF中子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贾喜堂;赵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伏立康唑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氟康唑治疗,研究组39例给予伏立康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有效29例,有效率为74.4%;研究组有效37例,有效率达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中采用伏立康唑治疗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有效,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性、可控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震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培美曲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评价培美曲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9例局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29),试验组给予培美曲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只给予三维适形放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0.0%、43.3%和31.0%、13.8%、31.0%,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可明显提高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李路路;陈剑;张鼎儒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中药汤剂联合浓缩颗粒剂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分析在泌尿系统结石治疗中使用排石汤联合浓缩颗粒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11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组56例,使用浓缩颗粒剂进行治疗;干预组56例,使用排石汤联合浓缩颗粒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排石汤联合浓缩颗粒剂对泌尿系结石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治疗中积极应用。

    作者:王雪凤;栾照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8例,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随访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眼压、视力以及内皮细胞。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48例患者视力均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患者眼压、内皮细胞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操作简单、创伤小,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韩永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瑞芬太尼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6例心脏术后机械通气超过24 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F组,n=48例)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 R组,n=48例)。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时间点的面部表情评分法( FPS )评分、镇静-躁动( RA AS)评分、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等。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监测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指标。结果①两组患者均可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目标,瑞芬太尼0.05μg/(kg·min)与芬太尼0.5μg/(kg·h)的镇痛效能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使用丙泊酚的剂量小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②与镇痛前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后MAP、HR均下降(P﹤0.05),两组间仅在用药30 min时瑞芬太尼组MAP较芬太尼组明显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③瑞芬太尼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均较芬太尼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镇痛前比较,两组用药后12、24、48 h的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心外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与芬太尼治疗效果相当,与芬太尼相比,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尽早拔管,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孟丽;宋先荣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腹腔镜手术对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老年上消化道穿孔98例患者的手术资料,行传统开腹手术51例为开腹术组,行腹腔镜手术47例为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VAS评分、血压及心率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35.3±6.7)min、术中出血(15.2±3.5)ml、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8.4±5.7)h及住院时间(9.6±1.4)d均少于开腹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腹腔镜组术后12、48 h疼痛 VAS评分、心率、血压优于开腹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维持老年患者术后心率、血压的平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刘士凯;雷周满;李天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凝血酶Ⅲ活性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抗凝血酶Ⅲ( AT-Ⅲ)活性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1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3例为SA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8例为ACS组。选取正常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为对照组。三组均检测外周血浆AT-Ⅲ活性水平,比较三组AT-Ⅲ活性水平。结果 SA组AT-Ⅲ活性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ACS组的AT-Ⅲ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及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T-Ⅲ活性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明显相关。

    作者:罗骏超;陈聿峰;覃方生;王培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与心肌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 CRP)和心肌酶谱变化在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热性惊厥患儿120例为惊厥组,选择同期住院伴发热无惊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血清CRP及心肌酶指标。结果惊厥组CRP、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乳酸脱氢酶(LDH)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性惊厥组CRP[(17.05±8.04)mg/L]高于对照组[(6.34±3.8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CK呈正相关(r=0.523)。结论热性惊厥患者中存在一定程度脏器损伤;CRP、CK与炎性反应相关,可作为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杨燕飞;任允孜;段爱花;李雅彬;王艳芬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成年抑郁症患者阳性家族史对认知治疗的效果影响

    目的:探讨成年抑郁症患者阳性家族史对认知治疗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成年抑郁症患者100例,分为家族史组60例与非家族史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与认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效果。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程度,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MMSE)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所改善,但非家族史组患者抑郁改善情况较家族史组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在成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家族史有重要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作者:张璇;马志元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H-FABP、hs-cTnI、NT-proBNP和Hcy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高敏肌钙蛋白( hs-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 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 Hcy)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比较H-FABP、hs-cTnI和cTnI在AMI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收治的胸痛发作6 h内入院的AMI患者120例( AMI组),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另选取同期住院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四种新型心肌标志物水平。并对其中30例胸痛发作3 h内入院的AMI患者的血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AMI组患者发病6 h内血清中H-FABP、hs-cTnI、NT-proBNP和Hcy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AMI动态观察组中发病3 h内血清中H-FABP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hs-cTnI和cTnI,发病3~6 h之间H-FABP和hs-cTnI均优于cTnI,而发病6 h之后三者之间基本一致。结论 H-FABP和hs-cTnI是诊断早期(发病6 h以内)AMI敏感的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H-FABP、hs-cTnI和cT-nI三者联合检测效果好。

    作者:董娜;胡黎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正常早孕产妇同稽留流产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正常早孕产妇同稽留流产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IGF-Ⅱ)水平。方法选取40例稽留流产患者(试验组)以及35例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IGF-Ⅱ的含量和绒毛组织中IGF-Ⅱ蛋白及IGF-Ⅱm 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中母血的IGF-Ⅱ含量为(124±12)g/L,对照组中母血的IGF-Ⅱ含量为(184±11)g/L,试验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组绒毛组织中,IGF-Ⅱ蛋白的表达为(0.091±0.005)相对含量/单位面积,IGF-Ⅱ mRNA的表达为(0.053±0.005)相对含量/单位面积,以阴性或弱阳性为主;在对照组绒毛组织中,IGF-Ⅱ蛋白的表达为(0.211±0.005)相对含量/单位面积,IGF-Ⅱ mRNA的表达为(0.115±0.006)相对含量/单位面积,以阳性或强阳性为主,试验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GF-Ⅱ对稽留流产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作者:沈丹婷;麦慧芬;吴丽雅;孙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探讨血尿酸控制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影响

    目的:分析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探讨血尿酸控制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筛选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尿蛋白排泄率( UAER)均﹤200μg/min。根据患者血尿酸( BUA)水平将其分为高血尿酸组(n=218)与低血尿酸组(n=224),比较两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采用随机数表法将高血尿酸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血糖控制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尿酸控制,比较两组患者GFR及生存时间。结果低血尿酸组患者GFR水平为(112.3±26.7)ml/(min·1.73 m2),明显高于高血尿酸组的(95.3±20.8)ml/( min·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GFR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血脂、性别因素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时,年龄、血尿酸浓度、病程、体质量指数均与 GFR浓度呈负相关( r=-0.445,P﹤0.05),血红蛋白浓度与GFR浓度呈正相关(r=0.617,P﹤0.05);生存分析研究中,患者血尿酸浓度越低,其出现肾功能损伤的概率更低,生存时间更长,并且高血尿酸组患者经尿酸控制治疗可降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延长生存时间。结论高血尿酸水平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并且高尿酸血症可直接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积极进行尿酸控制治疗对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以及延长生存时间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田霖林;赵文杰;单洁;张孝丽;李华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重症脑梗死患者行机械通气后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及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512例重症脑梗死患者,114例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析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4例患者共分离出12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98株,占76.56%;革兰阳性杆菌30株,占23.44%。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类型。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很低,革兰阳性杆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低。机械通气时间(95%CI=2.124~9.586,P=0.001)、侵入性操作(95%CI=1.823~6.334,P=0.002)、误吸(95%CI=1.221~3.541,P=0.027)、肺部基础疾病(95%CI=1.676~5.297,P=0.013)、营养不良(95%CI=2.497~11.103,P=0.000)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其耐药机制复杂,机械通气时间、侵入性操作、误吸、肺部基础疾病、营养不良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作者:侯鹏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肝肾囊肿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酒精硬化治疗肝肾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0例肝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肾囊肿(尤其直径﹥80 mm肝肾囊肿)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医用酒精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200例肝肾囊肿患者,直径35~80 mm的肝肾囊肿841例,经治疗后完全消失,治愈率为100%;直径81~167 mm的肝肾囊肿359例,一次性治愈357例,治愈率为99.44%,1例直径约141 mm的巨大肝囊肿经治疗后体积缩小﹥75%,1例直径约167 mm巨大肾囊肿经一次硬化治疗后囊肿体积缩小50%,经二次硬化治疗后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肝、肾囊肿介入治疗方便易行、安全、有效、一次性治愈率高,是治疗肝、肾囊肿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利平;李勤英;夏艳;杨波;王兆瑞;张杰;黄桂珍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COPD诱导痰细胞分类、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诱导痰中炎性细胞组成及血清降钙素原( PCT)、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方法对50例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咳痰,痰液处理后进行炎性细胞分类,并测定血清PCT、CRP的浓度。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诱导痰中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急性加重期高于稳定期,而巨噬细胞分类前者低于后者,PCT、CRP浓度急性加重期高于稳定期。结论 PCT、CRP在COPD急性加重期较稳定期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全身炎症反应加重是AECOPD的重要诱因,相应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作者:韩李周;陈苗;郑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输卵管上段嵌顿结石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即为观察组(n=43),以及经尿道输尿管碎石术组,即对照组(n=4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一次性清石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 d清石率与1个月后清石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效果显著,清石率高、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实施。

    作者:关宗杰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同种骨在慢性中耳炎术后乳突术腔消减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同种骨粉在慢性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乳突切除术后进行术腔骨粉消减、填充及外耳道后壁重建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1月慢性中耳炎患者(64例),均行开放式乳突切除术,术后使用同种骨粉消减、填充乳突术腔以及外耳道后壁重建,术后连续随访12个月。结果64例患者中同种骨存活于乳突术腔共有62例(占96.88%),经观察发现术腔完全消减,患者外耳道完整,与常人外耳道形态相似。5例(占7.81%)术后因局部同种骨小面积裸露,经耳内镜定期处理及抗感染治疗后修复愈合。2例(占3.13%)因乳突术腔大,覆盖同种骨的筋膜及皮瓣缺血坏死,造成较大范围的同种骨裸露,继发感染,同种骨坏死,予以取出,消减失败。结论同种骨粉可用于慢性中耳炎患者乳突术后术腔消减术中,疗效较为理想,同种骨粉取材方便、操作简易。而同种骨的裸露及修补筋膜和皮瓣的血液供应不足,出现感染坏死,是影响乳突术腔消减术成功率的关键不利因素。术后耳内镜检查能早期发现填充物裸露,对小面积裸露予以及时修补和抗感染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刘栋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 MS)患者炎症因子及尿酸( UA)、尿微量白蛋白( mALB)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6例MS患者分为替米沙坦组(40 mg/d)和硝苯地平组(30 mg/d),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检测用药前后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UA、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肝肾功能、血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血压均明显降低(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hs-CRP、TNF-α、IL-6、UA、UAE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硝苯地平组hs-CRP、TNF-α、IL-6、UA、UAER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服药前后肝肾功能、CK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替米沙坦除有良好的降压疗效外,还能抑制MS患者的炎症反应,有效降低UA、UAER水平,且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好。

    作者:于晓;刘微微;李波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