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关键词:
摘要:
中华皮肤科杂志相关文献
  • 沉痛悼念刘季和教授

    2016年10月26日,刘季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90岁。消息传来,我们深感悲痛。刘教授是中国皮肤病理界的一位大师,他的离去是中国皮肤病理学界的损失,他为中国皮肤病理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将永记心里。

    作者:孙建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国麻风史料陈列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史料陈列馆征集文物和史料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皮肤科治疗学》第3版邮购信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灌注流速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生长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培养条件下不同灌注流速对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以2×104/ml的终浓度接种到复方壳多糖胶原凝胶中,采用自制的灌注培养装置,培养基分别以50、100和200 ml/min的流速灌注培养12 d,以静态培养为对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葡萄糖及乳酸测试盒检测细胞代谢特性,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分布,羟脯氨酸测试盒检测胶原合成,同时用改进后的高敏度小张力膜状生物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检测大抗张强度。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灌注组细胞比对照组更密集,第8天时100 ml/min灌注组细胞几乎全部融合成片,200 ml/min灌注组细胞约达80%融合,且有沿培养基流动方向生长的趋势。MTT结果显示,4组细胞增殖活性(A值)都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先持续上升后逐渐下降(P<0.05),其中灌注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 ml/min灌注组的大细胞增殖活性是对照组的1.67倍,且显著高于其他组(均P<0.05)。各组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均下降(P<0.05),第12天时100 ml/min灌注组的葡萄糖含量(1.604±0.038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205±0.020 mmol/L)、50 ml/min灌注组(1.939±0.037 mmol/L)及200 ml/min灌注组(2.047±0.039 mmol/L),均P<0.05。各组乳酸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相反,均缓慢上升(P<0.05),但其大值对真皮内HDF影响不明显。培养第12天,100 ml/min灌注组的羟脯氨酸含量及大抗张强度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512、694.216,均P<0.05)。培养第6、10天,灌注培养条件下细胞在支架中的分布比静态培养时均匀,胞核较大、长,且灌注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100 ml/min灌注组的细胞数量多,显著高于其他灌注组(均P<0.05)。结论100 ml/min的灌注流速更适合培养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真皮,此流速下的细胞活力、细胞分布、代谢速度、胶原合成及大抗张强度都优于其他组。

    作者:唐辉;闫洪涛;陈年;杨航;杨桂红;伍津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腺苷对人毛囊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对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腺苷对人毛囊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对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完整的人头皮生长期毛囊,分成6组,分别加入0、0.1、1、10、100、1000μmol/L腺苷作用,每个浓度组再分成两个亚组,其中一个亚组加入0.8 mg/L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另外一个亚组不加抗体,显微镜下测量6 d内毛囊的生长长度。利用两步酶法分离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分组同上,作用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逆转录(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人毛乳头细胞血管生成素mRNA和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生成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不加腺苷的对照组相比,10~1000μmol/L腺苷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囊生长(F=377.776,P<0.05),其中以100μmol/L腺苷的促进作用为显著(P<0.05),加入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能够部分拮抗腺苷促进人毛囊生长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0.1~1000μmol/L腺苷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增殖(F=230.067,P<0.05),其中以10μmol/L和100μmol/L腺苷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为显著(均P<0.05),加入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能够部分拮抗腺苷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1000μmol/L腺苷能够显著下调毛乳头细胞G1期细胞比例(F=75.5,P<0.05),并显著上调G2期(F=15.7,P<0.05)和S期(F=81.8,P<0.05)细胞比例。而且,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和100μmol/L腺苷能够明显促进毛乳头细胞表达血管生成素mRNA(F=942.630,P<0.05)和血管生成素蛋白(F=148.544,P<0.05)。结论腺苷在体外具有促进人毛囊生长和毛乳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管生成素表达有关。

    作者:李艳;王淼淼;李敏;周乃慧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儿童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特征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为色素减退的儿童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及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的特征,分析皮肤镜联合RCM与组织病理诊断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的一致性。方法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皮肤科门诊收集皮肤镜及RCM下疑似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患者15例,获取并分析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相关检查。结果皮肤镜联合RCM诊断疑似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15例,其中13例经病理证实为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皮肤镜下特征表现为皮纹明显,可见白色糠秕状鳞屑;色素减退呈网格状、斑马样或波点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短细线状、精子样或星状模式。RCM特征为表皮各层及真表皮交界处较多高折光细胞,部分可见Pautrier微脓疡,基底层色素环折光减弱,色素环外较多高折光细胞分布。结论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在皮肤镜和RCM下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儿童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早期筛查及辅助诊断的方法。

    作者:章玲玲;黄骏;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6年第49卷作者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婴幼儿血管瘤的局部药物治疗进展

    目的: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优于传统的糖皮质激素,但口服普萘洛尔可导致系统性并发症。局部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如局部外用0.5%噻吗洛尔滴眼液、0.1%噻吗洛尔凝胶、普萘洛尔纳米水溶胶等。另外,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软膏、局部注射药物以及联合不同波长激光等均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选择。本文简要综述婴幼儿血管瘤局部药物治疗方法。

    作者:孙彩虹;顾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对论文中插图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泛素连接酶Cbl-b在黑素瘤组织和细胞系A375、M14、MV3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泛素连接酶Cbl?b在皮肤黑素瘤组织及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9份黑素瘤、30份色素痣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bl?b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MV3及黑素细胞中Cbl?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69份皮肤黑素瘤标本中,52份(75.36%)表达Cbl?b;30份色素痣标本中,4份(13.33%)表达Cbl?b,两组Cbl?b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45,P<0.01)。黑素瘤组织中Cbl?b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程度、Clark分级和Breslow厚度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569、0.654、0.727,均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A375、M14、MV3细胞Cbl?b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537,P<0.01)。免疫印迹法显示,A375细胞Cbl?b蛋白表达水平高,黑素细胞低。结论 Cbl?b蛋白在皮肤黑素瘤组织及其细胞株中均高表达。

    作者:王小坡;温斯健;粟倩雅;宋昊;倪娜娜;姜祎群;陈浩;孙建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看皮肤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冷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近30年来,一直本着“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不仅造就了一大批新兴科研人才,还促进了我国各基础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们需求的改变,科学问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有些科学问题相对来说是重大的健康问题,得到了较多的投入和支持,即所谓的“热点”;而有些科学问题暂时没有得到很多的支持,可能是因为其重要性相对较小或是暂时未被意识到,即所谓的“冷点”。皮肤病学相关科研项目的申请大多数在医学科学部H11(一级代码)申请代码下管理,近年来受到资助的热点冷点科学问题相信也是广大皮肤科医师和从事皮肤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所关注的。为此,我们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isisn.nsfc.gov.cn/egrantweb/)对2011—2015年H11代码下的资助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以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近年来皮肤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冷点。

    作者:李吉;赵苒;裴俊瑞;祝慧萍;张作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银屑病患者口服含银制剂后并发银质沉着症一例

    患者女,26岁,因面部皮肤呈青灰色6月余就诊。患者于就诊前6个月面部皮肤逐渐变为青灰色,面中部尤甚,无瘙痒等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2个月面部青灰色逐渐加深,渐累及双手背,无其他不适。患者4年前因全身泛发寻常性银屑病,口服胶银溶液(30 mg/瓶,美国EFT公司),每月6瓶,连续服用4年。自觉有效,银屑病皮疹明显好转,局限于上背部和上臂,仅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既往体健,除银屑病外无特殊疾病史。

    作者:陈小英;赵肖庆;施若非;郑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局限型获得性结节性脆发症一例

    患者男,22岁。因双耳后头发出现白色结节样改变2个月就诊。患者数年来坚持每日洗发,头发逐渐干枯、毛糙,2个月前发现双耳后头发出现白色结节样改变,头皮处无明显瘙痒、疼痛及红肿。患者曾怀疑患头虱,但未行特殊治疗,密切接触者及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出现。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均正常。皮肤科情况:双耳后头发见沿发干排列的小米粒大小白色结节,结节粗糙,与头发粘连(图1)。头部皮肤无异常,其余部位头发及全身毛发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取患处头发光镜下检查:见结节发干皮质膨胀,部分断裂、蓬松,犹如两支画笔相对嵌接,无结节处毛发正常(图2)。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光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局限型获得性结节性脆发症(trichorrhexis nodosa,TN),嘱患者定期洗发、护发,减少头发刺激。

    作者:徐鲁蒙;王振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男性系统性硬化病21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男性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5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住院及门诊收治并确诊的21例男性和56例女性SSc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甲襞微循环图像。结果男性SSc患者病程[24(12~60)个月]明显短于女性[48(25~120)个月],且男女两组患者SSc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0,P=0.004),男性患者以弥漫性皮肤型为主,女性以局限性皮肤型为主。男性患者首发症状雷诺现象的比例显著低于女性患者,而皮肤紧硬比例又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均P<0.05)。男性SSc患者心功能不全、肾脏受累发生比例及mRSS评分均高于女性,而女性患者雷诺现象表现更为突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96.3%)高于男性患者(72.2%, P<0.05)。男女甲襞微循环图像半定量分析显示,女性患者巨型管襻更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SSc患者病程短,进展快,以弥漫性皮肤型居多,心脏及肾脏损害多见,皮肤紧硬程度高于女性SSc。

    作者:李变变;张改连;张莉芸;高文琴;许珂;杨艳丽;闫明;郭乾育;马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广告目次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高γ球蛋白血症型紫癜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40岁。因双下肢反复水肿、紫癜半年,于2015年5月8日就诊。患者2014年11月于公交车上持续站立半小时后出现双下肢肿胀、紫癜,无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近1个月双膝关节偶有隐痛。患者休息时水肿、紫癜可消退,行动后复发。初步疑诊过敏性紫癜。患者一般情况可,起病以来,精神、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口腔干燥20余年,双眼异物感6年,1年前发现4颗龋齿。否认乙型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作者:谢杰;王宇;薛汝增;杨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皮秒激光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

    皮秒激光是应用于皮肤科的新激光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皮肤科色素性疾病、痤疮瘢痕、光老化等方面治疗。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停工期短,已在国外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皮秒激光目前主要包括532 nm、755 nm、1064 nm的激光。我国对于皮秒激光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总结皮秒激光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原理,并简述其在太田痣、痤疮瘢痕、文身、光老化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牛媛;周晨曦;高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局部任意皮瓣修复头皮缺损22例分析

    头皮皮损切除后创面修复是皮肤外科的常见问题。由于皮损部位、周边皮肤伸展性及皮损良恶性的不同,临床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常用修复方法有直接拉拢缝合、游离皮片移植、局部任意、带蒂皮瓣修复及应用皮肤扩张器等。直接拉拢缝合无疑是简便、安全的选择,但在头皮缺损面积较大或周边头皮移动性差的情况下常不能直接缝合。相对于游离皮片移植术后美观性差[1]、皮肤扩张器手术耗时长[2]且并发症多[3]等缺点,局部任意皮瓣修复成为此类头皮缺损的常用方法。有报道提出[4],直径在6 cm以内的头皮缺损均可通过局部任意皮瓣完成一期修复。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共完成头皮任意皮瓣修复手术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磊;陆振中;黄旻华;吴瑞斌;潘素花;张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