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中医治疗经验介绍

胡海军;马英歌

关键词:肝硬化, 中医治疗, 沈舒文, 失代偿期, 组织增生, 经验介绍, 结构破坏, 积聚, 病理表现, 变性坏死, 疑难病, 弥漫性, 肝小叶, 肝细胞, 临床, 肝脏, 肝病, 范畴, 变形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再生,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变形、变硬。属中医“积聚、鼓胀”范畴,代偿期属“积聚”,失代偿期属“鼓胀”,为临床疑难病。沈舒文教授对肝硬化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沈教授,受益匪浅,现将沈舒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介绍如下。
山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计量单位等表示方法的说明

    根据有关规定,我们对来稿中有关计量、浓度等表示方法有统一要求,望作者参照执行。1 时间表达:正文中时间的表达,凡前面带有具体数据者应采用 d 、h 、min 、s ,而不用天、小时、分钟、秒。例:3 d 、19 h 、20 min 、5 s ,不用3天、19小时、20分钟、5秒。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重度低磷血症一例

    患者女,9岁,因“口渴多饮,恶心呕吐伴呼吸困难2 d”于2014年1月3日由某儿童医院转入我院。该患儿于1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2 d 就诊于该儿童医院,查随机血糖33.3 mmol/L ,尿酮体(+++),血气分析:pH 6.85,动脉血 CO2分压(PaCO2)8 mmHg ,动脉血氧分压(PaO2)133 mmHg ,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于重症监护室(ICU )进行抢救治疗,行静脉补液及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案不详)。1月3日因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转入我院。入院症见:口渴多饮,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周身乏力,少尿。既往健康。外祖父患2型糖尿病。查体:体温36.3℃、脉搏112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08/69 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皮肤干燥,弹性减弱,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12次/min ,律齐;腹部平坦,腹壁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随机血糖9.7 mmol/L ,血β‐羟丁酸5.4 mmol/L 。血气分析:pH 7.261,PaCO223.9 mmHg ,PaO2104 mmHg ,HCO -310.8 mmol/L , BE‐16 mmol/L ,尿酮(++),尿糖(+),肾功能:CO213 mmol/L ,K +2.8 mmol/L ,P 0.37 mmol/L (正常范围1.45~2.1 mmol/L),Na+136 mmol/L , Cl -105 mmol/L ,Ca2+2.43 mmol/L ,血脂:甘油三酯2.16 mmol/L ,总胆固醇8.58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6.23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14.8%,C 肽(空腹,0.5 h ,1 h ,2 h ,3 h ):0.28,0.32,0.39,0.33,0.32 ng/mL 。血常规,肝功能,血、尿淀粉酶正常,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均阴性,诊断为“1型糖尿病(特发性),DKA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磷血症),血脂异常症”。予补液、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补钾,但未予补磷和调脂治疗。1月4日复查肾功能:CO224 mmol/L ,K+3.2 mmol/L ,P 0.32 mmol/L ,患者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消失,乏力略减轻,酮症酸中毒纠正,停止补液及静脉胰岛素治疗,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泵入控制血糖。1月7日复查肾功能:K +3.6 mmol/L ,P 0.58 mmol/L ,乏力症状明显缓解,监测7段血糖(空腹,早餐后2 h ,午餐前,午餐后2 h ,晚餐前,晚餐后2 h ,晚睡前):6.6,6.5,10.1,9.0,9.6,5.8,13.1 mmol/L ,继续调整胰岛素泵。1月15日复查肾功能:P 1.72 mmol/L ,甘油三酯1.08 mmol/L ,总胆固醇5.17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2.92 mmol/L ,前述临床症状消失,血糖达标出院。

    作者:张媛;王镁;郝宏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白色念珠菌感染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高龄、营养不良、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以及肺功能损害的逐年加重,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渐差,而其中部分患者的病情加重与继发真菌感染有关。现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乐兆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用临床试验报告规范提高医学论文质量

    临床试验报告规范(good publication practice , ;GPP)指按照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的统一规范(CON‐SORT 声明)系列为代表或其他临床试验论文写作和发表规范或指南,写作和发表临床试验报告,其实质就是要求报告者将研究设计、试验实施过程和结果测量标准、方法及过程按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完整、清楚地描述出来。如果不准确或有选择地报告有利于药物或器材研发者或生产者等试验支持者的结果而隐瞒不利结果,甚至编造虚假结果,可能误导包括临床医师、患者和卫生政策决策者在内的读者对临床试验结果的分析解释、应用方法和范围的判断,造成损害人民健康和浪费卫生资源的潜在风险[1]。

    作者:臧长海;李茁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在神经内科免疫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在神经内科免疫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免疫疾病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置换组、药物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每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血浆置换联合丙球球蛋白及泼尼松片口服,患者有效率97%,高于单独药物治疗和单独血浆置换患者,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和单独血浆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浆置换法治疗神经内科免疫疾病效果显著,通过与药物联合使用后,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减少。

    作者:刘世俊;辜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膜后副节瘤误诊为胰头肿瘤一例

    患者男性,40岁,因右上腹痛2 d 入院。患者2 d 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痛,伴右侧腰背部放射痛,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胸痛,无心悸,无腹泻,无发热。无腹部外伤史。查血常规:白细胞18.0×109/L ,中性粒细胞15.2×109/L ,血淀粉酶76 U /L ,腹部 X 线片提示右侧腹部肠管积气,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腹主动脉旁肿块。急诊拟“腹痛待查”收住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查体:血压107/75 mmHg(1 mmHg =0.133 kPa),心率65次/min ,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明显肿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入院后予抗感染、补液治疗后腹痛好转,查全腹部 CT 平扫+增强提示:胰头见低密度影,约43 mm ×27 mm 大小,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腹部淋巴结未见肿大。诊断考虑:胰头占位,囊腺瘤待排。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见胰腺大小形态止常,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下腔静脉前方有一后腹膜肿瘤,大小约3 cm ×4.5 cm ,质地硬,边界清楚,有包膜。肿瘤位于下腔静脉前方,向左达腹主动脉右侧,下极位于左肾静脉上后方,上极位于腹腔干动脉右侧,肿块与腹主动脉无粘连,与下腔静脉及肾静脉粘连。仔细分离肿瘤组织,有滋养血管处予切断结扎,移除标本。术中牵拉肿瘤时患者血压出现波动,高达200/130 mmHg ,予血管活性药物调整。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病理送检:镜下见大细胞,呈器官样排列,向周围组织内生长,并见神经纤维及其内的神经节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大细胞 CgA 、Syn 、CD56(均+):CK (-):周围细胞S‐100(+)。病理诊断:(后腹膜)副节瘤,瘤组织向周围组织内生长,伴节细胞神经瘤。

    作者:蔡凤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于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鼻咽癌合并结缔组织病一例

    患者男,43岁,因“发现右颈部淋巴结肿大10 d”于2007年3月25日入院。入院行鼻咽部磁共振成像(MRI)示:鼻咽腔狭窄,顶后壁增厚,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向上生长,双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变浅,双侧咽旁间隙存在,颅底骨质无破坏。右侧颈部见肿大淋巴结影,大小为3.5 cm ×1.5 cm 。行鼻内窥镜下鼻咽部病理活检示:鼻咽部低分化鳞癌。行右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示:低分化鳞癌。行胸腹部 CT 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鼻咽癌 cT 2 N1 M0Ⅱ期。予直线加速器χ射线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行根治性放疗,同时予顺铂每周20 mg/m2行同步化疗。治疗第25天,患者四肢出现红色结节,右上肢明显,质中等,疼痛明显,触痛明显,影响远端关节活动,伴不规则发热,体温高达39.8℃。排除各系统感染。查抗核抗体谱示:抗核抗体(ANA)(+),抗 SSA 抗体(+)。加用泼尼松治疗,结节性红斑完全缓解,发热、疼痛等症状亦完全缓解。按期行同步放化疗。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病情稳定,目前仍无肿瘤复发,亦无结缔组织病相关表现。

    作者:谭相斌;邹双优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结直肠腺癌黏液腺癌管壁和管腔多层螺旋CT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癌、黏液腺癌管壁和管腔多层螺旋 CT 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术后有病理资料的120例结直肠腺癌和黏液腺癌病例。采用 GE Discovery CT 750HD 扫描仪行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时期扫描。观察平扫及增强后病变肠壁、管腔及近端正常管腔的表现,并进行必要的数值测量。结果病变肠壁呈环形不均匀增厚,半球形增厚。平扫腺癌病变肠壁均匀或不均匀,黏液腺癌均不均匀。增强后腺癌呈均匀和不均匀强化,黏液腺癌呈3层结构或2层结构的分层征及类囊肿征。管腔狭窄根据形态分为自然流线型狭窄、不规则固定型狭窄、不规则缩窄型狭窄。病变近端正常管腔表现为闭合、轻度扩张或重度扩张。结论病变肠壁内纤维成分与低密度坏死、“黏液层”“黏液湖”的比例,决定病变肠壁柔软和僵硬程度;病变管壁柔软和僵硬程度,决定病变管腔的形态;病变管腔形态决定肠梗阻程度。因此,依靠这些特征,CT 检查就可以做出结直肠腺癌和黏液腺癌的诊断。

    作者:杨继虎;杨晓棠;侯丽娜;杜笑淞;张建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地佐辛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

    现今乳腺外科以良性包块居多,手术短小,但患者对麻醉要求高,既要全程无痛,又要在等待冰冻结果时全程不知晓。因此高位硬膜外麻醉因风险高、镇痛不全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身麻醉。因乳腺包块在胸壁外侧,表浅,麻醉无需肌肉松弛,单纯的静脉全身麻醉或适度的肌肉松弛以插入喉罩保持呼吸道通畅配合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是当前的首选,这样患者麻醉药用量少、恢复快。但如何选择伍用药物,既减少术中用量,又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是当前临床的难题。而地佐辛是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对κ受体产生激动作用,对μ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但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兼备阿片类激动剂和拮抗剂的药物,镇痛的同时兼有轻度的镇静作用,其镇痛作用比吗啡、可待因和镇痛新更强[1]。本试验目的在于通过地佐辛伍用七氟醚吸入对比常规麻醉用药,来比较两者对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和术后疼痛评分来分析地佐辛和七氟醚伍使用的可行性。

    作者:李澜;王玲;吴青华;唐时荣;胡百奇;刘雪周;马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社区口腔健康宣教开展的必要性和方法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体的重要功能器官。牙齿与咀嚼、发音、语言及面部美观有密切关系。牙齿洁白整齐,完好无缺,不仅有助于语言的表达,也是健美的表现,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作者:赵淑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92例不良反应分析

    左氧氟沙星为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等 G -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部分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G +菌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随着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与药物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ADR )也随之增加[1]。现对我院2010—2013年呈报的该药 ADR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戴萍;赵春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超声下判断精索腹壁下动脉与疝囊关系对腹股沟疝类型的鉴别价值

    腹股沟疝即发生于腹股沟区的疝,分为斜疝与直疝2种,人群发病率约0.036%[1],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85%~95%[2]。疝囊壁通过腹股沟管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直疝三角区向前突出称为腹股沟直疝。临床上单凭体格检查对腹股沟疝的诊断和类型的鉴别效果不佳。影像学检查因能显示腹股沟疝及其周边结构,判断腹股沟疝的类型,对腹腔镜手术准确寻找疝口有很大的帮助,而超声检查以其低廉的价格,方便快捷的检查方式,实时性显示的优点,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者:张方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谈健康教育对心肌梗死患者康复的作用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类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康复医疗对心肌梗死的远期预后效果显著而健康教育作为康复医疗的重要环节却常常被忽视[1]。为证实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2014年1月至7月在我科住院的52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

    作者:张秀丽;贾艳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社区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社会关系的调查分析

    中老年人群的身心状况及需求是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委员会定义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指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对自己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美满的程度和对老年生活的全面评价[1]。中年人处于过渡期亦面临多种身心问题,故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屡见不鲜,对于老年人健康生活影响因素的分析日益全面。每一项社会人都需要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但社会关系对处于离退休阶段或过渡期的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向老年行列过渡的中年人亦列入研究群体,对本城区该人群社会关系网络与其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过丽;李慧敏;庞园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介入治疗结合中药治疗胃癌肝转移疗效评价

    由于肝脏具有来自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双重血供,胃肠道恶性肿瘤极易沿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形成肝转移,胃癌肝转移的发生率>40%。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肝脏转移瘤非手术治疗中较好的一种方法,但由于有肝转移者常伴有其他部位的转移,介入治疗侧重于局部治疗,因此仅使用局部治疗对延长生存期的作用有限[1,2]。我们比较了肝介入结合健脾理气为主的中药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乔胜军;和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脏异常灌注在肝脓肿磁共振成像中的价值

    肝脓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近年来随着大量抗生素的应用,肝脓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也日趋多样化,而关于肝脏异常灌注在肝脓肿的增强动脉早期的影像学表现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螺旋CT 增强扫描关于肝脓肿的动脉早期的肝脏异常灌注的相关报道较多,而关于肝脏异常灌注(tran‐sient hepatic attenuation differences , T HAD )在肝脓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7例经手术穿刺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肝脓肿的平扫和动态增强 MRI 表现,其中发生肝异常灌注11例,分析其在 MRI 检查中影像特点和发生机制,以其提高肝脓肿在 MRI 检查诊断中的准确性。

    作者:袁雁雯;祁永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的亲情护理体会

    所谓亲情优质护理服务,即是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为严重的一种。目前,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抗结核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全身给药有时很难取得良好效果[1],因而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成为临床上常用而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此技术的成功除需要较高的穿刺技术及正确判断外,患者的配合与护士的亲情护理也至关重要,现将亲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郝建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硬化中医治疗经验介绍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弥漫变性坏死、再生,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及假小叶形成,导致肝脏变形、变硬。属中医“积聚、鼓胀”范畴,代偿期属“积聚”,失代偿期属“鼓胀”,为临床疑难病。沈舒文教授对肝硬化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沈教授,受益匪浅,现将沈舒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胡海军;马英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临床营养在营养支持的方式与途径、合理的能量补充、药理营养素对疾病进程的影响、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均有了深入的认识,并逐渐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的治疗中,在一些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成为治疗的辅助乃至主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重症患者营养代谢支持方面,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代谢与营养状态是直接影响重症转归的重要因素,其目的亦由“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拓展到调控严重应激状态下的炎症、免疫与内分泌状态,影响病理生理变化,某些特殊营养素已作为一种“药物”,能够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所以当今营养支持已成为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策略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补充营养,故又称为营养治疗[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支气管‐肺部感染是 COPD急性加重常见的诱因。 COPD 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显著下降,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正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公共卫生所关注的问题[2]。COPD 是全身性疾病,合并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率是很高的,在其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可能性更大,营养不良已成为 COPD 患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认为其营养不良发生率25%~65%,国内报道认为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0%。另外,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此时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呼吸肌做功增加,能耗增加30%~50%,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74%[3]。营养不良会损害呼吸肌力量及膈肌功能,从而导致通气动力减弱,损害肺功能,导致严重的呼吸衰竭。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提高成功脱机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午水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山西医药杂志

山西医药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