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梅;支英杰
灯盏细辛注射液是灯盏细辛经提取酚酸类成分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现收载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广泛应用于临床.灯盏细辛注射液主要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脑供血;调节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促进纤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药理作用.笔者对灯盏细辛注射液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郭婷;黎元元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不良事件发生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事件个案及典型病例报道,参考其销售数据和HIS数据,分析性别、年龄、过敏史、原发病、给药方法、剂量、合并用药、溶媒、不良事件发生时间等的规律.结果:喜炎平注射液不良事件个案报道,14岁以下的患者占60.61%,而HIS数据中,14岁以下用药的人次占88.72%;原发病为呼吸系统感染和发热的不良事件占81.81%;合并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的不良事件个案占1/3;输液开始后30 min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占总数的89.29%;2例死亡病例都有药物过敏史.结论:儿童用药风险没有超过平均水平;对喜炎平合并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的安全性,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开始30 min内加以关注;建议对其他药物过敏者应禁用喜炎平注射液.
作者:王志飞;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对2种“鸡尾酒护理法”预防蟾酥注射液所致肿瘤患者静脉炎的效果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使用蟾酥注射液的病人分为4组,对照组、酚妥拉明组,山莨菪碱溶液外敷-酚妥拉明静脉滴注联合应用组、硫酸镁外敷-酚妥拉明静脉滴注联合应用组.各实验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对蟾酥注射液治疗后出现的静脉炎发生率、疼痛程度评分、疼痛持续时间进行对照观察与分析.结果:酚妥拉明组、鸡尾酒法1组,鸡尾酒法2组静脉炎发生率为分别为8%,8%,6%,静脉炎发生时间,3组分别为蟾酥注射液注射后的(22±4),(27±5),(28±7)h;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4.75±1.51),(3.27±1.02),(2.71±1.63),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4.25±1.36),(2.51±1.05),(2.19±1.13)d;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0%,静脉炎发生时间为应用蟾酥注射液后的(16±4)h,疼痛程度评分为(6.34±1.21),疼痛持续时间平均为(5.47±1.07)d.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鸡尾酒护理法”均能使蟾酥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疼痛持续时间缩短,疼痛程度减轻,明显优于酚妥拉明单独静脉滴注的方法.
作者:赵玉斌;郝哲;张红丹;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近年来我国中药系统综述/Meta分析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发表的研究在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方面均存在着缺陷.为了提高国内中药系统综述/Meta分析的质量,该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改进其质量并为中医药循证临床决策奠定基础.
作者:詹思延;胡晶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调查文献报道中参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及不良反应.方法:以“参附注射液”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7年1月-2012年3月)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涉及参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报道并查找全文,分析纳入文献中参附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适应病证、用药剂量、疗程及溶媒等.结果:共纳入文献1 433篇,除5例严重不良反应外,均为轻度不良反应.结论:基于文献分析发现参附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安全性较高,但临床中在治疗病种、适用剂量、治疗疗程及不良反应报道方面存在问题与不足.
作者:付莹坤;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2种虫类中药精制而成的复方注射剂,具有明显的抗凝、促进纤溶和改善血液流变及调节血脂、细胞保护作用,已在临床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其他中西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尚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因此,本文系统阐述疏血通注射液临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与其他中、西药注射液合理联合应用,为更加合理、安全的使用疏血通注射液,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规范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提供参考.
作者:黎明全;谢雁鸣;赵建军 刊期: 2012年第18期
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重要的一部法规.该文通过对《办法》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并剖析新办法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指导意义,使新办法的主要修订内容更加明晰,指导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作者:王丹;杜晓曦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对参麦注射液临床安全性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了解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特征.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等基础信息,使用剂量、溶媒等用药信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集中在41~ 50岁的中年人,原患肿瘤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各种溶媒、各用药剂量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并以30 min以内出现的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以过敏性休克为严重.结论: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与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合理用药及患者个体因素等关系密切,要求临床医师高度警惕,以保障用药安全.
作者:王连心;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明确华蟾素注射液中可疑致敏原成分,为上市中药注射剂过敏原的筛查提供新的实验方法.方法:首先在临床上收集华蟾素注射液过敏患者血清;同时将华蟾素注射液中的可疑致敏原与牛血清白蛋白偶联合成人工抗原,在体外重现华蟾素注射液在人体内的过敏反应过程,利用血清学检测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RBL-2H3细胞被诱导脱颗粒释放组胺及TNF-α浓度的变化,与华蟾素注射液人体内过敏反应所产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RBL-2H3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组胺及TNF-α浓度测定显示,脂蟾毒配基-BSA组、过敏患者血清组(用药后)组与标准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华蟾酥毒基-BSA组、空白对照组与标准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上收集的华蟾素注射液过敏患者血清中的过敏原成分应为脂蟾毒配基.
作者:肖颖;赵玉斌;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大规模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性研究对于保证百姓安全用药有重要的影响,该文对于研究方案设计中的目的、试验类型的选择及特点、样本量的确定、结局指标的定义及伦理问题等内容进行重点解读.该研究为多中心、大样本、注册登记式的安全性监测研究,其目的是获得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三例原则”确定每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样本量为3万例,所观察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研究的终点结局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该研究结合条形码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确保纳入研究单位中的全部使用被观察中药注射剂品种的患者,注册登记表采用ABC 3种表格共同采集数据.
作者:杨薇;谢雁鸣;王永炎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临床使用中的实际剂量,找出其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收集全国各地9家三甲医院的HIS数据,通过ETL技术整合为统一的数据仓库;筛选静脉滴注给药,且年龄和剂量未缺失的用药记录;通过对完整数据的分析得出规律,处理剂量单位缺失的记录;统计分析喜炎平注射液的临床剂量使用规律.结果:11083人次的喜炎平注射液用药数据中,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次的88.72%;全人群的用药剂量随年龄变化呈二次曲线分布;成人用量主要集中于250mg以下,14岁以下儿童主要集中于125 mg以下,5岁以下儿童多在50 ~ 100 mg之间,1岁儿童主要集中在25 ~50 mg.结论:喜炎平注射液临床使用较说明书剂量偏小,并受年龄影响,二者呈非线性相关.
作者:王志飞;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中药注射剂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中药新剂型,因疗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说明书是医护人员获取用药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制约,目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存在内容缺项、有效成分不明确、主治范围过窄等缺点.不合理的超范围、超剂量用药案例层出不穷,不良反应也屡见报道,严重制约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笔者以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在大量临床证据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说明书内容,一方面使医师用药有据可依,另外也可避免不合理的超范围用药情况发生,促进中药注射剂的推广应用.
作者:刘鸣义;焦立红;谢雁鸣;王广伟;郑倩 刊期: 2012年第18期
为保证临床合理、规范地使用中药注射剂,以求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优势,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应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中药注射剂单独使用及注意配伍禁忌、正确选用溶媒等方法,规范中药注射剂的配药流程.认真抓好以上各个环节的工作,规范临床配药操作规程,才能够保证中药注射剂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
作者:张敏;赵建军;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系统评价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万方和VIP,全面收集参麦注射液治疗AMI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其中有效性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有效性分析共纳入15个研究,仅1个研究采用恰当的随机分配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肓法及失访.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组在住院期间病死率(OR =0.43,95% CI[0.31~0.60])、心衰发生率(OR =0.49,95% CI[0.34~0.70])、休克发生率(OR =0.53,95% CI[0.30~0.93])及再梗发生率(0R=0.16,95% CI[0.03 ~0.77])方面均低于单独常规治疗组,但在冠脉再通率方面未显示明显效果(OR=1.24,95% CI[0.90~1.71]).②安全性分析纳入参麦治疗AMI所有类型的临床研究,结果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结论:现有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可降低AMI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心衰、休克及再梗发生率,而在冠脉再通率方面未显示明显效果.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高质量RCTs予以证实.该系统评价虽尚未发现参麦注射液治疗AMI严重的ADR/AE,参麦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问题仍需进一步重视与开展.
作者:胡晶;张雯;谢雁鸣;王连心;聂晓璐;张越伦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基于海量HIS真实世界数据,探索苫碟子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其临床规范使用提供参考信息,为将要进行的KDZ注射液前瞻性观察研究提供思路与指导.方法:对来自18家三甲医院使用苦碟子注射液的24225例数据运用统计描述方法以及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使用患者年龄主要在46 ~ 65岁,男女比例较均衡.多为来自“神经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医保病人.入院当天使用苦碟子注射液的患者比例较多.“胸痹”患者多,且以“气阴两虚,并瘀”证多见.含“瘀”患者中,以“气滞血瘀”证多.静注为主,单次用药剂量以10 ~ 40 mL为多,用药疗程以1~3d多.溶媒以0.9%氯化钠注射液多见.在治疗冠心病时,主要联合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桂哌齐特等药物.在治疗脑梗死时,主要联合阿司匹林、胰岛素、桂哌齐特等.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临床使用大多符合药品说明书,如单次剂量、溶媒、疗程、适应症、中医证型,但仍有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存在.对于这种海量HIS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需要进一步运用高级统计学方法来进行挖掘,以便可以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作者:廖星;曾宪斌;谢雁鸣;杨虎;庄严;常艳鹏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观察1d多次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对小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多日连续重复给药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方法:苦碟子注射液0.04 mL·g-1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3次;20,10,4mL·g-1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结果:1d多次给药小鼠无异常.大剂量多日给药对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有一定影响,部分动物出现肝、肾轻微病变,注射局部出现出血、水肿及炎性反应.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以临床人用剂量的180倍给予小鼠尾静脉注射,未发现毒性反应.连续重复大剂量给药,引起大鼠病变的主要靶器官可能为肾脏、肝脏,但从恢复期结果看,对肝、肾脏的毒性呈可逆性,未见毒性作用.大剂量长期给药对局部有一定的刺激性.提示本品用药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并注意更换注射部位.此研究为苦碟子注射液临床使用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作者:李志强;詹君;常艳鹏;王秀英;李淑华;焉媛媛;魏汉莲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为更加快速准确的从大量的不良反应数据中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预警信号提供分析依据和自动化方法.方法:构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集成多种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算法并自动产生预警分析报告,同时对算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展以达到更好的预警分析效果.结果:经数据验证,系统可以提供与实际情况相符和的预警结果.结论:建立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为多种来源的不良反应数据提供预警分析报告,为领域专家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庄严;谢邦铁;谢雁鸣;翁盛鑫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对苦碟子注射液安全性文献的整理和分析,获得有关其上市后临床安全性方面的信息,为临床医生、研究者提供相关决策帮助.方法:该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库,获得有关苦碟子注射液安全性报道的文献96篇,并获取全文.筛选出关于苦碟子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22篇报告,24个案例.通过对24个案例做5个方面的分析:严重不良反应5例;苦碟子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在24篇文献报道中的具体表现;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关于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联合用药情况.结果:分析发现文献中的不良反应报告均欠规范,对于其真正的因果关系判断的过程不明确,且临床实际应对处理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对于联合用药的分析均未涉及.结论:虽然22篇报告均是来自于临床实践的真实报告,但是由于不良事件/反应发生过程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且报告者对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以及报告的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苦碟子注射液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真实程度.
作者:廖星;申浩;谢雁鸣;张雯;杨薇;吕志国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儿童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儿童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性对策.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选用CNKI期刊库为资料来源,以1987年4月至2012年5月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种类、例数、临床表现、相关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表现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其相关因素与儿童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药物制备工艺、临床不合理用药、监管制度不完善等有关.结论: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药物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药,严格监管制度,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喜莲;李梦;戎萍;马融 刊期: 2012年第18期
目的:评价灯盏细辛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和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Man 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644名患者.仅2个研究采用恰当的随机分配方法,1个研究提及采用单盲,其余所有研究均未提及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及失访.Meta分析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加用常规治疗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有效率(OR =3.54,95%CI[2.60~4.82])和心电图疗效( OR=2.36,95%CI[1.88~2.96])优于单用常规治疗组.本组纳入17篇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表现轻微,使用安全.研究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目前证据证实灯盏细辛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比西医常规治疗更具有优势.但基于研究的局限,建议进行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访时间更长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聂晓璐;申浩;谢雁鸣;胡晶;张越伦;黎元元 刊期: 2012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