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越
目前,高血压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在年幼时血压偏高者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在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现象.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虽不宜根治,但做好高血压病人的家庭保健,在对降低血压和减少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高血压病人的家庭保健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作者:崔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尿液标本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1 508例病人尿液,同时用UF-100型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比较多个参数结果.结果:大多数标本3种检测方法结果较一致,在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标本中,UF-100对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管型有较高检出率.尿沉渣分析仪和尿干化学分析仪联合使用可起到有效的筛查作用,对二者不相符合者用显微镜法复查.结论:3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障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蒋利君;董家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近4年来住院的102例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例孕产妇全部救治成功,围生儿死亡率为40.2‰.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经积极预防合理治疗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
作者:豆焕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7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7个月~1岁发病例数占6.8%;1岁~3岁占24.3%;4岁~7岁占43.2%;8岁~11岁占25.7%.咳嗽占100%;发热占62.2%;56.8%无肺部体征.胸部X线表现右肺病变者占28.4%,左肺占18.9%,双肺占52.7%,呈现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伴双侧或单侧肋膈角变钝占36.5%;肺纹理增粗伴肺门影增大占28.4%;节段性或大叶性高密度影占18.9%;单纯肺门阴影增大占16.2%.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全部阳性.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发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13.5%病例有并发症;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有助于诊断.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效果显著,总疗程4周~6周.
作者:武成厚;周凤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抗凝血酶-Ⅲ(AT-Ⅲ)两项指标的关系,以探讨该病感染、多系统损伤和血中抗凝系统变化的病理生理与发生机制.方法:对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期,20例缓解期患者采用ELISA和全自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进行血浆ET和AT-Ⅲ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组血浆ET和AT-Ⅲ值分别为(129.6±23.2)ng/L、(205±29.2)mg/L,而正常组分别为(54.3±12.7)ng/L、(310±37.4)mg/L,两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血浆ET和AT-Ⅲ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缓解组上述指标检测值分别为(98.4±11.3)ng/L,(250±38.7)mg/L,分别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急性发作组与缓解组血浆ET和AT-Ⅲ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ET和AT-Ⅲ的测定是早期预测血栓前期抗凝变化的客观指标.是估计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意义指标,测定两者对凝血机制病理生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对指导临床提高治疗效果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孟涛;王建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儿科血液检查是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但常因标本出现凝血等问题而影响检验,以及影响治疗.为此,我们改进了试管和采血方法,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作者:秦昌英;孙迎;李东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当前内窥镜广泛应用的年代,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去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近,我们发现,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例如鼻-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因此,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1].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如手术后鼻中隔软弱,随呼吸摆动,外鼻形状改变(如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等.2003年3月至2005年2月,我们共施行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3例,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32例,我们体会,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焕昌;苏春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超诊断泌尿系结石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4月的88例初诊泌尿系结石住院患者,入院后行B超检查,对是否有结石和结石部位作出诊断,并追踪其他检查结果和手术诊治结果,分类统计和对比B超检查与其他检查对泌尿系结石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经追踪临床诊治结果,88例初诊患者86例为泌尿系结石,B超诊断符合率为88.37%(76/86);B超检查符合率高的是肾结石96.15%(40/41),其次是输尿管上段结石和膀胱结石,分别为88.24%(15/17)和85.71%(6/7),低是尿道结石,仅40.00%(2/5);与腹平片和静脉肾盂造影相比,B超检查诊断泌尿系结石的阳性率比前者高,比后者低.结论:腹部B超检查诊断泌尿系结石具有简单、快捷、方便和准确的特点,临床上可作为泌尿系结石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缺乏科学营养观,出现营养过剩,血液黏稠度增高,家庭对产妇护理极为周到,但缺乏科学护理知识,在孕期尤其是产后活动过少,使得过去很少见的产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日渐增多,静脉血栓形成不但影响下肢功能,而且有引起肺栓塞的危险.故术后预防及早期诊治十分重要,现将对本科剖宫产术后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芬;王春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恩平市部分幼儿园的膳食调查分析,通过生长监测及科学添加膳食营养预防、治疗儿童贫血.方法:用F-820血球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P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三项指标对营养性贫血的性质和原因做出初步诊断.结果:监测组贫血患病率由53.3%下降至37%;缺铁性贫血由40.7%下降至29.1%;由于与缺铁有关的贫血的下降,而使得大细胞性贫血混合性贫血的构成比亦相应下降.结论:经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现通过生长监测,科学性添加膳食营养物质等措施,使儿童的贫血发生率降低.说明通过生长监测及科学添加膳食营养监测来预防、治疗儿童贫血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作者:唐金悦;郑妙嫦;吴健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骨量变化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GC)对其骨量变化的影响,早期发现骨质疏松(OP),减少骨折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应用法国MEDILIN公司生产的OSTEOCORE双能X光全身骨密度仪,对50例SLE女患者股骨近端和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BMD),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SLE患者骨密度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与使用GC的剂量和时间有关;定期测量BMD,可早期发现OP,如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减少OP和骨折发生.
作者:杜正福;赵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以及监测拉米夫定临床治疗过程中耐药性的产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17例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含量、ALT、HBeAg检测以观察其疗效,同时对出现治疗后HBV-DNA反弹和ALT回升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Pgene)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YMDD位点变异性测定.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6.2%、90.6%、84.6%、82.1%,HBV-DNA含量下降明显.ALT复常率为10.3%、68.4%、82.9%、81.2%.HBeAg的阴转率相对较低为0.85%、3.4%、16.2%、36.8%.11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YMDD变异2例,12个月16例,到18个月累计共有19例YMDD变异阳性的患者,占16.2%,其中以YVDD变异为主,YVDD变异14例,占73.7%,而YIDD变异仅5例,为26.3%.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HBV-DNA含量以及ALT回弹,HBeAg发生阳转.结论:拉米夫定是一种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药,具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随拉米夫定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性,主要是由HBVP基因区YMDD的变异所引起的,产生YIDD、YVDD耐药突变株,对YMDD耐药变异株的监测,为抗病毒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以及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涂海健;林国贤;郭金者;许光辉;刘信禹;周燕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不仅是输血医学和临床治疗学追求的期望目标,也是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极端敏感的永恒课题.
作者:辛永红;刘强;郑秀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肿瘤仍是影响人们健康、导致死亡的严重疾病,且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化疗仍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近20年来,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及强化疗的作用,使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生存期有了一定的延长.但在化疗中其副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是完成肿瘤化疗的关键之一.多数抗癌药物在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器官也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分裂生长较快的细胞,如消化道黏膜,毛囊,骨髓等四肢就更容易受到损伤.
作者:宋秀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肩周炎是一种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腱及滑囊的退行性变及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可引起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导致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和局部疼痛,在疼痛门诊病人中,肩周炎是常见病之一,现将治疗的36例重症肩周炎报道如下.
作者:刘文高;谷兰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表现.方法:对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1997年北京会议建议标准分型,并观察骨髓象.结果:大小淋巴混合型8例,占47.1%,幼淋巴混合型4例,占23.5%,其余: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各1例,各占5.9%.骨髓增生活跃占12例(70.6%),粒红比减低11例(64.7%),淋巴细胞(76.2±16.1)%.淋巴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切迹、分叶.结论:大小淋巴细胞混合型和幼淋巴细胞混入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例高,各型间骨髓增生度、粒红比、各系细胞比率无明显差别.
作者:赵应斌;丁燕玲;刘纲毅;黎华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观察了180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及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的改变.同时测定T3、T4含量,并将治疗前确诊的甲亢患者与110例经体验合格的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贵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生化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把重点放在后面的物质代谢等章节上,这无疑是对的.<绪论>这一章虽不是重点,但它是生物化学的开篇,讲授效果如何,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教师以后的教学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绪论>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一开始学生就感觉生化枯燥难懂,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绪论>如何讲,讲些什么,应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下面提出我本人在<绪论>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看法,请同行们指教.
作者:常景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B超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B-525超声诊断仪,对55例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中肝脏损伤12例,其中轻度裂伤6例,浅表裂伤4例,实质裂伤2例.脾脏损伤33例,其中轻度挫伤6例,实质深部血肿5例,包膜下血肿7例,完全性损伤15例.肾脏损伤10例,其中肾挫伤5例,包膜下裂伤3例,粉碎伤及肾蒂伤2例.结论:B超诊断闭合性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既简便、经济、快速有效又可动态的观察损伤部位的严重程度.既对外科临床医师决定是否急诊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又是对小的血肿及范围较小包膜下血肿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随访也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赵文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2 a前因左乳包块入院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未经手术切除,而采取放、化疗等保守治疗,病情稳定,未见转移.近1月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住院后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查体:体温39.4 ℃~38.6 ℃,心、肺、腹阴性,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脾未见肿大.
作者:戴晓宁;宋红梅;赵义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