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初探

廖兴华;冯梅;杨松华;曹智全;张维成;符彦基

关键词:交感型颈椎病, 等离子髓核消融,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47例,其中男15例,女32例,年龄35 ~ 61岁,平均46.3岁;治疗一个间隙30例,2个间隙15例,3个间隙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根据术前术后的平均VAS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来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0 ~ 30 min,平均12 min,无明显血管神经、食道、气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前平均VAS评分(6.58±0.56)分,术后即刻(2.26±0.68)分,末次随访时(2.82±0.72)分.术前、术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4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即刻完全消失,18例主要交感神经症状消失,10例症状改善,5例症状无明显变化,有效率为89.4%.结论 对诊断明确,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术治疗是一种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的微创治疗措施,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创伤小,值得推荐应用.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异甘草酸镁治疗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损伤的疗效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并在治疗后1周出现肝损伤(或原有肝损伤加重)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或甲硫氨酸维B10.2加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及口服维生素类等一般护肝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150mg加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化疗后肝损伤的疗效显著.

    作者:吕明磊;刘琴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精氨酸血管升压素与夜间多尿关系的研究进展

    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VP)是一种通过调节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而调节尿量变化的神经垂体激素,人体内夜间血浆AVP分泌水平异常降低可能是导致夜间多尿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鑫;陈长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的非特异性指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非特异性指标,为临床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指导治疗.方法 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法对63例感染患儿的血清进行降钙素原(PCT)检测,同时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常规并对与感染相关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在新生儿败血症中,PCT的灵敏度高,相关临床症状中,发热及黄疸是早期诊断败血症的重要线索,为避免早期漏诊提供重要依据.结论 PCT及hs-CRP浓度的检测为早期诊断败血症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临床相关因素,可避免漏诊,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治愈率.

    作者:李怀营;张世昌;王莉萍;袁小锋;李萍;郭会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及踝臂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踝臂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8至201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排除相关疾病入组患者192例,依据冠状动脉64排CT结果分为:A组:单支血管病变(单支血管狭窄>50%)47例;B组:双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狭窄>50%)52例;C组:三支血管病变(三支血管狭窄>50%)48例.并与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无冠心病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D组).比较4组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踝臂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三组主动脉脉压与血尿酸高,踝臂指数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三组间比较,三支冠状动脉病变与其他两组相比主动脉压与血尿酸高,踝臂指数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相比主动脉压与血尿酸高,踝臂指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三组中主动脉脉压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与踝臂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人群中,主动脉脉压和血尿酸呈正相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主动脉脉压和踝臂指数呈负相关,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作者:王娜;刘华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复发转移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30例,接受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化疗,联合组32例,给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联合恩度治疗,2周期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恩度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RR)分别为34.4%和26.7%(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7.5%和73.3%(P >0.05),骨髓抑制及胃肠道不良反应两组无差异,恩度组心血管不良反应高于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宫颈癌,提高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不增加,有望成为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新手段.

    作者:高湘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腔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硬膜外腔阻滞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高平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产科入院的产妇121例.根据产妇自行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即因自身情绪紧张而自愿要求进行分娩镇痛的61例产妇设为观察组;未要求进行分娩镇痛的6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针对两组产妇上述各项临床指标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产妇均成功完成分娩且母婴平安,无一例出现运动神经阻滞.观察组产妇行分娩镇痛后疼痛显著缓解,疼痛评分与对照组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产妇宫缩、胎心、手术时间、胎儿Apgar评分及手术中不良反应情况等其他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硬膜外腔阻滞在对产妇分娩镇痛上拥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常文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肿瘤基因靶向研究进展

    肿瘤的基因靶向研究基于肿瘤的分子表达,通过基因介导以达到治疗目的.在研究过程当中多种靶向治疗方案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包括靶向基因直接注射、靶向基因导入、靶向基因转录.目前已成为当前肿瘤靶向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就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邓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全脑血管造影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关情况的分析结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45例,分析两组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 椎-基底动脉系统组45例,动脉狭窄38例;颈内动脉系统组33例,动脉狭窄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动脉狭窄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能早期准确TIA发生的病变血管,对TIA的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子龙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64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变化.方法 选取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分别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71.9%,动态心电图阳性检出率为100%,两者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兆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钼靶联合应用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比较其术前超声声像图和X线钼靶摄片特征.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检查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检出率均高于单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钼靶摄片检查.结论 乳腺超声检查和钼靶摄片均为诊断乳腺癌的手段,并各有优势,两者结合能够弥补对方不足,大大提高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范永省;马洪波;李肖甫;闫慧霞;高源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序贯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序贯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管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序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40 mg/次,1次/d,晚餐时服用,至出院1个月后改为20 mg/次,1次/d,维持治疗;对照组入院至出院阿托伐他汀维持量20 mg/次,1次/d,晚餐时服用.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疗效,检测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随访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结果 治疗1个月后,序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3.8963,P<0.05);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1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序贯组的改善更显著(P<0.01),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61,P>0.05).随访6个月内序贯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2812,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序贯疗法较常规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更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宋红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期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9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镇静、硫酸镁解痉及降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5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给予低分子肝素2500 U/d皮下注射,以6 d(5 ~7 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两组孕妇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脐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脐动脉收缩压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大血流速度(D)的比值(S/D),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脐动脉PI值、RI值、S/D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有效缓解血管内皮受损所引起高凝状态,对肝肾功能以及微循环淤积有改善作用,不增加母婴风险.

    作者:王素珍;荆淑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初探

    目的 探讨应用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技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47例,其中男15例,女32例,年龄35 ~ 61岁,平均46.3岁;治疗一个间隙30例,2个间隙15例,3个间隙2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根据术前术后的平均VAS评分和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情况来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10 ~ 30 min,平均12 min,无明显血管神经、食道、气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前平均VAS评分(6.58±0.56)分,术后即刻(2.26±0.68)分,末次随访时(2.82±0.72)分.术前、术后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4例术后交感神经症状即刻完全消失,18例主要交感神经症状消失,10例症状改善,5例症状无明显变化,有效率为89.4%.结论 对诊断明确,症状严重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等离子低温髓核消融术治疗是一种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的微创治疗措施,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创伤小,值得推荐应用.

    作者:廖兴华;冯梅;杨松华;曹智全;张维成;符彦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

    目的 对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结果不符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原因,以求更有效、安全的输血实验方法.方法 收集16例不规则抗体结果阳性的病例,选择红细胞有相应抗原者用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平行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1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交叉配血中,微柱凝胶法的主侧均出现凝集,而3例聚凝胺法的主侧无凝集.结论 凝聚胺法在筛查IgG类抗体的灵敏度不如微柱凝胶法,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为±~+及抗体类型为抗-Jka和抗-k抗体的患者交叉配血好使用微柱凝胶方法.

    作者:朱伟彦;梁玉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甲钴铵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目的 观察甲钴铵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曲美布汀100 mg,每日3次,甲钴铵0.5 mg,肌注,每日1次,连用4周,对照组30例给予以马来酸曲美布汀,用法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早饱、腹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56.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钴铵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佐龙;周永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咯血患者57例均于治疗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评价病变血管情况.以DSA检查为标准,观察CTA对咯血原因、责任血管检出情况及对责任血管起源的显示情况.结果 57例患者中,支气管扩张患者多,为30例,其次为肺癌,肺部炎症数量少.DSA共检出56例患者责任血管,CTA检出51例患者责任血管,两者对责任血管检出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咯血的责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胸外侧动脉及甲状颈干,其中支气管动脉所占比例高,其次为肋间动脉,甲状颈干比例低.CTA共显示63支责任血管,与DSA的69例相比,两者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咯血的责任血管,在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尔夫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银杏叶片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银杏叶片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疗效.方法 5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依据不同给药方法分别为两组,试验组26例采用口服氨氯地平5 ~ 10 mg/d,银杏叶片6片/d,治疗3个月;并与采用氨氯地平联合辛伐他汀(标准组)治疗的24例进行等效性评价.结果 试验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8.5%,降血脂总有效率为84.6%.标准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1.7%,降血脂总有效率为87.5%.结论 两种给药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和血脂,且疗效相当.

    作者:于永敏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心血管术后胸骨感染的外科治疗经验

    目的 探讨大血管及心脏手术后胸骨感染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20例心脏大血管手术后发生胸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3 ~ 68岁,平均(45±11)岁.20例患者均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积极清创,包括清除坏死皮缘和增生组织、彻底止血、搔刮胸骨、咬除感染胸骨、清除胸骨后的感染脓腔、用1%碘伏纱布浸泡,抗生素液反复冲洗,然后封闭式负压引流平均治疗10d.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游离带蒂胸大肌肌瓣,双侧胸大肌对接,填充填塞死腔.结果 20例患者中切口Ⅰ期愈合18例,Ⅱ期愈合2例,经抗炎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7年,全部患者切口无感染,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手术方式.结论 对心脏大血管手术后发生胸骨感染患者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清创,放置封闭式负压引流,采用游离带蒂胸大肌肌瓣,双侧胸大肌对接,填充填塞死腔,可尽快控制感染,促进切口愈合.

    作者:孙俊峰;路培法;孙作永;郑晓勇;程学飞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德阳市第五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间分别采用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 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组优良率为88%,明显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为65.2%;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组平均10.5周,明显短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平均13周(P<0.05),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组平均25.4分,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平均21.8分(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明显减少创伤、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功能恢复快,提高了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录兴;蔡学侬;钟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经关节镜个体化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个体化单束解剖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9月行关节镜下个体化单束解剖重建ACL手术患者60例,术后2、3、6、12、18个月定期随访.对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步态、患者自感满意度、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等数据收集,对其数据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60例患者随访12 ~1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步态均可早期恢复正常.随访结束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8.4±8.7)分提高至(92.2±2.4)分,Tegner评分由术前的2~4分提高至6~8分,膝关节运动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单束解剖重建ACL能更精确地寻找ACL股、胫骨原足迹点,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剖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作者:黄广振;黄遂柱;赵甲军;侯玉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