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肾活血汤对小鼠体外受精及其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

杨桂云;王佩娟;贾晓斌;顾奎兴;曹步凯;王晓丽;纪孝萍

关键词:补肾活血汤, 含药血清, 体外受精, 早期胚胎发育
摘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汤对女性生殖活动的影响,揭示其治疗不孕的作用机理。方法:以补肾活血汤的兔含药血清作为培养基添加剂,分别与未交配小鼠的精、卵及交配后雌鼠体内回收的2细胞期胚胎共同体外培养,观察小鼠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变化。结果:含药血清加入培养能显著提高小鼠的体外受精率(P<0.01),并可促进其后的各期胚胎发育,尤其对4细胞及8细胞期胚胎的发育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对小鼠体内2细胞期胚胎的体外4细胞发育率无明显影响,而对其8细胞期胚、桑椹胚、囊胚、孵化胚的各期发育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或P<0.01)。结论:补肾活血汤具有提高卵子受精率和促进早期胚胎发育的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40例

    1996年4月~1999年4月,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配合西药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40例,并与单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的40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家才;涂自斌;李学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芪黄口服液治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芪黄口服液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疗效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并用相应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定量检测大便常见的厌氧菌、需氧菌及血浆内毒素。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需氧菌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厌氧菌量明显升高,肠道菌群比例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浆内毒素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芪黄口服液能改善肠道菌群比例,使肠道厌氧菌数量增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吸收,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达到减轻肝损伤和改善病情。

    作者:贾德兴;许蕾;苏芬;赵建强;于东平;伦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中西医结合系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再次建议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级学科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包括硕士与博士)培养“学科目录”,已有2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也把“中西医结合医学”确立和设置为一门学科也有10年的历史;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早在1989年也确定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天津医科大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上海医科大学)两个全国重点学科点。但始终未能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科,人为地造成脱节。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胸痛40例

    1999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胸痛患者40例,并与对症治疗的38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流行性胸痛按有关文献[刘文钦。临床荟萃1987;12(9):405]

    作者:刘廷贵;陈延萍;陈延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阿魏酸钠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白细胞自发活化及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患者的白细胞自发活化和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阿魏酸钠治疗ASO患者42例,观察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自发活化率和表面粘附分子CD11/CD18表达率的变化,并与同期观察的3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42例患者近期治愈17例(40.5%),显效21例(50.0%),有效2例(4.8%),无效2例(4.8%),总有效率为95.2%。42例患者治疗前白细胞自发活化率〔(14.84±7.54)%〕和表面粘附分子CD11/CD18表达率〔(47.94±13.48)%〕均明显高于健康人〔(4.96±2.04)%和(24.12±9.3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8.19±4.09)%和(28.63±7.91)%〕,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魏酸钠治疗ASO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对其白细胞自发活化和表面粘附分子CD11/CD18表达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尚珠;黄平平;金永娟;傅仁敏;许子亮;李洪钧;王书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4例

    1993年6月~1999年6月,我们用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4例,并与单用中、西药灌肠的51例和47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参考江苏省卫生厅编《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1994∶82—83)的诊断标准,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中西药组44例,门诊16例,住院28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病程1~20年,平均16年;腹泻44例,腹痛29例,里急后重37例,脓血便35例;每天便次1~12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1个视野):红细胞+~++++者41例,脓细胞+~++++者44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4例,多发性溃疡30例。西药组47例,门诊19例,住院28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17~67岁,平均42岁;病程1~22年,平均14年;腹泻47例,腹痛31例,里急后重35例,脓血便36例;每天便次1~10次,平均6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2例,脓细胞+~++++者47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2例,多发性溃疡35例。中药组51例,门诊16例,住院35例;男41例,女10例;年龄17~68岁,平均48岁;病程1~19年,平均19年;腹泻51例,腹痛34例,里急后重43例,脓血便39例;每天便次1~13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5例,脓细胞+~++++者51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7例,多发性溃疡34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顾月星;徐大龙;李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

    1998年3月~2000年10月,我们用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并与普通型丹参注射液治疗的6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有关诊断标准(黄振文等主编.实用临床心脏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94)。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46~75岁,平均63.5岁;病程2~9年,平均6.2年;心绞痛每周发作5~14次,平均11.8次。B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48~72岁,平均62.8岁;病程1~8年,平均6.6年;心绞痛每周发作5~15次,平均11.2次;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A组用输液型丹参注射液(每瓶100ml,含丹参50g,不含糖,由本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B组用普通型丹参注射液(每2ml含丹参3g,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上海第一制药厂生产)12~16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若心绞痛发作经休息不能缓解者可临时含服硝酸甘油片。

    作者:卢健棋;李成林;黄敏;覃裕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西药联合预防癌肿介入化疗所致消化道毒性的临床观察

    1996年4月~2000年4月,我们对癌肿介入化疗患者用中药联合大剂量胃复安及地塞米松预防顺铂为主的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100例,并与大剂量胃复安合用地塞米松组100例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选择晚期无手术指征而接受介入化疗的肿瘤患者200例,患者住院前均无呕吐及未用止吐药物,无腹部转移,无胃肠道梗阻及肿瘤本身或其他严重合并症导致呕吐可能者。肺癌和食管癌均经病理确诊,肝癌经B超和CT诊断,并经介入治疗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诊断。选择愿意口服中药者为观察组100例,男82例,女18例;年龄38~78岁,平均59岁;临床分期:Ⅲ期62例,Ⅳ期38例;肺癌36例,食管癌30例,肝癌34例;病理类型:食管癌均为鳞癌;肺癌中鳞癌29例,腺癌7例。选择不愿意口服中药者为对照组100例,男78例,女22例;年龄40~79

    作者:韩照予;李素明;宋太民;马显振;张耀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周霭祥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浅探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中一种难治性疾病,周霭祥教授积40余年血液病诊治之临床经验,发扬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优势,探索总结出一套以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方法,独具特色,疗效较好。现将其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总结于下。 1 以肾虚为核心,强调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再障 1.1 周教授认为本病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包括现代医学认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尤其是伤及心、脾、肾三脏而出现气血两虚、虚劳诸症,其本质上是虚劳,肾虚是其根本,气血两虚只是其标。发热、出血则是正气亏虚后的继发改变,故治疗要抓住治肾这个本质。肾虚之证一般有阴虚、阳虚两类,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阴虚者宜甘润益肾之剂,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宜甘温益气之品,以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从于阳,即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至于阴阳俱虚,气血两伤者,就宜阴阳气血并补。用药以补肾生髓药为本,其次补脾,兼顾气血,尤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患者以肾阴虚证候为主时,或兼有轻度出血现象者,治宜滋阴补肾,

    作者:胡乃平;李柳;陈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自制前列腺炎Ⅱ号栓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40例

    1998年1月~2000年8月,我们用自制的前列腺炎Ⅱ号栓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40例,并选用氨苄西林胶囊口服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1)有尿急、尿频、尿痛或会阴(下腹)部疼痛症状。(2)直肠指诊:前列腺肿大、压痛。(3)前列腺液检查有脓细胞或白细胞>10个/HP以上。(4)有前列腺炎症状或病史,并伴有腰痛、乏力、失眠、多梦、阳萎、早泄。符合上述条件或具备(2)、(3)或(1)、(4)中两项者即列为本观察对象。

    作者:温景柱;赵桂娟;雷亚锋;罗朝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黄芪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44例

    1998年3月~1999年10月,我们用黄芪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并与单用复方丹参治疗的42例和复方益肝灵治疗的4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住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8~51岁,平均29岁;病程0.8~11年,平均5.9年;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23例,重度10例;合并糖尿病4例,并发腹水9例。丹参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1~48岁,平均29岁;病程0.9~13年,平均6.9年;病情程度:轻度9例,中度20例,重度13例;合并糖尿病6例,并发腹水8例。益肝灵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2~50岁,平均31岁;病程0.7~11年,平均5.8年;病情程度:轻度6例,中度21例,重度13例;合并糖尿病3例,并发腹水8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蔡艳俊;高润平;张清泉;高士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非淋菌尿道炎23例

    1999年10月~2000年9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男性非淋菌尿道炎(NGU)患者23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22例作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45例患者均符合男性NGU的诊断(吴志华.现代性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8—141)。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年龄22~45岁,平均32岁;病程7天~0.5年,平均19天;尿道口分泌物做PCR检查:沙眼衣原体DNA阳性者14例,解脲支原体DNA阳性者7例,两项均阳性者2例。对照组22例,年龄21~43岁,平均31岁;病程8天~0.5年,平均19.5天;尿道口分泌物PCR检查:沙眼衣原体DNA阳性者16例,解脲支原体DNA阳性者5例,两项均阳性者1例。两组患者均有尿道口灼热、刺痛、微痒,少许异常分泌物等症状。取尿道口分泌物涂片,在显微镜(×1000)下见多形核白细胞(PMN)数均在5个以上。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何春霖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半随机组合的方法将43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用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照组(22例)用常规剂量激素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109/L)治疗组治疗前为36.29±9.70,治疗后为95.14±18.26(P<0.01);对照组治疗前为37.31±9.29,治疗后为77.73±21.96(P<0.01),升高血小板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副反应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ITP副反应少,且疗效可靠。

    作者:罗耀光;刘燕群;胡俊;陈立;许先吟;张舜玲;刘瑞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脉络宁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脉络宁注射液为主,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妊高征)160例,并与用硫酸镁加西药常规治疗的140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发布的诊断标准(1)。(1)孕前无高血压病史,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血压≥13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或只有舒张压升高>15mmHg,均可确诊,并可伴有轻度蛋白尿及水肿。(2)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记1~3分,即血压≥130/90mmHg,或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可伴有轻度蛋白尿及水肿;中度:症状、体征记4~6分,即血压≥140/100mmHg,尿蛋白有+或伴有水肿及轻度自觉症状,如头晕等;重度(先兆子

    作者:杨子琦;焦自珍;钮红丽;徐从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及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经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健脾1组、健脾2组、化湿组、西药组和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GF水平变化,并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CAG各组治疗前血清EG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健脾1、2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改善(P<0.01),两健脾组血清EGF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化湿组治疗后血清EGF上升(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EGF变化不大。结论:CAG炎症刺激可导致血清EGF反应性升高,经中药治疗后EGF水平回复;检测EGF可作为CAG转归观察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蕾民;乔樵;姒健敏;戴宁;周亨德;朱曙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清开灵联合丽珠赛乐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30例

    1997年1月~1999年2月,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开灵联合丽珠赛乐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炎30例,并与常规用能量合剂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当地有腮腺炎流行,临床上均有明显的一侧或两侧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38~39℃以上),头痛,恶心、呕吐,周围血白细胞升高〔(10~15)×109/L〕,淋巴细胞相对较多;脑电图所见轻~重度异常;脑脊液检查: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细胞数(20~300)×106/L,糖、氯化物均正常。

    作者:郭希菊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下丘脑前阿黑皮原mRNA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的作用机理。方法:取新生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于9日龄时注射丙酸睾丸酮,制成ASR模型,用中药天癸方治疗14天,于106日龄左右(动情前期)处死,并取血清,用放免法测定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下丘脑前阿黑皮原mRNA(POMC mRNA)。结果:模型组大鼠均无排卵,对照组(未造模)大鼠均排卵,中药组大鼠排卵率为58%。TT和FT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组(P<0.01)。3组大鼠在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雄激素受体(AR)和β-内啡肽(β-EP)共存。下丘脑POMCmRNA水平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降至基本正常。结论:ASR模型的血清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可能通过下丘脑β-EP神经元上的AR引起POMCmRNA表达增加,中药天癸方可使血清雄激素水平和下丘脑POMCmRNA下降。

    作者:王莉;俞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祝贺本刊创办20周年开篇的话崇尚实效渴望创新

    回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走过的20年,同道们不期而同地确实充满成就感。本刊在1999年全国2 804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其被用频率名列第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1∶157〕,反映了本刊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是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的,令人为之心动。

    作者:陈可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甘连汤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

    1996年1月~2000年9月,我院应用中药甘连汤为主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并与用强的松治疗的1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8例为住院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5~38岁,中位年龄26岁;病程7~20天,平均15天(其中>2周者14例,<2周者2例);均以高热、颈部淋巴结肿痛起病,体温38.3~40.0℃,平均39.2℃;均有颈部淋巴结肿痛,单侧8例,双侧8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3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2例;淋巴结肿大数目3~8个,平均4个;淋巴结大小:0.8cm×1cm~6cm×6cm,平均2cm×2cm;质软,有明显触痛;16例均有白细胞减少〔(1.2~3.9)×109/L,平均2.8×109/L〕,血沉增快(40~90mm/h,平均56mm/h)。对照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6~21天,平均14天(其中>2周者9例,<2周者3例);起病情况同治疗组,体温38.1~40.1℃,平均39℃;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7例,双侧5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2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例;淋巴结肿大数目2~9个,平均5个;淋巴结大小:0.8cm×0.8cm~6cm×7cm,平均

    作者:赵建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肝豆片Ⅰ号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微量元素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肝豆片Ⅰ号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胆汁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32例HLD患者口服肝豆片Ⅰ号治疗4周,采用十二指肠引流术留取治疗前后HLD患者的胆汁B液,并与非HLD患者30例胆汁作为对照组。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胆汁中铜、锌、铁、钙等元素的含量。结果:治疗前HLD患者胆汁中铜、铁含量及铜/锌比值显著低于非HLD对照组(P<0.01或P<0.05),钙含量显著高于非HLD对照组(P<0.01),而锌含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治疗组胆汁排铜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而锌、铁、钙含量及铜/锌比值无明显变化。结论:胆汁排铜障碍是导致HLD患者体内铜蓄积的机制之一,肝豆片Ⅰ号能促进HLD患者胆汁排铜。

    作者:胡文彬;杨任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