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辅助应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武志飞

关键词:辅助应用, 盐酸氟桂利嗪, 治疗基础, 脑动脉硬化症, 疗效, 神经功能损害,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疾病, 生命健康, 神经内科, 脑部, 临床症状, 供血障碍, 功能减退, 细动脉, 脑细胞, 弥漫性, 安全性, 缺氧, 变性
摘要:脑动脉硬化症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动脉、小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变性等所引起的脑部供血障碍和脑细胞弥漫性改变,从而导致脑部缺氧、脑功能减退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目前脑动脉硬化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效果及安全性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山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朱日很滴丸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目的:观察朱日很滴丸是否对垂体后叶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参滴丸阳性对照组,朱日很滴丸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0 d ,采用大鼠颈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3.75 mg/kg )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记录各组大鼠给予垂体后叶素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同时测定血清及心脏组织匀浆上清液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含量。结果朱日很滴丸能够显著增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5 s时心率的降低,300 s时T波幅度的降低;300,1500 mg/kg朱日很滴丸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ΔST变化幅度;低、中、高剂量组无明显的量效关系;各组大鼠血清、心脏组织匀浆CK、LDH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朱日很滴丸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电图异常,量效关系不明显。

    作者:王芳;陆景坤;肖云峰;曹胡春;王跃武;高甜;那生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 )是指血液在静脉管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 T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静脉常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严重时甚至并发肺栓塞。DV T 是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临床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骨科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应引起临床的密切关注。本科室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3例骨科创伤患者积极预防与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炎炎;佘海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同步调强放疗治疗胰腺癌42例临床观察

    胰腺癌是目前已知的恶性程度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程极短、病死率高等临床特点,中位生存期约6个月,5年生存率不到5%[1]。迄今,吉西他滨仍然是胰腺癌一线化疗的金标准药物,但疗效远不能令人满意,我科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G S )方案化疗同步调强放疗治疗42例胰腺癌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增虎;王明贤;尚培中;刘俊堂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维生素 B6与甲氧氯普胺治疗急性轻型高原病呕吐纳差疗效观察

    急性轻型高原病是指机体由平原进入到高原地区(海拔3000 m 以上)或久居高原进入到更高海拔地区,在数小时内发病,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过在高原短期适应,或经过对症治疗,症状及体征显著减轻或消失。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笔者采用维生素B6针剂与甲氧氯普胺针剂分别治疗40例急性轻型高原病患者,观察恶心、呕吐等症状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佳;陈华芳;王玲;王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兔关节软骨撞击损伤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关节软骨损伤因其早期发病隐匿,不易发现,病理标本不易获得,临床早期诊断困难,在人群中研究有一定难度,而使用动物模型则可以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按研究的需要进行全过程的观察,并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偏倚因素。因此,动物模型可以作为研究关节软骨损伤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有学者采用撞击的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操作简单,与人类关节软骨损伤的病变过程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并可同期获得同一实验动物正常膝关节滑液的标本,是很好的动物实验模型。本研究旨在验证该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以保证后续实验的准确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为进一步研究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药0708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低下的调整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的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的影响,寻找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合剂。方法用乙酸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补益类中药制成的常态中药,分别于第7天,第10天,第14天分批剖腹取肠道内容物及结肠病变肠段,培养后观察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4种正常菌群变化,肉眼及苏木素-伊红(H E )染色后观察肠黏膜损伤及治疗组的修复情况,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T细胞亚群的数量。结果中药0708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控制肠道菌易位,各项指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此组常态中药可以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调、修复肠道黏膜损伤、增强免疫功能。

    作者:罗振立;白引苗;王茉琳;李立秋;杨景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大同市某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职业病危害调查分析

    了解大同市某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我们于2013年7月对该厂现场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与评价。

    作者:赵晋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2011-2013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

    近年来,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本文对2011-2013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张玉林;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肾脏早期损伤诊断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肾脏早期损伤是由于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等多种致病途径,使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发生功能性和结构性损伤。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有肾脏病家族史等慢性肾脏疾病高危人群,可引起肾脏病变缓慢而无察觉地进行性恶化,临床上过去常以尿素氮(BUN)、肌酐(Cr)的检测来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是,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如蛋白质摄入、人体代谢、发热、感染均产生干扰,因此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1],经典的生物标记物肌酐、尿素氮是监测肾脏功能的指标,而不是检测肾脏早期损伤的指标。特别是在急性期的时候,肾脏损伤与这些指标的变化是无相关性的。因此,肾脏早期损伤指标的检测对于肾脏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对肾脏早期损伤临床检测新指标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诊断早期肾脏损害提供更多帮助。

    作者:许亚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丘脑腺垂体激素水平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丘脑腺垂体激素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脑卒中老年患者(≥65岁),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皮质醇、促甲状腺激素(TSH)、性激素水平。脑卒中的诊断及分级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结果,脑卒中严重程度与预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修订致残量表(mRS)评分。结果皮质醇水平显著增高的患者,其预后越差(P<0.05),雄激素水平越高的患者其预后越好(P<0.05),雌激素水平越高的患者其预后越好(P<0.05),TSH水平越高的患者其预后越差(P<0.05)。结论下丘脑腺垂体激素水平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李洁茹;白斌;曹娟;李旭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辅助应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脑动脉硬化症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动脉、小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变性等所引起的脑部供血障碍和脑细胞弥漫性改变,从而导致脑部缺氧、脑功能减退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目前脑动脉硬化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在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效果及安全性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武志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中性粒细胞CD64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感染性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占了重要位置,很多疾病都可归于或者终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临床测定指标也越来越多,但这些指标在诊断细菌性感染时特异性不高。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培养的阳性率越来越低,而核酸扩增又难以普及,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带来一定困难[1]。冯萍等[2]发现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表面低表达CD64,当机体发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迅速升高,说明CD64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下面就 CD64生物学特性及在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何英武;李联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缬沙坦减少IgA肾病尿蛋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VD3)联合缬沙坦减少IgA肾病尿蛋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肾活检明确诊断为IgA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RB组和ARB+ VD3组,ARB+ VD组根据所应用的1,25-二羟维生素D3的剂量分为联合治疗组1和组2,观察6个月,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检测治疗前后尿蛋白、肾功能、血钙、血钾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尿蛋白均较基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3组之间尿蛋白的下降程度两两比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治疗组2下降为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缬沙坦对减少Ig A肾病尿蛋白有较好的疗效,联合较大剂量1,25-二羟维生素D3效果更为显著,为Ig A肾病的初始治疗提供更优先的方案。

    作者:刘玉才;袁红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不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指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第1个不饱和键出现在碳链甲基端的第3位,对人体健康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n-3PUFAs主要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icd ,ALA ,18:3n-3),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20:5n-3),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 DHA ,22:6n-3)等,其中含丰富的α-亚麻酸是人体中的一种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在体内代谢可生成EPA 和DHA ,因此ALA是EPA和DHA的母体,其主要存在于部分植物油如亚麻籽油、核桃油和紫苏籽油等中, EPA和DHA主要来源于脂肪含量高的海洋鱼类。

    作者:曹文婷;孙萍;李华艳;范枝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山西省某煤矿建设项目防尘措施整改前后效果分析

    现代化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在掘进、支护、采煤、运煤、筛分等过程中均可产生大量粉尘,而粉尘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人长期吸入含有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煤尘或混合性粉尘,可发生矽肺、煤工尘肺[1]。在对某900 k t/年煤矿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中,对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进行检测,分析超标原因,并针对企业在防尘措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整改后再进行重新检测,从而评价其整改措施的防护效果。这对于从源头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隐患,为用人单位合理采取防尘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俊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实验室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影响因素分析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作为反映心室功能的敏感指标,正在不断地被临床医生认可和应用。NT-proBNP在心力衰竭的诊断、分级、预后判断和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1-3],同时,许多影响心室功能的疾病如冠心病等也可以通过 NT-proBNP 的检测来进行辅助诊断[4]。正由于NT-proBNP是一种新指标,不仅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很多未知领域需要去发现,在实验室的检测中也存在很多未知的影响因素等待去发现和避免。本文就 NT-proBNP 检测中的标本因素、存放时间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周炳烨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肺癌治疗的关键点文献可视化分析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发病率比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 )为常见。CitespaceⅡ是一款基于 Java 平台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在CitespaceⅡ的文献共被引图谱中,关键点是指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往往用紫色的圆圈来表示,连接着不同的文献聚类。关键点文献被认为是一个研究领域转向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转折点,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轨迹[1]。本文通过对肺癌治疗相关文献进行共引网络可视化分析,解读关键点文献,分析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帅;董立平;蔡冬梅;孙晋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80例疗效观察

    我科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志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我院常见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也日趋严重,为了进一步了解本院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现对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近1年标本常见分离菌的耐药性检测分析,现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詹先林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表现及病理特点

    肾嫌色细胞癌(renal chromophobe cell carci-noma ,RCCC )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 RCC )中少见的一种类型,起源于肾集合管上皮的暗细胞,约占肾癌的4%~5%。本研究收集了6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RCCC ,分析其C T 表现及相应的病理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RCCC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白志强;曹官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山西医药杂志

山西医药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