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陈巧霞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 下呼吸道感染, 成本-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评价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0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对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不良反应并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 结果 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基本相同,分别为88.46%和90.38%(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39、4.65(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3.85%. 结论 盐酸左氧氟沙星与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均能有效地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仿,盐酸左氧氟沙星成本-效果比更低,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佳方案.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记录两组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新生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实验室心肌酶谱检查结果变化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两组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新生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保障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作者:李爱丽;吴金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观察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与4周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NDS,安全可靠,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郭华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行术后1~3年随访. 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手术后期慢性疼痛2例. 术后疗效优47.83%,良32.61%,可13.04%,差6.52%. 结论 术前准备周密,手术时机合适,术中防止过分牵拉皮瓣,复位后植骨固定,有效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孙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及痰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 NPPV)联合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及痰液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3例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及痰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改变.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及痰液IL-6、IL-8及TNF-α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及痰液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PPV治疗COPD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及痰液炎症因子水平,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传文;姜东亮;于法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5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作术前新辅助化疗,采取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行根治性手术处理,同时选取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12例,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74.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4例,骨髓抑制2例,发热2例,均给予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且其并发症整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B超下经皮肾镜气道联合超声碎石术在无积水肾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气道联合超声碎石术在无积水肾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60例无积水肾结石患者采取经皮肾镜气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方式,分析手术次数、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以研究B超下联合治疗方式的可行性. 结果 一期碎石术249例,二期手术11例. 单一通道取石241例,两通道19例,手术时间74~135(85.11 ±12.51)min,血红蛋白下降超过90 g/L 6例,1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查,共234例完成结石清除,清除率为93.98%(234/260). 结论 B超下经皮肾镜气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安全、疗效可靠、方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琪;何长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大剂量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生长抑素(SS)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应用效果. 方法 抽选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急性EGV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SS常规剂量泵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SS泵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观察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大剂量SS治疗急性EGVB,止血疗效确切,输血量低于常规剂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登锋;廖文权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骨皮质剥脱加植骨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效果

    目的 探讨应用骨皮质剥脱加植骨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8年5月至2014年2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四肢长管状骨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43例,采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自体骨植骨术治疗,分析其疗效. 结果 43例中40例骨不连于术后5~8个月愈合,功能恢复良好;2例于术后6~7个月置物断裂,经再次植骨内固定后愈合;1例因术后感染改为外固定治疗,术后18个月愈合,功能恢复可. 结论骨皮质剥脱术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骨不连可改善骨不连局部的血液运行,提高局部骨诱导活性和骨传导性,促进骨不连愈合.

    作者:苏振炎;曹亚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目的 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新蔡县人民医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71例,全部患者在全麻下行手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观察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双节固定31例,单节固定40例,手术切口长度( 7.9 ±1.2 ) cm,手术时间( 168.2 ± 21.5)min,术中出血量(310.9 ±45.6)ml,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随访6~24个月,67例患者坚强融合,4例患者可能融合,无患者不融合. 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可减少肌肉剥离的范围,手术过程中所用牵拉力量小等优点,可有效降低手术所带来的组织损伤,临床治疗中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高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及意义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血浆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 c-Fn)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变化及意义,为筛选早期血肿扩大病情预测指标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中MMP-9、c-Fn和TIMP-1的含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中IL-6含量,凝固(浊度)法检测血浆中Fbg含量. 结果 86例患者在病情发作24 h内有78例进行颅脑CT检验复查,其中19例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4.36%;脑内血肿扩大组发生不规则血肿的概率( 47.3%)明显高于与血肿未扩大组( 8.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Fbg 含量分别为( 2.8 ± 0.7)g/L和(2.3 ±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IL-6含量分别为(21.6 ± 8.1)pg/ml和(14.7 ±5.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肿扩大组的MMP-9、c-Fn、TIMP-1的含量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Fbg、IL-6和MMP-9与脑内血肿扩大的发生有较强的关联性,而c-Fn、TIMP-1与脑内血肿扩大的关联性相对不强. 这些数据指标对于人们对脑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黄凯达;毛红丽;徐岷;杨军;朱庆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在中青年子宫腺肌症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上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中青年子宫腺肌症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鄢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子宫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宫内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随访1年,观察记录节育器放置前和放置后4、8、12 个月时患者的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血清CA125及性激素变化情况. 结果 连续放置1年后患者月经量显著减少、痛经程度明显减轻、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降低、CA125水平显著降低,与放置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节育器放置后4、8、12个月患者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与放置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可显著改善中青年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月经量并缓解痛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中青年子宫腺肌症的保守治疗手段.

    作者:徐红云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MMP-9、GFAP和FN浓度与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纤维连接蛋白(FN)浓度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7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1周后脑CT或MRI结果将7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 观察组为单纯脑梗死未转化为脑出血,对照组为脑梗死后转化为脑出血. 比较两组MMP-9、GFAP及FN水平. 结果 观察组MMP-9为( 993.32 ± 234.21)μg/L、GFAP 为( 2366.35 ±864.47 ) ng/L, FN 浓度为( 2893.63 ±492.63 )μg/L;对照组 MMP-9 为(1138.28 ±350.16)μg/L、GFAP为(2996.38 ±951.28)ng/L,FN浓度为(3991.73 ±978.75)μg/L;观察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MMP-9、GFAP及FN水平检测对脑梗死后脑出血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扩大应用.

    作者:贺显君;张建平;吕文革;杨春海;郑秀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高、低龄高血压老年患者24h动态血压、心电图的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及心电图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与低龄组,高龄组64例,年龄80岁以上;低龄组96例,年龄60~79岁. 分析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心电图. 结果 低龄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126.30 ±12.01)、(70.15 ±8.41)、(129.20 ±10.58)、(69.21 ±6.48)、(65.34 ±10.54)mm Hg (1 mm Hg=0.133 kPa),均高于高龄组的(120.54 ±10.06)、(64.54 ±6.21)、(120.33 ±10.45)、(59.30 ±5.49)、(58.55 ±7.46)mm Hg,高龄组夜间收缩压则较高. 低龄组全天、白天心率分别为(67.21 ±10.02)、(70.21 ± 10.03)次/min,均高于高龄组的(62.55 ±6.74)、(64.57 ±7.54)次/min(P<0.05),两组夜间心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ST-T改变低龄组与高龄组分别为528、556次,高龄组稍高,有症状缺血性ST-T改变低龄组显著较高,高龄组室性、房室内及束支阻滞发生率高于低龄组( P<0.05). 结论 24 h动态血压及心电图监测可全天候对患者血压等体征进行监控,临床有必要加强对高危患者24 h动态血压及心电图的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任寅;朱莉;殷屹岗;阮中宝;陈各才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多种手术入路治疗甲状腺肿瘤

    目的 比较三种手术入路治疗甲状腺肿的效果. 方法 对巨野县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8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展开研究,平均分为三组. A组行腔镜手术,B组为外侧入路,C组为改良中间入路,比较三组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美容满意度及复发率. 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及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住院时间短,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例皮下气肿),显著低于A、B两组的11.3%和12.9%(P<0.05);仅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显著低于A、B两组( P<0.05 );A、B组美容满意度均较高,分别达到96.8%、93.5%,显著高于C组( P<0.05). 结论 改良中间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术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具有较高临床借鉴价值.

    作者:刘时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支架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夹板固定,观察组38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89.5%,对照组为优良率6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夹板固定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刘明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疾病的效果以及预后. 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于濮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43例,对其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43例患者中25例患者发病时间<3 h,治疗有效23例,有效率为92%;18例患者发病时间为3~6 h,治疗有效11例,有效率为61.11%. 发病<3 h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发病时间为3~6 h患者. 43例患者中颅内出血7例,其中2例死亡;4例脑出血患者中3例伴随高血压症状,1例伴随糖尿病,4例脑出血患者表现为脑水肿,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脑水肿症状严重,已形成脑疝,治疗好转后出现栓塞,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 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溶栓治疗方式,患者的发病时间越短,其治疗效果越好. 严格按照手术适应证实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史岩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综合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襄垣县人民医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4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 对照组采取一般治疗,实验组采取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8周后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实验组临床改善程度以及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临床给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综合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瑞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高频超声引导和解剖定位下区域阻滞在髌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引导和解剖定位下股神经阻滞在髌骨手术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 择期行髌骨手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对照组(D组)和观察组(E组),每组40例 . 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下行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麻醉. 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完成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VAS评分)、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麻醉较传统解剖定位阻滞麻醉安全性高,定位更准确、持续时间更长、麻醉起效更快、患者舒适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少,比传统阻滞方法阻滞效果更安全更舒适.

    作者:许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胸腺肽联合标准化疗治疗纵隔淋巴结核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结核采用胸腺肽与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纵隔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分别进行标准化疗方案治疗与加用胸腺肽治疗,将其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为(20.1 ±7.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3 ±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1个月后均有1例肝功能出现异常,停用吡嗪酰胺,取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观察肝功能恢复正常,抗结核治疗方案继续应用. 结论 在标准化疗方案应用的基础上,加强胸腺肽的应用,可显著提高纵隔淋巴结核治疗的临床效果,缩短病程,且有较高安全性,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意义.

    作者:曹烨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 产前系统超声筛查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产前系统超声筛查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行产前系统超声筛查出现异常情况的中晚孕期产妇115例,经产妇同意与产前咨询后,予以侵入性的产前检查并分析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超声异常表现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 结果 115例超声检查出现异常的产妇均接受脐静脉或羊水穿刺,经染色体核型的分析,81例超声检查严重异常产妇检出染色体异常28例,4例微小异常病例未出现染色体异常,两组染色体异常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胎儿先心病合并心外畸形时染色体异常发病率达到45.95%. 结论 产前系统超声筛查能发现大部分的胎儿异常发育,从而为进一步行侵入性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刘智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