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气囊扩张结合中医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0例

张学斌;黄穗平;邱瑞娟;陈培琼;甘丽萍

关键词:内镜下气囊扩张, 中医药治疗, 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 药物治疗, 治疗疗效, 胸骨后不适, 贲门括约肌, 咽下困难, 西医药物, 食物, 疑难病, 扩张器, 胃镜, 疼痛, 蠕动, 临床, 患者, 反流, 报告
摘要: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贲门括约肌缺乏松弛而其上的食管缺乏蠕动所造成的食物不能顺利入胃。临床上以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反食)、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为主要表现,是一种少见的疑难病。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欠佳。  我院自1997年~2000年,对中、西医药物治疗疗效不好的1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使用气囊扩张器行胃镜下气囊扩张结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大黄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细胞转化因子β1(TGFβ1)的表达、DNA合成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从胰腺再生角度探讨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雨蛙肽(caerulei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前后6、24、48、72及96h处死大鼠。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胰腺组织TGFβ1 mRNA表达,同位素体外掺入法测定胰腺组织DNA合成以及Lowry′s法测定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结果:大黄素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显著下降。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炎诱导后6h未见TGFβ1 mRNA表达。TGFβ1 24h后出现表达,72h时达高峰。大黄素治疗后6h即可检测到TGFβ1 mRNA表达,且24、48h时表达均较非治疗组显著增强,并于48h时达大值。同时胰腺炎诱导后72h,胰腺组织DNA合成显著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 DNA合成明显增加,胰腺炎诱导后48h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显著增加。结论: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TGFβ1基因表达增强,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增加胰组织DNA合成和蛋白含量,参与胰腺细胞修复、再塑过程。

    作者:楼恺娴;龚自华;袁耀宗;涂水平;翟祖康;徐家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川芎嗪对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的临床观察

    我们从1997年1月~2000年7月观察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NS),对肾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82例NS均符合全国儿科肾病协作组1981年制订的标准〔《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的修订意见.中华儿科杂志?1981;19(4)∶241〕。全部病例均为同期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5岁~12岁,平均年龄(9.4±2.7)岁,病程20天~2年;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岁~11.5岁,平均年龄(8.9±2.6)岁,病程15天~1.5年。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张国华;张荣珍;申兆文;王瑛;李佳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温阳健心灵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采用自拟中药复方制剂——温阳健心灵口服液(健心灵),从1995年7月~2000年6月对120例充血性心衰(CHF)患者进行了随机单盲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2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心衰诊断根据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NYHA分级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导原则”的纳入标准。按3∶1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9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A组服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由红参、黄芪、川芎、葶苈子、香加皮、白附片、淫羊藿组成,每支10ml,每毫升含生药3.28g,本院药厂生产)10ml,每天3次;B组开搏通(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5mg,每天3次,疗程14天。采用惠普Sonosloo-型CDFI测量两组治疗前后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D)、左室后壁增厚率(T)、心排量(CO)等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情况。

    作者:阎亚非;吴时达;吴桐;吴昌碧;徐俊波;王猷权;黄永成;庄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导痰汤加减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脂肪肝主要由营养过剩、长期饮酒、感染、中毒及药物等原因引起。据报道,本病已占体检人数的5%~15%,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1)。自1999年10月~2000年9月底,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把脂肪肝分为湿浊中阻型、脾虚湿滞型、痰瘀互结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等5种不同的类型。分别应用导痰汤加减治疗40例(以下简称治疗组),以血脂康胶囊治疗36例作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陈汉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心脑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ATP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对线粒体DNA缺失、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及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的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酶动力学和生物发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的枸杞子、菟丝子可减少老年大鼠脑组织线粒体DNA缺失(P<0.01),提高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Ⅳ活力和ATP的合成(P<0.05,P<0.01);枸杞子、菟丝子还可减少老年大鼠心线粒体DNA缺失(P<0.05,P<0.01)。结论: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学美;富宏;刘庚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48例

    1997年~1999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48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9(1)∶52〕,并具有明显低蛋白血症,血清总蛋白(TP)低于66g/L,白蛋白(ALB)低于35g/L,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男36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50.2岁;病程1~18年,平均4.3年;原发病:肝炎后33例,酒精性2例,原因不明13例。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1~76岁,平均52.1岁;病程1~19年,平均4.2年;原发病:肝炎后30例,酒精性2例,原因不明8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魏玲玲;刘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血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

    血虚证是中医常见证候之一。近年来,陈如泉教授带领血虚证课题组对它的实质进行过一系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总结了我们课题组及部分国内同道近十年来的有关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何东初;黎明辉;梁毅;欧敏;方邦江;陈如泉;潘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接受韩国记者采访记

    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长时间,且发生在异国他乡,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1994年春天,我刚到韩国不久,当时我应邀在韩国汉城大学天然物研究所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因为我是学医的,所以对韩国医学界的情况也就格外关心。我发现韩国医学界的气氛异常,见不到我在国内所熟悉的那种和谐,韩医(相当于我国的中医)和西医之间的纠纷愈演愈烈,相互游行示威,还举行罢工罢业。

    作者:王学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参芪大枣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本研究应用中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38例,探讨其对RRTI患儿的免疫调控作用及临床防治效果。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RRTI的诊断标准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2)资料:73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和部分住院的RRTI患儿,随机分为中、西药两组。中药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13个月~14岁,平均(5.5±3.1)岁。西药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9个月~12岁,平均(4.6±2.9)岁。中、西药组合并营养不良者分别为5例、3例;厌食、偏食分别为16例、14例;佝偻病分别为3例、3例;治疗前平均病程分别为(1.7±0.8)年、(2.4±1.9)年;每年平均发作次数分别为(12.5±5.5)次、(11.5±4.9)次。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选择健康儿童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1个月~11岁,平均(4.8±3.4)岁。

    作者:黄国平;康建民;何建峰;胡速成;胡跃山;陈东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双黄连甲硝唑粉预防干槽症疗效观察

    干槽症是拔牙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特别是链球菌与厌氧菌。对60颗阻生智齿拔牙创内置入双黄连甲硝唑粉预防干槽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门诊选取身体健康,1周内未使用过抗生素,冠周无急性炎症的阻生智齿拔牙患者120例。男45例,女75例,年龄17~40岁,平均28.5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23例,女37例;对照组男22例,女38例。两组低位阻生各15颗(其中埋伏阻生各7颗),中位阻生各15颗。手术时间30min以内。手术由同一医师施行,根据阻力分析采用劈开法、去骨法或二者综合,挺出牙或以牙钳拔除之。低位阻生牙要先切开、掀起软组织瓣,然后再依上法拔除。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阻生类型、手术时间、创伤程度各项经均衡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作者:姚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复方石膏四黄汤加味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

    痤疮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在门诊中占较大比例。为提高痤疮的治愈率及控制复发,在临床证实有效的西药、中药方剂中,根据实验研究的作用机理,选药组方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学炎;黄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芬太尼经穴位埋管微泵持续给药治疗顽固性疼痛临床研究

    患者自控止痛术(PCA)在国内已广泛应用,已证实它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给药途径主要有硬膜外、静脉。而年老体衰、翻动困难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和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给药操作困难,患者难以接受;静脉给药限于住院患者,也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我们采用穴位埋管微泵持续给药法,并对不同剂量芬太尼在穴位持续给药止痛术中的镇痛效果、安全及可行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大燕;卢梅生;谭明义;赖洪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干姜擦剂治疗手足皲裂70例

    1998年12月~2000年3月,我们用干姜擦剂治疗手足皲裂70例,并与10%尿素软膏进行比较,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来自于泾县医院门诊及泾县陈村水电站医务室,依据《皮肤性病学》(陈洪铎主编.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4)诊断标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22例,女48例,年龄12~71岁,平均42.4岁;病期2月~28年,平均6.2年;5年以上有41例。病情程度:Ⅰ度:皮肤粗糙,有浅表裂隙,不痛者23例;Ⅱ度:裂缝较深,不出血,轻度疼痛者36例;Ⅲ度:裂缝深,出血疼痛者11例;Ⅰ、Ⅱ度占84.3%。对照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10~73岁,平均41.2岁,病期2月~31年,平均6.8年;5年以上有28例;病情程度Ⅰ度18例,Ⅱ度25例,Ⅲ度7例,Ⅰ、Ⅱ度占86%。

    作者:廖晖;王慧梅;王春莲;江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扶正清毒方治疗育龄期妇女弓形虫感染60例

    弓形虫病(TOX)是人畜共患疾病,孕妇感染弓形虫后有50%可以通过胎盘垂直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先天性弓形虫病。积极预防和治疗弓形虫感染,避免先天性弓形虫病对胎儿引起的严重后遗症,对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对育龄期妇女孕前进行弓形虫感染的检查,对弓形虫抗体阳性TOX-DNA者,在中医扶正祛邪的理论指导下,选择扶正、祛邪两大类药物:四君子汤与普济消毒饮相结合加减,组成了扶正清毒方,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育贤;牛华珍;于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6例

    子午流注法是以时间为条件的针刺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针灸老专家阎润茗教授的指导下,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简称纳支法)与一般常规经验取穴法(简称经验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21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侧面部板滞、松弛,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晴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或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221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纳支法组和经验取穴组。纳支法组116例,男64例,女52例;年龄7~80岁,平均42.6岁;病程3天~1年,2周以内的61例(52.59%)。经验取穴组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龄5~78岁,平均43.1岁;病程2天~1年,2周以内的55例(52.3%)。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作者:王芳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新癀片配合西药治疗剥脱性皮炎23例

    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症,是一种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现对1995年3月~199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采用新癀片治疗的23例剥脱性皮炎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高热(体温>38℃),全身皮肤70%以上潮红、肿胀、肥厚、脱屑,浅表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10×109/L;(2)资料: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0~76岁,平均42岁;病程2~18天,平均10天。发病前有感染史8例。原发病为银屑病16例(其中关节型3例,脓疱型5例,关节型合并脓疱型1例,余为寻常型),8例曾服用过乙双吗啉和双酮嗪,2例服用过克银丸,2例外用药不当(如局部外用蛇毒产生刺激);药疹5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2例,肺心病及银屑病1例);自家敏感性皮炎2例(其中多种抗生素过敏1例)。

    作者:姚凤苓;刘艳荣;陈丹;陈庆江;马铁中;边天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鱼腥草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64例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简称单疱角膜炎)是眼科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占角膜病首位。我院1994年7月~1999年6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单疱角膜炎1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院共收治320例(326眼)均符合《眼科全书》(李凤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79—138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标准。其中门诊298例(302眼),住院22例(24眼)。按治疗方法不同及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单纯西医治疗,共156例(159眼),男88例(90眼),女68例(69眼);年龄8~62岁,平均42岁;病程2~45天,平均16天;初发142例(143眼),复发14例(16眼)。

    作者:罗荣帮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中药清肝利胆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因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但长期以来对SAP的发病机理认识不足,因此疗效一直不佳。我院1993年1月~2000年1月采用自拟清肝利胆汤,中西医结合治疗SAP,其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黄培乐;李昕钰;魏小义;高鹏程;梁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临床食道电生理研究

    我们采用大剂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43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0例接受食道电生理检查,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符合西医学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房室传导阻滞(AVB)、窦性心动过缓(24h内平均心率<55次/min,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者)〕诊断标准(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34—1136)。

    作者:刘明;姜莉芸;周立明;杨妙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金黄地鼠性腺功能的四季变化探索肾通于冬气的内涵

    中医学认为,“肾”在周身脏腑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先天之本”,现代研究表明中医学肾的功能与人体内分泌、免疫、生殖等功能关系密切(1~3),因此得到当代医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4)。

    作者:罗卫芳;郭树仁;张家俊;程士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