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阳性儿童反复腹痛的诊断与治疗

张德光

关键词:小儿反复腹痛,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儿童反复腹痛(RAP)的适宜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将129例反复腹痛患儿全部做14C呼气试验,将HP阳性的71例反复腹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用标准三联,治疗组(37例)用新三联.疗程结束10 d后检查HP清除率,统计临床腹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HP根除率对照组为73.50%,治疗组为9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症状比较,对照组为70.59%,治疗组为8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为17.60%,治疗组为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4C呼气试验是RAP患儿HP检查的适宜方法之一,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反复腹痛,在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各型白血病及肿瘤,对青霉素类、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过敏及外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后,征求个人意见可给予新三联治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脑梗死42例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疗效:本组病例恢复良好9例(21.4%),轻度残疾16例(38%),重度残疾12例(28.6%),植物生存3例(7%),死亡2例(4.8%).结论 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是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郭宁原;张鹏飞;徐铮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2008年至2009年D-试验在葡萄球菌产生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的检测

    近年来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克林霉素的广泛应用,使其对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明显上升,而临床上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应用克林霉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屡见不鲜.我们对临床分离的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采用D-试验进行检测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的产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刘续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手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时间6个月,临床疗效:优17例,良7例,一般2例.骨折均Ⅰ期愈合,无股骨头坏死.骨折复位效果:优12例,良8例,可5例,差1例.结论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移位髋臼骨折治疗中优势显著,疗效好、稳定性强,在临床中需积极推广运用.

    作者:刘建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LP(a)]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D-二聚体,采用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胶乳凝集反应法检测脂蛋白LP(a).分别测定了67例脑梗死患者和41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三项指标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D-二聚体(1.4±0.8)mg/L,纤维蛋白原(FIB)(3.9±0.6)g/L,LP(a)(472±51)mg/L.三者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联合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脂蛋白(a)的含量变化,可作为预防性治疗的重要客观指标,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焦淑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食管胃黏膜异位30例

    正常食管黏膜应为鳞状上皮,在胃食管结合部与胃的柱状上皮黏膜相连,二者连接处即所谓的齿状线或Z线.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食管的鳞状上皮间可以有柱状上皮的存在,其一为Barrett食管的形成;另一为食管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前者被认为与长期的胃食管反流有关,而食管胃黏膜异位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作者:杜正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输精管复通术192例

    自1996年以来,我们实施输精管复通术19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92例,年龄25~56岁,平均(31±15)岁.全部行单侧吻合复通,其中左侧120例,右侧72例.输精管结扎至要求复通时间1~9年,平均4.64年.均持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证明.所有患者手术前体格检查正常,睾丸体积15~24 ml,输精管结节无明显压痛,附睾无肿大和硬块,精液常规无精子.

    作者:堵怀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甲型H1N1流感20例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治疗和预防.方法 对2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持续时间2~3 d,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未给予抗病毒治疗,临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结论 掌握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隔离,对轻型患者可采取家庭隔离的方法,可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作者:谭填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hith effusiom,OME)是引起婴幼儿听力障碍常见原因之一.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当急性OME未得到及时而恰当的治疗时,可能转化为慢性OME而迁延不愈.为探讨鼓膜切开加置管,对中耳功能的影响,我院自2008年应用耳内镜系统进行了31例(38耳)的临床观察,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洁;高寸雅;李玉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3%盐酸氯普鲁卡因在剖宫产硬膜外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剖宫产手术大多为急诊手术,加之平卧位后腹部压力大,常压迫下腔静脉致仰卧位综合征,这就要求麻醉起效快、镇痛完全、肌松好,而且要求对母婴影响小[1].我院于2002年始应用3%盐酸氯普鲁卡因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剖宫产术,现将麻醉效果报道如下.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刚;王晓芳;任金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 研究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2例ITP患者中,经14C-呼吸试验检测Hp阳性40例,分别给予激素联合根除Hp治疗及单纯激素治疗.结果 激素联合根除Hp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激素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素联合根除Hp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单纯激素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在ITP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对Hp阳性的ITP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能提高疗效,有助于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作者:郭晋秀;崔萌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电切镜监视下经膀胱小切口取石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25例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25例患者采用电切镜监视下耻骨上经膀胱小切口取石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方法治疗.结果 取石耗时约8~15 min,膀胱黏膜无损伤及出血,无膀胱穿孔.1例患者少量残余小结石经冲洗器冲出.电切过程顺利,无水中毒发生.所有患者术后排尿通畅,大尿流率>15 ml/s.1例病人术后1个月出现尿道狭窄,经尿道扩张2次治愈.结论 电切镜监视下耻骨上经膀胱小切口取石联合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有效方法.

    作者:韩青江;杨红伟;晋丽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中盆腹腔严重粘连35例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瘢痕子宫妊娠也随之增多,由于剖宫产术后出现的腹盆腔粘连、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1]手术并发症或后遗症对妇女的健康危害很大,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就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5例剖宫产术后盆腹腔严重粘连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贾后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432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目前普遍认为急性胰腺炎早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重症胰腺炎也应以延期手术为宜.但是,过分强调非手术治疗和片面强调延期手术治疗都可能增加病死率,重症胰腺炎中的暴发性胆源性胰腺炎尤其如此[1].我院2000年10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432例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庆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腹腔镜治疗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电视腹腔镜设备与器械相结合对4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实施了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腹腔镜手术 35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5例因粘连严重中转开腹.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急性肠梗阻手术具有微创外科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侯雨生;高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甲状腺肿块207例

    对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症状的患者,术前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必要的.判断颈部肿块是否为甲状腺结节比较容易, 多数甲状腺结节较易定位, 但要确定性质及结节的良、恶性则较困难.结节性甲状腺肿(以下简称结甲) 是普通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作者:尚鹏;闫平钊;王建华;王斌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幽门螺杆菌阳性儿童反复腹痛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儿童反复腹痛(RAP)的适宜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将129例反复腹痛患儿全部做14C呼气试验,将HP阳性的71例反复腹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用标准三联,治疗组(37例)用新三联.疗程结束10 d后检查HP清除率,统计临床腹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HP根除率对照组为73.50%,治疗组为9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症状比较,对照组为70.59%,治疗组为8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为17.60%,治疗组为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4C呼气试验是RAP患儿HP检查的适宜方法之一,幽门螺杆菌阳性患儿反复腹痛,在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各型白血病及肿瘤,对青霉素类、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过敏及外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后,征求个人意见可给予新三联治疗.

    作者:张德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按RDW<14.4%(A组)和RDW≥14.4%(B组)将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的175例患者进行分组,随访1年,观察患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后情况,对两组的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DW升高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6例(18.4%),心力衰竭40例(46.0 %),心律失常41例(47.1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升高可作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DW与AMI患者近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乔献伟;刘静;刘玉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斑点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二尖瓣环位移(TMAD) 技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尿毒症患者55例,对照组30例,分别常规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保存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图像,供脱机分析.TMAD测量二尖瓣环4个位点的收缩期大位移(Ds)及大位移达峰时间(T).结果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将尿毒症患者分为LVEF正常组(≥50%)和LVEF降低组(<50%):①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LVEF降低组患者LVEDD、LVEDV显著增大(P<0.05),LVEF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LVEF降低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平均收缩期大位移Ds显著下降(P<0.05),而尿毒症LVEF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LVEF正常组与LVEF降低组患者大位移达峰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尿毒症LVEF正常组与LVEF降低组大位移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MAD技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大位移达峰时间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红丽;秦石成;张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石性胰腺炎185例

    目的 探讨治疗性十二指肠镜对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2003年8月至2009年5月对185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结果 185例均顺利治愈,除1例合并十二指肠乳头切口出血(药物止血后,血止)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早期内镜治疗急性胆石性胰腺炎,能阻断急性胰腺炎的病理过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优于保守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杨晓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24例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1年至2009年收治的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24例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阑尾炎13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5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阑尾炎合并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例.手术治疗17例,保守治疗7例.24例中先兆早产1例,早产2例,死胎2例,先兆流产2例,无一例孕产妇死亡.结论 应加强对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认识,早期准确诊断.对妊娠急性阑尾炎、胆囊结石嵌顿、胆源性胰腺炎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而对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应个体化.

    作者:周永慧;孙淑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