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种简易的生物数码显微摄影技术

吴春根;方宁涛;潘銮凤

关键词:显微摄影, 数码相机, 倒置生物显微镜
摘要:利用倒置生物显微镜与普通数码相机相结合,通过自制套接增距镜,组成一套简易的数码显微摄影系统,对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结果进行观察拍照.该系统充分利用原有的设备,为一些不具备显微摄影条件的教学、科研等部门所适用.
实用医技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CR钼靶X线征象分析

    目的: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征象.结果:41岁~60岁25例(75.7%),外上象限12例(36.3%),肿块24例(72.7%),肿块伴毛刺16例(66.7%),簇状钙化9例(27.3%).结论: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卢亮;杨卫东;吴正宇;杨爱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末稍血代替静脉血进行狂犬病毒抗体检测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采集末稍血直接稀释代替静脉血检测狂犬病毒抗体的可行性.方法:采集手指末梢血约40 μl,加入0.40 ml的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后分离的上清液当作1∶21稀释血清,同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狂犬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176例接种狂犬疫苗者静脉血法测定狂犬病毒抗体阳性175例,阴性1例;而采用末稍血直接稀释法测定,检出抗体阳性者174例,阴性者2例,两法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χ2=0.00),而34例健康体检者两种方法测定狂犬病毒抗体均为阴性.结论:对于静脉采血较困难的婴幼儿及部分成年人,完全可以采集末稍血作狂犬病毒抗体检测.

    作者:胥加耕;袁中行;刘庆勇;闫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行内科胸腔镜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

    对11例包裹性、粘连性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在结核化疗和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内科胸腔镜、胸腔闭式引流术,11例胸膜炎患者均胸痛、胸闷症状消失,引流处伤口愈合良好,胸透和B超检查无胸水及胸膜粘连.提出做好胸腔境前物品准备、患者准备、胸腔镜术、胸腔闭式引流配合、胸腔闭式护理、及时健康指导等是其护理要点.

    作者:卢和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同时性原发性食管癌和乳腺癌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就诊.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未经任何诊治来诊,病来无发热,无声嘶,无胸背部疼痛.查体:右乳腺上象限可触及大小约2 cm×2 cm的肿物,质硬,活动欠佳,无触痛,食管胃钡透示食管中下段见钡剂充盈缺损,长约4.5 cm,对应黏膜中断,管壁僵硬,钡剂通过受阻,考虑食管癌.胸部CT检查发现食管中下段管壁环行增厚,右乳腺上区见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较清.乳腺彩超示右乳腺实性肿物.乳腺钼靶示右乳腺肿物.完善术前检查后,全身麻醉下行右乳腺肿物切除,术中右乳腺上象限可见大小约4 cm×2 cm的肿物,质硬,浸润性生长,切开肿物见切面呈灰白色,无包膜,术中冰冻病理示恶性.遂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时行食管癌根治术,术中见食管占位性病变位于主动脉弓下4 cm,长约3 cm,质地硬,上距肿物5 cm,下至贲门,完整切除中下段食管,行胃底食管主动脉弓后吻合术,纵隔淋巴结节清扫.

    作者:史建华;栗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心脏直视手术中运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了解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疗效,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方法:观察9例心脏直视手术中的患者应用IABP增强心肌收缩力,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心肌供血,准确了解心脏功能恢复情况,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制订严密的护理方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9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对于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由于心肌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状态严重障碍发生心肌缺血、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综合征等,使用IABP后可改善心脏及全身情况,提高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率,而心脏直视手术应用IABP的观察与护理是对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陈婷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桡动脉穿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5年9月在本院行经皮桡动脉穿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31例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管并发症.结果:31例患者均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4例患者桡动脉穿刺失败,改由肱动脉穿刺成功.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导管不易进入假腔,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明确,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作者:陈康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带状疱疹的治疗近况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常见于儿童.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中,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或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VZV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而波及皮肤,出现皮疹,即带状疱疹,它主要表现就是皮肤上面起疱,疱大多是绿豆大小,而且疱几乎都是一样大,往往是多个水疱堆积在一起,像带子一样的排列着,我们医学上叫带状疱疹,以中老年人多见.患带状疱疹后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但有0.5%的患者还可重患带状疱疹.

    作者:张红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毒鼠强中毒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比较血液灌流(HP)、HP联合血液透析(HD)两种血液净化方式与常规治疗对急性毒鼠强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急性毒鼠强中毒患者58例,其中血液净化治疗38例(HP 16例,HP+HD 22例),未行血液净化常规治疗20例,按患者转归分为治愈(无后遗症)和非治愈(死亡或留有认知障碍)进行疗效总结.结果:HP+HD组疗效较单纯HP组好,较早实行血液净化效果明显;血液净化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比较,神志转清醒及抽搐停止时间均显著提前(P<0.01).结论:HP、HP联合HD两种治疗方式均为临床上急性毒鼠强中毒的有效的救治方式,HP所需设备为简单,基层医院容易推广应用.

    作者:陈敬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浅议图书馆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指出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图书馆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建设,为培育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美卿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多层螺旋CT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的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的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SVR)影像表现对脊柱爆裂性骨折稳定性判定和椎体后缘的碎骨片后移导致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椎体爆裂性骨折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1 mm螺距15螺旋扫描,获得原始数据进行MPR和SVR重建.结果:椎体向心性爆裂;碎骨片向后移位导致椎管狭窄;垂直或横向骨折;单侧或双侧椎板骨折;部分伴有关节突、棘突骨折;大部分脊柱后凸.神经损伤与椎管狭窄的程度有关.结论:MSCT的MPR和SVR能更好显示脊柱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显示脊柱屈曲、旋转及脱位,是判断脊柱稳定程度极其精确的方法,并对治疗方案选择及神经损伤的估计有着重要价值.

    作者:卓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胆汁返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进行诊断.临床症状有:烧心、恶心、呕吐、反酸、腹痛及腹胀等症状.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及糜烂、黏液湖黄染,可见胆汁从幽门口涌出.胆汁返流和幽门螺杆菌(Hp)都可引起慢性胃炎,我们对38例胆汁返流的患者进行Hp检测,结果如下.

    作者:王新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两种不同加温方式在胃肠手术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输液增温器、热水袋加温法在胃肠手术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中的应用及其疗效. 方法:将35例胃肠手术后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A组(n=17例)和B组(n=18例),A组采用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B组采用传统的热水袋加温法加温营养液,两组均利用重力法输注. 结果:采用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比采用传统热水袋加温法加温营养液所引起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可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有利于EN的吸收,值得推广.

    作者:许芬;陈元玉;郭华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多层螺旋CT肝双期扫描后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原发性肝癌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重建(SVR),SVR有两种方法:表面遮盖法(SSD)和大密度投影(MIP).结果:MSCT肝双期扫描后动脉期血管SVR图像直观,立体感强,能清晰显示动静脉瘘,但不能显示瘘口;MPR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整体形态及范围.结论:MSCT肝双期扫描后肝血管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静脉系统内癌栓的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作者:傅华年;刘世忠;董观伟;方庆和;熊益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儿童呼吸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小儿抵抗力低下,易患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还会因多种原因发生医院感染,笔者通过对我科2年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情况的回顾性分析,力求寻找呼吸科患儿医院感染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作者:赵晓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TB-Ab的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断不一致性浅谈

    目前诊断结核病的方法很多,查结核抗体就是其中之一,此方法的优点就是快速,但是否准确呢?为此,我们分析64例TB-Ab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率为65.6%,阳性误诊率为18.8%,阴性误诊率为15.6%,须结合临床才能下诊断.

    作者:孙天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治疗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达,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增加,骨伤的严重性也随之增加.小腿及足部踝受伤的机会较多,加之,该部位的解剖特殊及医源性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皮肤缺损、骨外露、感染等并发症给骨科医生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和麻烦.我院自1999年1月到2006年12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5例,作一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宝钱;贺地震;宁昆仑;刘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一种简易的生物数码显微摄影技术

    利用倒置生物显微镜与普通数码相机相结合,通过自制套接增距镜,组成一套简易的数码显微摄影系统,对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结果进行观察拍照.该系统充分利用原有的设备,为一些不具备显微摄影条件的教学、科研等部门所适用.

    作者:吴春根;方宁涛;潘銮凤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凝固时间在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凝固时间(Activated platelet rich plasma coagulation time,APRPCT)测定在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制备激活的APRPCT试剂,测定正常对照组及溶栓治疗组,观察差异有无显著性,并将溶栓治疗组的APRPCT、PT、APTT、TT、Fib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硅微粒激活的APRPCT测定,正常对照组、溶栓治疗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的测定结果与临床实验室常用的PT、APTT呈正相关(r 分别为0.816和0.871).结论:激活的APRPCT可用于溶栓治疗的实验观察,并与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刘更夫;尹义军;毕红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小儿清热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目的:制备小儿清热口服液并通过临床证实其疗效.方法:采用煎煮法制备小儿清热口服液,与小柴胡颗粒作临床对照,观察其疗效.结果:临床观察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烧106例,治疗组有效率92.98%,对照组有效率89.79%.结论:煎煮法制备小儿清热口服液工艺合理,成品质量稳定,疗效确切.

    作者:郭永成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术前、术中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护理,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心率、焦虑值,焦虑值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观察组于护理干预后焦虑值降低,血压及心率波动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术中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焦虑,减少血压、心率的波动,使患者以佳状态接受手术,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阮飞玲;黎小冰;廖绿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实用医技杂志

实用医技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